日本阿伊努人
在今天日本的北海道,居住着一支以耕作和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的相貌特征与日本一般居民完全不同:他们身材不高,白皙的皮肤,淡蓝色眼睛,有着波浪形的卷头发,脸上和身上的汗毛很多。他们面部轮廓与高加索型白种人相似,前额从上到下呈斜坡状,眉骨比较突出,鼻宽、唇厚。他们自称为“阿伊努”,这在他们的语言中是表示“人”的意思。
阿伊努人目前是日本唯一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两万。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虽然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这个民族,但是至今仍然有很多问题弄不明白。
他们的面孔具有欧洲人的特征;他们的语言与毗邻各民族、国家的语言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他们的衣服很像北极地区一些部族的装束;他们当中流传的民间故事与大洋洲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口头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总之,他们的文化是混合的,而且这种“混合”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支民族是何时、从何地来到日本列岛落户定居的?
各种专业的科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都曾试图揭开这个神秘民族的谜。
有人根据传说认为,阿伊努人的祖先是从欧洲某个地方漂浮到日本岛上的,他们是接近于欧洲人的白种人。日本的金田一京助博士是阿伊努语言学权威,他在考察了北海道阿伊努人之后发现,虽然那些平时劳作的阿伊努人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皮肤较黑,但部落中不参加户外劳动的老人们从脸到脖子直至全身都皮肤白皙,稍带淡红色,和白人完全一样。
另一种假说则认为,阿伊努人的故乡不在欧洲或是亚洲,他们的故乡应在大洋洲岛屿中寻找。根据苏联人类学家的研究,阿伊努人的近亲是澳大利亚的土著人。
有人认为,阿伊努人的祖先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从东南亚一带迁居日本的;另外还有人提出阿伊努人是接近日本、中国、韩国人的蒙古人种。某些学者认为,阿伊努人是阿拉伯移民,他们在某个时期一度控制了远东的广大地区,后来主要分布在日本本州一带。由于大和民族统一日本并逐渐扩张,他们地盘渐渐缩小。也有部分人认为,阿伊努人不属于现在已知的地球上的任何人种。
另外,阿伊努人的语言对研究家来说也是一个谜。阿伊努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有人认为它属于语言分类中的“多式综合语”,跟目前爱斯基摩人、美国印第安人仍在使用的语言属于同一种类型语言;有人认为阿伊努语跟其他任何语言都没有相近、相似之处。目前日本的许多地名,都来源于阿伊努语。如“富士山”就是由阿伊努语的“胡赤”或“富赤”(意为“火的女神”)演变而来的;“宗谷”在阿伊努语中意思是“岩石城”;“札幌”原意为“大河谷”;“名寄”意思是“乌鸦出没的城市”,等等。人们由此确定,阿伊努人对日本列岛的开发,尤其是文化发展,是有贡献的。
阿伊努人沿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他们以“廿”为计算单位,不用“百”、“千”这类概念。阿伊努人要表示数字100时讲“五倍廿”,表示数字110是讲“六倍廿减十”。这种体系复杂就复杂在“廿”不能再增加,只能减少。譬如,阿伊努人想说他23岁时,那就应该这样说:“我是二倍廿岁减去七加十岁。”
有人认为,阿伊努人可能是日本最早的原始居民;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争论至今尚在继续,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反对者认为,日本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绳纹人”(因制作绳纹图形陶器而得名),是起源于亚洲大陆的一支属蒙古人种的古老居民,曾在阿伊努人之前就经由朝鲜半岛从日本的东南面到达九州、本州等地区,他们才是近代日本民族的祖先。而从日本的北面迁入本州地区的阿伊努人,虽对日本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绳纹式文化做出过贡献,但他们不仅入岛的时间稍晚,而且不是创造绳纹式文化的主要代表。
不管他们是不是日本最早的居民,阿伊努人后来的遭遇颇令人同情。
他们在公元5世纪时被称为“毛人”,公元7世纪又被称为“虾夷人”,这些称呼都带有歧视和鄙夷。在后来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阿伊努人口不断减少,被赶到日本最偏僻、荒凉的地带居住。现在,除了少数阿伊努人散居本州外,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恶劣的北海道,有些住在库页岛、千岛群岛。
在文明上,阿伊努人也面临危机。历史上日本政府为普及“大和文明”,曾经对这个唯一的少数民族实行同化政策。德川幕府后期,他们要求阿伊努人改变风俗习惯,剃胡须、穿和服、按照日本方式改名换姓。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加大对北海道和一些岛屿的开发,阿伊努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人放弃了传统的渔猎生活,成为定居的农民。由于人口日益减少,加上受到近现代工业文明影响,阿伊努古老文化正面临灭绝威胁。
不过,无论如何,现今生活在日本北方诸岛上的阿伊努人,仍保留了他们在几千年内沿袭的古老风俗和习惯。阿伊努语在他们中间没有失传,仍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需要的民族语言。他们依然信仰多神。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熊祭”。他们喜欢在圆木上雕刻动物,尤其是熊的形象,这称为“阿伊努雕”,在日本非常有名。此外,阿伊努人擅长刺绣,喜欢舞蹈,他们创作优美的诗歌,凭记忆代代相传。在这支古老民族中,现今还流传着许多长篇历史叙事诗歌。它们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反映阿伊努人在几千年艰辛岁月中的不平凡经历。
伊凡雷帝“书库”的传说
伊凡雷帝是俄国第一个沙皇,素以铁腕著称。但据说,他还是一个书籍收藏家。
人们主要是从有关弗恩修道院的修道士马克西姆?克里柯的传说中,得知伊凡雷帝收藏了大量的书籍。
伊凡雷帝的祖父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祖母是索非亚。索非亚是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康士坦丁鲁斯十一世的侄女,酷爱书籍。据说她来到莫斯科时,曾从东罗马帝国的皇家图书馆里带走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古代抄本。这些稀世珍本数量之多,足以抵得上一个图书馆。伊凡雷帝即位之后,自然也成了这批书籍的主人。后来,伊凡雷帝想把所藏的书籍编个目录,就叫马克西姆?克里柯来完成。此人曾在巴黎、罗马的教堂学习过,很乐意做这项工作。此外,他还利用这个机会,把本国使用的斯拉夫教会的翻译本同希腊的原著进行了对照,对许多误译之处,逐个加以订正。莫斯科大主教约瑟夫大为不悦。他认为克里柯的这种做法有损教会的尊严。后来,克里柯离开了皇宫,又被教团开除,还受到各种迫害。
以上就是修道士克里柯和伊凡雷帝书库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人们对图书的编目工作是否完成、大量书籍在克里姆林宫的什么地方,则无从知晓。
在16世纪编辑的《里波利亚年代记》中,对伊凡雷帝藏书一事有如下记载:“德国神甫魏特迈曾见过伊凡雷帝的藏书。它占据了克里姆林宫的地下室的两个房间。”地下室在哪里呢?人们也是一头雾水。其中有这样一件事:在1724年12月,一个在教会工作的名叫奥希波夫的人来到彼得堡,向财务管理部门报告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地下室有两个秘密房间,房间的铁门上贴了封条,还加了大锁,里面好像是放着许多大箱子。有关方面接报后经过一番研究,决定立即对克里姆林宫地下室进行调查。但不久,从彼得堡传来指示,命令停止调查。9年之后,这个奥希波夫再次提出请求,希望能对克里姆林宫地下室进行发掘。结果,“尽管全力以赴,但没有发现秘密场所。”
另外,使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同时代的其他文献或记录中,都没有提起伊凡雷帝“书库”之事。这是什么原因?是藏书已散失了,抑或是本来就不存在所谓“藏书”?
到了19世纪,有两个德国人对“沙皇书库”之说很感兴趣。其中一个人为了弄清藏书的来龙去脉,还特意来到莫斯科。他在古代记录保管所里查遍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也没有找到所需要的线索。后来,他又对克里姆林宫的地形进行了调查,最终也难以确定书库的下落。尽管如此,他在离开莫斯科时仍然说:“我坚信,伊凡雷帝的书库还沉睡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揭开这个谜,对世界的文化来说可能联系着非常重要的发现。”
对书库的命运,现代专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人说,克里姆林宫发生火灾的时候,这批书籍可能被烧毁了;有人说,这些书籍全被移放到莫斯科大主教的图书馆,后来好像都散失了;还有人认为,伊凡雷蒂的藏书确实存在,有必要对克里姆林宫进行一次深入探索。
“乌格利奇案”
1584年3月,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去世,皇位由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二十七岁的费多尔继承。费多尔是一个意志薄弱、智能低下的人,人称“傻瓜”。他整天不是在教堂里祈求上帝保佑他,便是观看讨好他的大臣们表演滑稽和互相厮打。国家大事全由他的舅舅尤里耶夫、内兄戈杜诺夫等五位大贵族组成的摄政委员会管理。
伊凡雷帝第七个妻子所生的儿子,名叫季米特里,这年才两岁。5月,季米特里和他的母亲玛丽亚被遣送到遥远的乌格利奇皇室领地,尤里耶夫独掌了大权。8月,尤里耶夫因病退出政治舞台,老谋深算的戈杜诺夫利用摄政贵族之间的矛盾,逐步控制了朝政。他虽曾一度使俄国的经济、财政有所好转,但同时又颁布了一个加强农奴制的法令。到1586年,戈杜诺夫实际上已排除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独揽朝廷一切大权。
远在乌格利奇的季米特里,对俄国宫廷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根本不明白,愉快地过着自己的童年。然而,危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1591年5月15日早晨,天气格外好,小皇子早早地就跑到院子里玩耍。突然,人们听见院子里响起了仆人们尖锐的叫喊,玛丽亚闻声急忙从屋子里奔出。眼前的可怕景象一下子把她吓呆了:刚才还活蹦乱跳的九岁皇子季米特里,此刻僵卧在血泊中,喉咙已被割断!
皇子季米特里究竟死于何故?当时人们就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说他是被戈社诺夫命人刺杀的,因为据说玛丽亚在目睹儿子的遗体后就大声叫喊,说季米特里是被戈社诺夫暗中派来的人杀死的。乌格利奇响起了警钟,闻声赶来的人们叫嚷着拥进皇后的宫院里,到处寻找凶手。凶手虽然没有找到,但是皇子被刺一说却在民间不胜而走。这种说法不是没有理由根据,因为当时的傀儡沙皇费多尔不仅愚鲁多病,且膝下无子,在他之后手米特里很可能是皇位继承人。
也有人认为,皇子是在游戏时癫痫病突然发作,自触利刃偶然殒命的。
季米特里的乳母和保姆就是这样认为的。她们说,出事那天早上,季米特里在宫院里作“竖刀入地”游戏,突然癫痫病发作。在倒向地面时,他被握在自己手中的尖刀扎穿了咽喉。
皇子之死惊动了朝廷,沙皇派来专门的调查团审理“乌格利奇案”,以期查出皇子的死因。调查团最后宣布,皇子季米特里死亡纯属偶然。然而奇怪的是,玛丽亚后来被送往大修道院剃度为尼,而她的亲属和乌格利奇当地许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
在这之后,“乌格利奇案件”更显得波谲云诡。最让人生疑的就是,后来在俄国民间又出现了多个“季米特里皇子”。一般人们认为,这显然是有其他人假借其名,便于行事。但是也有人这样推断:当初的皇子之死会不会有诈?也许是玛丽亚预先察觉了某种阴谋,为保护年幼的爱子,她和女仆上下串通,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假象?
“无敌舰队”覆灭的原因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终结,英国海军从此登上霸主地位。当时仍然堪称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在名不见经传的英国海军面前不堪一击,这种“强者败、弱者胜”的结局,一直是历史学家及军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多年以来,许多学者纷纷撰文研究“无敌舰队”覆灭的原因。因角度不同,因而结论也殊异。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有三种意见。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首先对英国和西班牙国力的强弱作了澄清。他们认为,16世纪的西班牙虽然势力遍及亚、非、欧和美洲,其海外殖民和贸易也盛极一时,然而,这种繁荣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这是因为:一、那些掠夺来的财富主要是供西班牙王室和贵族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而不是用于其国内薄弱的工业生产投资和贸易。这样,西班牙仅仅充当了财富的“中转站”,真正受惠的却是欧洲其他国家。久而久之,最早进行海外殖民的西班牙国力开始慢慢落后。二、当时的西班牙没有全国统一的政治基础。1556年即位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是个保守的天主教卫道士,对内他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强专制统治,迫害异教徒,实行重税政策;对外则穷兵黩武,致使民不聊生,所以也激起了人民极大的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他那声名赫赫的“无敌舰队”显然是有点“虚张声势”。
相比之下,英国在政治上已建立了强大的专制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英国的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航海业,因而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宗教改革的完成使得英国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羁绊,整个英吉利民族对外来的威胁能够同仇敌忾、一致行动。因而,日益强大的英国正处于崛起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它需要进行海外殖民,而没落的西班牙正是它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当然,这一说法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来分析确实也很有道理。但是,具体到这一战役而言,显然又有其不足之处。当时的西班牙虽然已走向了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在政治、经济上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从当时的军事实力来说,西班牙“无敌舰队”无疑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是由于腓力二世用人不妥、指挥失当造成的。他所任命的舰队司令是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但是此人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如此庞大的舰队缺乏经验,而且他还晕船。当与英国舰队遭遇时,对手为了抢占上风位积极出击,而他只是按照死板的战略,命令舰队列成半月形迎战。在阵势被打乱、暂时蒙受惨重损失时,他又传令撤出战斗,彻底乱了军心。当天夜晚,英国巧施火攻,将8艘装有易燃物的破船开进了西班牙舰队中,使得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这也彻底使西顿尼亚丧失了斗志。在随后的逃跑过程中,由于惊慌失措,又有大量船只相互碰撞而沉没。天亮后,“无敌舰队”被英国舰队追上,又损失不少。至此,“无敌舰队”竟然不敢再战,避开英国舰队绕道回国。其间,又有许多船只因航道艰险和天气恶劣而葬身海底。回到西班牙时,整个舰队所剩无几,几乎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