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禅
2055700000012

第12章 参禅树志 万事可为(1)

人没有志向。就好像没有舵的船一样,随着波涛流东流西,永不得安定。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主宰,要有自己的方向,去完成这短暂的人生。

本性难解

一日,尚书对于何为本性十分不解,于是特意去拜见曹山禅师。这个问题却把禅师给难住了,接下来便是一阵沉默。

这时,禅师突然想到了曾经见过的一件事:一个孕妇背着一竹箩,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扯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但她一脸洋溢着似明月一般温婉的笑容。

当时禅师非常迷惑,如此沉重的生活没有让她垮掉,反而感觉十分快乐。原来是她懂得自己的人生追求。

禅师恍然大悟,便对着眼前的尚书叫道:“尚书!”

“是!”尚书双手作揖回答道。

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不过是一个躯壳罢了,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只有自身觉悟才是最重要的。

尚书听罢,有所领悟。

【智慧小语】

了解生命的意义

在生活中,人们必须明白自己的目标,知道自身生命的意义,才能朝着目标奋勇向前,最终达到目标,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职场中有许多人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他们整天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他们没有目标,每天匆匆忙忙来上班,马马虎虎应付工作,一心盼着早点下班。他们从未静心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应该成就什么样的一番事业。

得过且过、应付工作的人,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所以无法了解生命的意义,更不会有工作上的进展和突破,也就不会获得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就必须具备一个远大的目标。

怀海插秧

一日,怀海禅师带着他的弟子在田里插秧。但是弟子们插的秧总是歪歪斜斜的,禅师所插的却是整齐的很,仿佛用尺子量过一般。

弟子见此情景,十分疑惑,怎么自己与师父同是插秧,而整齐度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便请教禅师如何才能把秧苗插直。

怀海禅师回答道:“非常简单,只要你们在插秧时,眼睛盯着一样东西,自然秧苗就能插直了。”

听完师父的教诲,弟子们很快就插完一排秧苗,但此次所插秧苗还是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此时,弟子们更为不解了,都来问禅师到底是什么原因。

怀海禅师便问弟子们刚才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啊,那东西就是吃草的那匹马,我们就以它为目标的。”弟子们回答得异常干脆。

怀海禅师听了,继而笑着说道:“马是移动的,你们插的秧苗也跟随马移动,自然就弯曲了。”

这时,弟子们连拍自己的脑门,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没想到。于是他们选了远处一棵大树作为目标,后来所插的秧苗都十分整齐。

【智慧小语】

朝着确立的目标前进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确立一个目标,并且踏踏实实地去付出。没有目标,你只能糊里糊涂地往前走,就像没有目标的战争,只能以清点尸首作为战争结束的标志。

一个好的目标必须具备下列几项要求,缺一不可。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

目标应该是实际的。

目标应该是专一的。

目标应该是特定的。

目标应该是长期的。

目标应该是远大的。

显然,在公司中,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的员工,一定都有一个奋斗目标,他懂得自己为什么工作。因而他所有的努力,从整体上来说都能围绕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进行,他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否则就是做了无用功,或者浪费了时间和生命。

寻找佛珠

一天午后,老禅师把一粒佛珠故意丢在一大片大小不一的卵石堆里,对几个小和尚说有东西丢在里面了,让他们给找出来。

几个小和尚用了好长时间,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从乱石堆里找出了那粒小小的佛珠。

老禅师让沙弥们谈谈寻找佛珠的感受。

有的沙弥说:“师父没说找什么,早知道是找佛珠,肯定能找得更快些。”

有的沙弥说:“佛珠太小了实在不好找。”

有的沙弥说:“乱石太多了,费了不少工夫。”

有的沙弥说:“佛珠怎么能够掉进乱石堆呢,以后得留心。”

有的沙弥说:“多亏佛珠有灵性,不然,根本找不到。”

还有的沙弥说:“要是卵石掉进了佛珠里,就好找了……。”

各种说法,各种感受,莫衷一是。

最后,禅师说:“都去面壁三天,然后再来谈感悟。”

几个小沙弥悻悻而去。

【智慧小语】

如何确立目标

一粒小小的佛珠,蕴涵着确立目标和艰难寻觅的人生哲理。烦琐世事、纷纭心绪就像那一大片乱石,而人们要得到、要寻觅的仅仅是那粒“小小的佛珠”。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好比不知道要寻找什么;有了目标的人生,就要专心致志地排除一切影响和障碍,从“乱石”中找出那粒珍贵的“佛珠”。

那么怎样才能为你的事业设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呢?

在纸上列出令你心动的事业目标,即你最想达到的事业的最高点。

你要及时加强心理建设。

你必须和得过且过的思想作别,试着去喜欢你的工作,并对工作充满热忱。

真正法器

隐峰禅师是马祖禅师的弟子,他们经常在一块参禅悟道,相互学习。相比之下,马祖禅师道高一筹,但隐峰禅师也毫不逊色。

有一次,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经书,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坐在藤椅上伸着脚休息。由于道路太窄,隐峰禅师请求马祖禅师把脚缩回去,让一下路,没想到马祖禅师却无理地说:“我向来只伸不缩。”

隐峰禅师听到这话也不甘示弱地说道:“那我向来只进不退。”二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

最后,隐峰禅师因为有事在身,不能再耽误了。于是他不顾一切推车向前,结果轧伤了马祖禅师的脚,疼得马祖直咧嘴。

马祖回到寺里,便立刻召集众人登堂讲法,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看样子好像怒不可遏,一场暴风雨即将来,J缶。

马祖禅师对下面云集起来的僧众说道:“刚才是谁轧伤了我的脚?快快站出来,我要砍掉他的脑袋!”众人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这时,隐峰禅师快步走上前去,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脖子。马祖禅师见他毫不畏惧,却又放下了斧头,心平气和地说道:“你对自己的前途毫不犹豫,大千世界可任你行走。”

隐峰禅师听到这话就缩回脖子,向马祖顶礼跪拜,

然后弯腰退下。马祖禅师看到这里,再次称赞道:“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众人听后,均有所悟。

【智慧小语】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考虑成熟后就要大胆去做,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只能使你失掉成功的机会;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只是盲目向前,最后也只能碰壁。

作为一名员工,在工作中只知道盲目行事,遇事横冲直撞,最后只会自讨苦吃;然而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的员工,也只是一个“窝囊废”而已。

在现代公司里做人,既要有狼一样的凶狠和胆识,也要有羊一样的纯真和圆融,该狠就狠,该软就软,此为能屈能伸也。

学僧难咽乞丐饭

有一位挑水禅师曾在几个著名禅院参禅学道,可谓饱读经书,遍参禅道。他所住持的禅院曾吸引了众多信徒,但这些人往往不能吃苦耐劳,半途而废者较多。

挑水禅师对徒弟们非常失望,于是决定去四方云游。他解散了众弟子,只身一人行脚参学。此后几年里,谁也没有见过挑水禅师。

三年后,他从前的一位学僧在京郊的一座桥边偶然发现他正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学僧立即上前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挑水禅师却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不符合我开示的要求。”

学僧问道:“怎么才能符合你的要求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在桥下和我们一块生活几天,我也许可以教你。”

就这样,这位弟子便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一起生活。

一天中午,一个乞丐外出未归,于是挑水禅师对学僧说:“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同伴还剩了一些食物在那边,你去吃吧。”

学僧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哪能咽得下去。禅师看到他很难为情的样子,于是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你不能在这里获得快乐,还是回到你自己的天堂享受去吧。但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这方净土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学僧哭着跪在禅师面前,说道:“弟子没有资格跟您学习,更无法受领您的的开示。您珍重吧!老师!”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此地。

【智慧小语】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可见,苦难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在职场中,有人能善待苦难,于是能够忍受苦难,超越苦难,最终成为职场英雄。而有的人则被苦难折磨得不成人样,于是沦为苦难的奴隶,最终成为人们讥笑的对象。

有人认为:“一个人若没有苦难,说明此人活与不活已经一样。”而真正能够振奋人的只有苦难。

苦尽才能甘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

梅子熟了

一天,有一位名叫法常的僧人从大梅山赶来拜见马祖禅师。马祖一见面就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法常回答:“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道:“求何佛法?”法常恭敬地回答:“这需要禅师开示。”马祖于是合掌闭眼,说出四个字:“即心即佛。”法常顿悟,谢过马祖禅师,回到了大梅山。

半年以后,马祖让一位弟子到大梅山去探望法常,看看他修行如何,对“即心即佛”四字是否真正悟透。

马祖的弟子来到大梅山,找到了法常,一进门就见法常在专心参禅,开口便问:“禅师,你还记得以前在马祖禅师那里学到了什么?”法常充耳不闻,合掌闭眼,一心参禅。

马祖的弟子见法常对自己视而不见,于是大声说:“马祖过去跟你说过什么?难倒你忘了吗?”这时,法常开口答话了:“即心即佛。”弟子听后又大声说:“不对,马祖现在说‘非心非佛’啦!”法常听后,长叹一声:“那就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