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禅
2055700000013

第13章 参禅树志 万事可为(2)

马祖的弟子回来后,如实马祖叙述了见法常的经过,马祖非常高兴,他知道,法常对“即心即佛”已经悟得很透了,他对法常脚踏实地,心不受扰的精神赞叹道:“梅子熟了!”

【智慧小语】

恒心征服一切

马祖所说的“梅子熟了”,也就是说法常的功夫已经修炼到家了。可见,万事做到心无外物,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最终定能成正果。

所谓的持之以恒,就是指在做某种事情时,不朝秦暮楚,不被面前的困苦吓倒,不半途而废,不浅尝辄止,不功亏一篑。持之以恒是一种毅力,一种精神。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代恒心。才干不能,有才干的失败者多如过江之鲫;天才不能,“天才无报偿”已成为一句俗语;教育不能,被遗弃的教养之士到处充斥着。惟有恒心才能征服一切。

方丈的心愿

定一方丈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他在众僧面前从不摆资格、讲身份。他还经常和小和尚们一起四处奔波,念斋化缘。

有一天,一个新来不久的小和尚,不解地问定一法师:“师父劳苦功高,又年迈体弱,为什么还要与我们同甘共苦,一样劳作呢?”

“因为我有一个夙愿还没实现,”定一方丈微笑着说,“从我当上方丈的那一天起,我就立志,在有生之年,把咱们的寺院扩大一倍的规模。现在这一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我哪能懈怠半分呢!”

两年之后,寺院的规模真的扩大了一倍。定一方丈也更加苍老了,已近垂暮时分。可是,他每天坚持青灯长卷,深夜不眠,忙着翻译一部泊来的经文。有几个徒弟看不下去了,担心方丈的身体,一同向老法师请愿,请求他保重贵体,注意休息。

感动欣慰之余,定一方丈语气凝重地对徒儿们说:“我尚有一个心愿未了却,在有生之后,一定要把这部经文详尽翻译、付印发行,以荫泽后人,宏扬我法。生命有限,心愿无限啊!”

徒弟们听后,对师父的关切里又平添几分饮佩。

不知挺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定一方丈的译著终于完成了。当天,老方丈在自己的禅房里含笑圆寂。

【智慧小语】

生命有限,心愿无限

无论你是谁,身在何处,有什么样的信念、追求和热望,都应该像老方丈那样,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绝不能没有梦想;一个人什么都可以丢弃,但决不能把梦想丢了,因为梦想就是生命。敢于梦想本身就是一种开拓和创意,不论做什么事,只要心存梦想相信自己,我们就一定会获得成功。或许我们会认为这些梦想遥不可及,如果我们就此放弃恐怕就真是永不可及了。

在人的一生中,坎坷、挫折和不幸总是占去大半。如果在面临不幸时,仍然保持自己的梦想,那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还有希望。

道信的志向

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仙风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去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与自己见面。

使臣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师听后,只是淡淡地说道:“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我年老了,过惯了山林生活,不愿再入繁华的城市。”

使臣将道信大师的意思回复了太宗,太宗不死心,第二次派遣使臣前来黄梅迎请道信大师。

道信大师再次告诉使臣:“请你禀告皇上,我年老多病,不能进京。”

道信大师这样倔强,使臣毫无办法,只好又把道信大师的意思禀告唐太宗。

唐太宗见道信大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心里非常不悦,觉得道信大师伤害了皇帝的九五之尊。虽然如此,唐太宗仍然派遣使臣用轿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师进京。哪知,又被道信大师拒绝了。

最后,太宗终于发怒了,就令使臣前去黄梅,以刀威吓道信大师:“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

道信大师这时候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静静地伸颈就刀,令使臣大惊。使臣也不敢造次,连忙抛刀扶着道信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回京后把这一情形禀告唐太宗。

太宗听后,对道信大师的志向敬重不已,并赐以珍帛,以满足大师修行于山林的志向。

【智慧小语】

志当存高远

古之圣贤大德,心中莫不具有大志,所以视功名为粪土,看富贵如浮云,甚至连皇帝也不放在眼中。

在现代企业中,志向远大的员工会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失败与挫折、暂时的困境只能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巨大勇气,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并最终能够帮助企业达到最后的成功。

美国总统林肯认为:“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理想。”

中国也有这样一句话:“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这就是说:假如目标定得很高,取乎上,往往会得乎中;而当你把目标定得很一般,很容易完成,取乎中,却反而会得乎下了。

任何事情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要打折扣的,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必须要有很高的志向,这是把事情办好的一个重要前提。

佛祖的恩赐

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佛祖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乞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佛祖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

几十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十分幸福的生活。

【智慧小语】

眼前与未来要兼顾

在你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你必须要考虑到长程和短程的冲击。如果我们只顾到长程,只谈人生哲理,忘掉身边的事,我们也许会自以为快乐,但很可能被现实的环境击败,甚至会饿死。

但如果人活着只看到目前实际的生活而忽略了除填饱肚子外,还要靠些比较遥远、比较抽象的东西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那生活将是多么乏味啊!没有理想的生活,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一个只有将现实生活与远大目标结合的员工,最终才能成就伟业。

四种马

有一天,佛陀坐在金刚座上,慈祥地俯视着弟子们,以轻微而清晰的音声开示弟子们道:

“世间有四种马:第一种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驾上辔头,它能够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抬起手中的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能够知道主人的心意,迅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洞察先机的第一等良驹。

“第二种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打下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打到了马尾的毛端,它也能领受到主人的意思,奔跃飞腾,这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庸马,不管主人几度扬起皮鞭,见到鞭影,它不但迟钝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地挥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结实的肉躯上,它才能有所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平凡庸马。

“第四种驽马,主人扬起了鞭子,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也毫无知觉;等到主人盛怒了,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皮肉溃烂,它才如梦初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众弟子听后都若有所悟。

【智慧小语】

变与不变,全在于自我选择

从佛陀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继续发挥一下,在现代公司中,员工可以分成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不用他人多讲就会自动自发、积极努力地去做的员工;

第二种是需要一些压力才会认真去做的员工;

第三种是即使有了压力,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勉勉强强去做的员工;

第四种是即使压力很大,也是拖拖拉拉、不情不愿而做的员工。

那么,在公司中,你是属于哪一种员工呢?

运用禅心,处事方能高瞻远瞩;看远想透,方能防患于未然。要做第几种员工,只有自我选择。

菩萨自杀

菩萨为救众生,就与一伙商人一起入大海采集宝物。

数月过去了,他们所采获的宝物装满了船,于是他们准备返回故乡。在路上突然遇到飓风,雷鸣电闪,海神聚集四周,兴风作浪,那情势就像一座城池起了大火、山峰被水淹没那样恐怖。

菩萨心中悲苦,心想:“我求佛道,原来在于度救众生。海神所怕的就是死尸,我若自杀救得大家,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于是,他对大家说:“你们手牵着手,并且抱着我的身子。”大家答应了。菩萨马上举刀自杀,海神果然怕死尸,就息了风雨。众人乘船而行,终于有一天到了岸边。

船上的人抱着菩萨的尸体号啕大哭,说:“这必定是菩萨啊!他肯定不是凡夫俗子。”又痛哭道:“宁可让老天把我们的性命拿去,也不愿失去一位高尚的人哪!”

众人说话出自内心,而天帝释也知道菩萨的慈悲之心,认为这是少见的大慈大悲,于是主动现身下办,对船上的人说: “这位至德菩萨将会成为圣友邻,我现在让他复活过来。”

只见他往菩萨口中塞了一颗仙药,菩萨就即刻活转了过来,忽然坐起,与大家相互问候。天帝释又把船装满了珠宝,其数量是以前珠宝的十倍。于是,大家返回故乡和亲友们相见,都欢悦异常。

【智慧小语】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生活的磨难可击碎任何一个惧怕困难的人,但不可能打倒那些生活的强者。

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努力。生活总是很公平,只要我们有勇气,就一定会获得奖励。

在现代企业中,一个身处逆境却依旧能含笑面对的员工,要比一旦陷入困境就立即崩溃的员工获益更多。

身处逆境而乐观自信的员工,才具有获得成功的期望:遭遇挫折而勇往直前的员工,才具有获得成功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