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探秘
20750800000012

第12章 古埃及的诞生(7)

应该说,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公民政治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乃至建立起了奴隶制民主政治。从军事民主制转变为阶级国家,最早的小国通常都有国王(由军事首领或宗教首领变为国王)。希腊城邦亦不例外,各邦最早都有传说中的国王与王朝;另外还有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但在发展过程中,王权却不像东方各国那样日益强大,反而逐渐衰微,绝大多数城邦终于废弃君主而实行共和;而后又限制贵族的权力,乃至在一些城邦中推翻贵族统治,建立了古代公民权利最发达的民主政治。因此,城邦建立数百年后,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总结城邦公民政治说:“(一)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的公民;(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城邦不论是哪个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城邦公民政治的这个本质特征,有助于希腊奴隶制经济形成以小规模的私有制为主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特点,更对希腊文化能取得优秀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希腊城邦建立以后,便有海外殖民运动的开展,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开疆立国多取扬帆渡海之路,在地中海区域广泛开展殖民活动,在这些比希腊本土不知大多少倍的海岸地带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城邦,这些殖民活动已被近年的考古发掘证实。这种海外殖民活动,其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古代是没有先例的。希腊的海外殖民不仅和古代一般的民族迁移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有别。所有殖民地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相类似,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意大利南部且有“大希腊”之称。

海外殖民不仅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还大大促进了整个希腊世界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希腊本土可从殖民地区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工业品和油、酒之类和互交换,双方皆获利而使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商品经济获得较充分的发展,这可说是海外殖民为希腊城邦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

阿狄迷斯“神庙”

考古学家爱德华?吉本曾经这样描述奥斯底格斯附近埃菲索斯的阿狄迷斯神庙:“希腊的艺术和亚洲的财富共同创造了这座神圣而宏伟的建筑……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那些功盖四方的帝王们也敬畏它的尊严,并增添了它的辉煌。”自然历史学家老普里尼则用“希腊的神奇”来表述这座毁灭的神庙。

阿狄迷斯遗址远不止是个简单的、超规模的、直角的而且每边都环绕着柱廊的大型建筑。它是一座巨大的闪闪发光的大理石建筑,坐落在一个向天空开放的庭院里,因而在很遥远的地方都能看到。从正面很远看去,像一所圣坛庭院。圣坛庭院本身由柱廊和雕像装饰着。然而,圣坛庭院里的小祭坛,却建得不那么对称。

走向神庙高高的台地,要通过一个环绕着整个建筑物的巨型框架的大理石台阶,伴随着向后倾斜的浇铸物或平置于地上的斜面墙。高处的台上大约七十八点五米宽和一百三十一米长。普里尼告诉我们,这些圆柱有二十米高,而且上面有精致的沟槽。精心制作的基座是由圆形的大理石组成,支撑着塑造的浮雕,这些浮雕沿着圆柱形墙壁的底部“环绕奔腾”,这是建筑学在古代世界几近完美的杰作。精致的爱奥尼亚式的柱顶装置了特制的、漂亮的雕刻环状物(涡洲形),保护着那些圆柱,支撑着上面的大理石平梁(柱顶盘)。在圆柱上没有图案,大型的齿状饰物构成了最上面的部分,支撑着上面的三角空间。在人形山墙上是三个显眼开口,而正中那扇门是由两位亚马孙族女战士的塑像构成的,在屋檐里还有另外两位女战士塑像。

瓦檐饰装扮着顶部。

也许比正面观看的多层圆柱形墙壁更富于戏剧性的是,当观光者从两个圆柱之间往里走时,会沉浸在欢迎的氛围中。在这里,门廊的前面,是伫立在雕刻矩形座基上的“圆柱森林”。它们与神庙后部门廊的另一个“森林”相互衬托。普里尼统计总共有一百二十七根圆柱。为了“适合”这么大的地面规划,当代建筑师被迫在后面的正方设计了九根圆柱。女神的内室或房间置于邻近高大建筑的中心部位,前后是两道柱门廊。人们可以推测,埃菲索斯阿狄迷斯的祭祀塑像,就同罗马皇帝时代树立在庭院里的罗马人的复制品一样大小。加上他们戴着精心制作的头冠,显然会比真正的人高些。

阿狄迷斯神庙的非凡构造属于那些惹人注目的人物,在城市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女神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据说她们曾经帮助建筑师切斯弗雷,在那个伟大的大理石神庙的进口。道上安上了过梁。石制过梁如此巨大和沉重,以至于那位建筑师在完成他的任务过程中,由于绝望而想到自杀。

令人惊叹的是,神庙正面形象的最好证据很晚才被认证出来。在公元后3个世纪期间,圣殿屹立,伟大的神庙出现在埃非索斯铸造的钱币上。对这些证据的估价是由这样一些建筑历史学家作出的,如伯纳德?阿西莫,卡尔?列曼,胡?普拉麦,威廉?丁斯莫和查尔斯?皮卡德。即使在今天,这种在所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被接受且广泛了解的缩略传统,似乎仍在困扰某些学者。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他为“最博学的人物”、“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从师于柏拉图,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当时已知的所有学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一生著述多达四百多卷,可以称得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教学有12-13年。他常和学生一起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史称“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一名待医。亚里士多德17岁时,就被望子成龙的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赏识,曾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

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是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维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可见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器重。

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他不同意柏拉图把真实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观点。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影响深远的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非常之大。他一生至少有四百多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就有47种。他的科学著作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等等。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类:一、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后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二、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三、创造的科学,即诗学。同时,他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则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着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

他认为天体最外层的恒星球是由处于宇宙边缘的原动天或者不动的推动者推动的。原动天或不动的推动者统率着一切天体和整个宇宙。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设想,天体和地球由各种不同的材料组成。一切处于月层下面的物质都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天体则由五种,而且是由更纯洁的元素“精英”组成。

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曾经考察过小鸡和其他运动在胚胎中的成长过程,动物初生的成熟程度,是他的动物分类法的一个重要标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他还认为,各种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次序,从植物到人,逐渐完善起来。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保持运动,否则就会停止。这种推动者或在物体内部,如生物;或在物体外面,如物体受到外力推动或拉引那样。均匀的物体,只能靠外来的推动而运动,因此,任何运动,都是通过接触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的“世界是由真空和原子组成”的观点。他认为空间必须是一个物质的连续体。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影响颇深。

《工具论》主要阐述了演绎法,对形式逻辑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物理学》主要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而不停止,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怎样发生和毁灭。他认为,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

《气象学》则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问题,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在一些章节里还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虽然这样,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晚年写成的,这是他毕生政治思想的总结。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超过了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其他学科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到公元前343年,他已是一位颇享盛名的哲学家了。这一年,他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国王太子亚历山大当老师。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在这里他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达到2年之久。

在教学过程中,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标准。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来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等一些简单的东西。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为此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亚历山大国王十分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据说先后提供了800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60磅)的经费供亚里士多德办学。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里面珍藏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

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所起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亚里士多德为他的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应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在不同时期要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该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修养上有着特殊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主张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他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向权威挑战。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全面的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是亚里士多德孕育了这一胎儿并使它降生。而当时希腊人之前的文化都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神秘变化的,在那里到处都是神的作用。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病逝,受统治的雅典人激烈地反对马其顿的统治,他们认为出气的机会来了,就有人告发了曾做过亚历山大老师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渎神罪”,准备将他逮捕。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护送他们的老师逃出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第二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

印度河古文明毁灭之谜

印度与埃及、西亚和中国齐名,是世界上最早走进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可是,印度的文明曙光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渐渐升起来的呢?

为了找到答案,许多考古学家不辞辛劳,在南亚次大陆上终年奔波。

1922年,有一位考古学家来到了印度河下游的摩亨佐?达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里是一片“死人之丘”,到处是荒凉的坟地和长满了荆棘的丘陵。其中一个小土丘上有座毫不起眼的佛塔,它历经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早已经残破不堪了。这位考古学家原来打算在这里挖掘一些关于佛教的文物。

可当他在清理佛塔的基座时,却发现下面露出了一截古代城墙的墙基。后经大规模发掘,一座在尘土下沉睡了千年的古代城市终于重见天日了。

三年后,在印度河的一条支流拉维河畔,又有一座古代城市——哈拉帕被发现了。到现在,“出土”的古城市和乡村的数目已经达到上百个了。这些建筑遗迹和遗物经过鉴定属于青铜器文化,存在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因为这些遗址都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人们把它们称作“印度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