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探秘
20750800000014

第14章 古埃及的诞生(9)

阿育王的统治表明,传统型的帝国统治发生了根本而独特的变化。他在通过特别残忍的战争征服羯陵伽王国之后,内心经历了一番变化,他在刻于岸石上的第十三条敕令中这样写道:

十五万人作为俘虏被带走,十万人被杀死,许多倍于这个数字的人死去。……为诸神所爱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现在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悔恨,因为征服一个以前未被征服过的民族,包含着屠杀、死亡和放逐。

……即使那些躲过灾难的人,也由于他们始终热爱的朋友、熟人、同伴和亲属所遭到的不幸而极度痛苦。因此,所有的人都承受着不幸,而这使国王的心情十分沉重。

从此以后,阿育王致力于促进和实现佛陀的教义。他渴望有一个“安全、理智、所有人内心都很平静、温和”的未来。他仿效波斯的统治者,将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专门建造的柱子上。这些敕令与其说是正式法令,不如说是具有国家训诫的性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告诫人们发扬伟大的美德——朴素、同情、相互宽容和尊重各类生命。阿育王与首先考虑国家利益的考底和耶不同,他更关心的是人民。所以,他兴办了许多并不给国家带来直接利益的公共事业:医院和国家公费治疗,大路两旁的果园和休息场所,分配施舍物给各个教派,派佛教传教团去外国。

阿育王并不像现在某些人士所宣称的,是印度的君士坦丁。他没有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他对婆罗门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的捐助,并帮助各教各派的杰出人士。这不是宗教上的变革,而是一种态度上的改变。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不仅因为这两者是道德上合乎需要的东西,而且因为它们会促进他那庞大且复杂的帝国日益和谐。

这在阿育王统治期间证明是很成功的,因为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但是,在他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王朝被推翻,他的帝国被消灭。

巴米扬巨佛

阿富汗是中亚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举世闻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巴米扬石窟,位于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支脉代瓦杰山,向南是巴巴山脉,巴米扬河从两山间流过。巴米扬石窟就开凿在代瓦杰山南面陡峭的断崖上。

巴米扬佛教造像石窟位于兴都库什山脉山脚下优美的溪谷地区。在历史上,巴米扬是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商路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就先后于公元4世纪和7世纪时到过巴米扬,并在各自的著作中对当地盛极一时的朝圣活动作了描述。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域到印度取经时,曾经在巴米扬逗留过。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一《梵衍那国》里写道:“……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光耀,宝怖灿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石释迎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公元前320年,印度孔雀王朝帝王旃陀罗笈多在位时,佛教开始传到了这里。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统治期间,虔诚的佛教徒开凿出了许多石窟,弘扬佛法。此地也就成了佛教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

公元3世纪中叶,这里处于萨珊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的巴米扬已经成为一个佛学中心,世界上不同学派的佛教徒纷纷来此研读佛学。而玄奘所说的“出世部”学派先后建造了两尊巴米扬大佛。当年的佛像身上镶嵌着很多珍稀的珠宝,如今早已不见踪迹,但是佛脚旁还保留着佛教徒隐居的岩洞。当年这里除了处处可见的僧人之外,还云集着沿着丝绸之路走过来的商贾。巴米扬一时间竟成为一个国际都会。在公元7世纪晚期,阿拉伯人击败了萨珊王朝,占据了今天的布尔和坎大哈,但是并没有触及巴米扬这个佛学中心。到了公元9世纪,巴米扬的佛教徒在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压力下皈依了伊斯兰教,可是佛教文物却保留了下来。

千年时光转瞬即逝,今天的巴米扬渐渐褪去往日的容光,成为阿富汗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城市,人们对它的印象也仅剩下其郊外的两座依然矗立在天地间的千年大佛。

巴米扬石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巴米扬石窟,全长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比我国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都大很多。巴米扬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段和西段的两尊高大的立佛像,俗称“东大佛”和“西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醒目。东大佛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四大佛高55米,着红色袈裟,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尊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容纳百余人。巴米扬大佛大约雕造于公元4-5世纪间,经历风风雨雨,战火沧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1500年来,两尊大佛可谓饱遭劫难。苏联入侵时期,佛像附近则被埋下地雷。而在90年代中期,较大的一尊佛像脚下竟成为阿富汗一个武装派别堆放军火的地方。1998年,巴米扬河谷落入塔利班政机手上,其士兵对两尊佛像的袭击从未停息,佛像曾被火箭炮炸毁头部和肩部,宁静微笑的面容已被毁。更可甚的是,曾有一名塔利班司令在大佛身上钻洞埋炸药,企图将其彻底摧毁,所幸最后被地方官员劝止,大佛才得以侥幸余生。

2001年2月27日,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签署法令,宣布要摧毁全国的雕像,其中包括两尊世界最高的立式佛像巴米扬大佛。消息传来,世界一片震惊,巴米扬小镇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3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往阿富汗的特使证实:世界著名的两尊巴米扬巨佛已被彻底摧毁。

自塔利班灭佛行动开始以来,许多国家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吁和抗议。

塔利班灭佛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反对,但是《国际法》中没有任何条款可以阻止一个主权国家在国家内部做任何事情。虽然国际上还有两个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教科文组织公约和容许其他宗教和文化从事活动的教科文组织宽容宣言。但是在当今世界上,这两个公约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因为在国际法庭立案之前,起诉方和被起诉方必须同意接受法庭的裁判权。

塔利班的灭佛行动令人费解,佛教文物存在于前伊斯兰时代,阿富汗历届政府甚至包括塔利班政权,均曾发布过保护国家各种历史文物的法令。接近塔利班高层领导人的官员说,乌马尔之所以要宣称捣毁佛像,就是要唤起国际社会对塔利班政权的关注,并且倾听他们对自己处境的解释,因为国际社会对塔利班政府的孤立行为让他们感到绝望。目前只有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三个国家承认塔利班政府。

现在看来,塔利班政府的这一“计谋”确实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与塔利班没有任何外交关系的国家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就灭佛事件与塔利班政府接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特使皮埃尔?拉弗立斯3月2日火速赶往阿富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紧急派联合国阿富汗问题特使弗朗西斯科?汶德尔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希望能阻止塔利班的灭佛运动。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3月11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与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的高级官员举行会谈,安南要求塔利班改变破坏阿富汗境内非伊斯兰雕像的决定,但这一要求被塔利班方面断然拒绝。舆论认为,这标志着挽救阿富汗佛像的国际努力宣告失败。

塔利班外交部长穆塔瓦基勒在会谈后单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塔利班坚持破坏佛像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他辩解说,破坏佛像只是出于宗教的考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并非有意激怒国际社会,只是阿富汗的内部事务,而国际社会对此事的反应是过分的。塔利班决不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会继续完成对非伊斯兰雕像特别是两座巴米扬大佛的摧毁工作。他还表示,在这些雕像被彻底摧毁后,外国记者可以到佛像摧毁现场进行采访。

巴米扬石窟在建成后的千百年中,已饱经战火的劫难。有记载的大规模破坏,共计4次。第一次发生在阿拉伯帝国军队征服巴米扬期间,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第二次是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蒙古大军的铁蹄踏上了这块土地,巴米扬石窟没有躲过这次战火的劫难,在梵衍那城陷寺毁后,巴米扬石窟已面目全非;第三次是在19世纪,当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阿富汗领土时,占领巴米扬的英军炮击了巴米扬石窟的两尊大佛,从此巴米扬大佛满目疮痍,肢体残断。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刚刚跨入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巴米扬大佛又第四度遭受到炮火的轰击,原已遭到严重破坏的佛像再一次被毁。在这次全面实施的毁佛计划之后,巴米扬的古代遗迹还能留存几件?

巴米扬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亚、西亚和印度的枢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希腊罗马的文明,印度波斯的文明,中国和中亚的文明都曾在这里汇合,在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20世纪20—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首次对巴米扬石窟作了较系统的考古调查;60年代,日本人也对巴米扬石窟进行了考古发掘。巴米扬石窟的学术价值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联合国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从文化关系上来看,巴米扬属古代印度—中亚文化圈,与我国新疆境内的佛教石窟关系尤为密切。

我国的石窟研究者在比较新疆拜城克孜尔的洞窟形制,探讨大立佛的雕造年代,推测佛像的造像特征以及比较壁画的样式来源时,通常是以巴米扬石窟的大佛窟型和壁画作为参照的主要坐标。毫不夸张地说,经历千年沧桑的巴米扬,尽管是满目疮痍,但在文化学者的心目中,那里仍是一块令人向往的圣地。

巴米扬佛像被毁之后,阿富汗新政府决心重修佛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据悉,有关人员正在考虑以下几种方案:

①以泡沫混凝土百分之百复制原像。至于这个计划,要做到完全精确是有可能的,因为奥地利一位学者已经对佛像做了高精确度摄影测绘。另外,意大利和日本的一些机构也分别绘制了极其详细的图。

②利用当地砖块大小的石头和泥浆,而不是用泡沫混凝土复制。它的好处是不需要极大的起重设备。

③用高密度包装材料,它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膨胀或收缩。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建成的大佛都将涂上一层涂料,同原像所用涂料相似。

④用全息图将它再现,可以随意显现或消失。但这种办法不利的一面是,全息图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得见。

⑤在大佛炸毁后新露出的石壁上重雕大佛。这将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可能采用与1700年前相似的技术,但这可能会破坏崖壁内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山洞。

⑥在巴米扬山谷的别处重雕一模一样的大佛,让旧址发挥纪念作用。

但是,由于这个山谷中到处都是考古遗址,很难找到合适的地点复雕大小完全一样的巴米扬大佛。

人们都期望着大佛早日重新屹立于巴米扬这片神秘的土地之上。

居鲁士的传奇一生

公元前10世纪左右,有两个部落,来到伊朗高原,一个叫米底,一个叫波斯。公元前7世纪米底人脱离亚述人的统治,建立起王国,定都爱克巴坦那。到了第四代国王阿斯提亚格斯当政时,米底人早已经征服了波斯人,统治了伊朗高原和亚述。

有一天夜里,阿斯提亚格斯梦见自己的女儿曼丹妮撒尿撒成滚滚洪流,不仅淹没了爱克巴坦那城,而且泛滥整个亚洲。国王被吓醒了,叫来会占梦的僧侣。僧侣听后大惊失色,说:“这可是不祥之兆,您的女儿将来有危及国家的危险!”从此,国王阿斯提亚格斯对女儿曼丹妮便怀了戒心。等到女儿长大后,他下令她不准嫁给米底的王公贵族,而把她嫁给一个温顺老实的波斯贵族冈比西斯。

曼丹嫁出嫁后不到一年,国王阿斯提亚格斯有一天又梦见曼丹妮肚子里长出一支葡萄藤,逐渐枝叶茂盛,遮住了整个亚洲。醒来后,国王又把那占梦的僧侣招来。那僧侣预言,他女儿的后裔将会取代他成为国王。

阿斯提亚格斯立刻派人去波斯探访,果然公主已经怀孕。他急令公主回宫,派人严加监视,准备等孩子一出世,便立即将他杀死,以除后患。不久,曼丹妮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居鲁士。阿斯提亚格斯一听到消息,便叫来王室总管哈尔帕哥斯,让他把曼丹妮的孩子带出宫杀死埋掉。哈尔帕哥斯没有亲手把这个孩子杀死,而是把孩子交给了国王庄园里的一个叫米特拉达铁斯的奴隶牧人,并对他说:“国王命令你把这孩子带到山上杀死,不杀死这孩子,你就要去死。”

不知所措的牧人把装着孩子的篮子带回家,他打开蒙着孩子的布,看见里边是一个正在酣睡的可爱男婴,而他的老婆斯巴哥则立刻把孩子抱起来。因为恰巧他们的孩子刚生下就咽了气,她已经将死婴送到山上去了。所以斯巴哥哭着说道:“千万别害死这孩子,就把这孩子交给我来抚养吧,你用我们死去的孩子交差,这样我们的孩子既会得到王子般葬礼待遇,而这个孩子也不会丢掉性命。”米特拉达铁斯见妻子这样伤心,便按妻子的话做了。他去山里给死婴换上小居鲁士的衣服,再把他放到带孩子来时用的篮子里。小居鲁士就这么活了下来。

一晃十年过去了,小居鲁士成了淘气的孩子王。有一天,他和村里的孩子们做游戏,被孩子们推为国王。他就像真的国王一样发号施令起来。他命令一些孩子为他造小房子,另一些孩子当自己的卫兵,再吩咐一个孩子当国王的密探,另一个当传令官,俨然一副国王的派头。有个孩子是村里米底破落贵族的孩子,不服气奴隶的儿子做国王,同小居鲁士作对。小居鲁士命令“卫兵”把他打了一顿。因为牧人米特拉达铁斯是国王的奴隶,因此小居鲁士自然也是国王的奴隶,那个米底贵族也没有办法处理他,但一直怀恨在心。

有一天,国王阿斯提亚格斯来到这里巡视,听说了这件事,便把居鲁士叫来说:“你好大胆,竟敢打贵族的儿子,该当何罪?”小居鲁士一点也不害怕地说:“陛下,他是罪有应得。我们村的孩子选我做国王,可他不听我的话,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我让他受到应得的处分。如果因为这个我受罚的话,我情愿陛下随意处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