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大事的83个性格要素
20541700000028

第28章 左右逢缘的性格(3)

当朋友需要你时,你要尽心尽力予以援手;当他无意中冒犯了你时,你要抱着宽容大度的心情,真心真意原谅他;他有求于你时,要毫不犹豫地帮助他。或者,你会问:“为什么我要待他这么好·”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是你的朋友。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动性。一个人如果要想与人成为知心朋友,首先得敞开自己的胸怀。要讲真话、实话,切忌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令人怀疑,以你的真诚去换取别人的真诚。请记住:只有真诚对待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

70.擅长恩威并施之道

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同时使用,从古到今的很多政治家,统治者,大多都会使用这样软、硬两种策略。你臣服于我,就施以恩惠,同时还用武力与惩罚的手段来对付叛逆行为。

“以恩结之”的谋略,贯穿着“攻心为上”的精神。古人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为将之道,可以夺心。同时,在战争纷扰的古代,人们需养成这种豁然达观的处世态度,在现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如此,淡化利欲之心,积极人世,超然出世。有些人往往做事把结果摆在第一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结果一旦不如人意,便沮丧颓唐,犹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东汉时期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年轻时便守了寡,因此汉光武帝待她十分的优厚。曾经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仆人在外面杀了人,逃匿在公主的行宫中。负责追缉的捕快很快便到湖阳公主宫中进行谈判,想要捉拿犯人。可是犯人藏在公主宫中,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下子都能解决的,更不能闯进去拿人,捕快们都觉得这事情十分棘手。当时的洛阳令董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便想出了一个主意,趁这个仆人陪同湖阳公主外出的时候,把仆人从车上拉下来打死。公主看了很生气,马上就到汉光武帝面前告状,汉光武帝看到自己十分敬爱的姐姐遭受这种待遇,颇为愤怒,立刻下诏召见董宣,准备处死。董宣来到殿前,不慌不忙地辩解道:“皇上,你饶恕了罪证确凿的犯人,如何向天下昭示法律的尊严呢?不过微臣也知道对公主无礼,应该赔罪,不用皇上来处置,微臣现在就以死谢罪。”

说得虽然慢些,然而做起来却是十分迅速的,董宣立即就把自己的脑袋撞到了宫殿的柱石。皇上听董宣说得十分有理,主要碍于在湖阳公主面前不好交代,正不知该怎么办是好。突然想到一个主意,马上叫左右侍从压住董宣的头,让他向湖阳公主赔不是,以便了结此事。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董宣却把左右侍从两个人的手按在石柱上,宁死也不肯把血淋淋的头低下来向公主赔罪,硬是挺直脊梁,把自己弄得满脸通红。此时的汉光武帝也是无可奈何,只好说了一声:“董卿的颈子真硬。”随即命令董宣退下去,在其内心里却为董宣的刚直和节操持肯定态度,而且还给了他三万钱来奖赏他。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汉光武帝一下处在了“公共关系”的两难之间,进退两难。一边面对的是亲情所系的自己敬爱的姐姐;而另一边面对的是为维护其本国统治而秉公执法的大臣。在特殊的背景条件下,作为皇帝的光武帝,以“明罚暗赏”的谋略技巧来处理此事,的确不失其高明之处。这既给了湖阳公主面子,从而也维护了姐弟之情,又挽救了大臣的一条命,并通过“暗赏”施恩于受委屈的部下,以特殊的媒介“三万钱”,无声传递着一种赞许或歉意。

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就是一位十分擅于利用恩威并施这项策略的政治家。在诸葛亮“七擒孟获”之中,把他恩威并施、降服人心的策略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又出神人化。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丞相诸葛亮有了北伐中原的打算。当时的蜀国南部,就是云南贵州交界处,少数民族的大酋长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先解除这一后顾之忧。在当时就有人对他提出了建议,派一员大将南下就足以能够消灭孟获,承相就不必考虑那“不毛之地”了。然而诸葛亮对此却有更加长远的考虑,他要对孟获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

当地很多个部落并不是如同铁板块一样联系在一起的,孟获是叛乱的带头者,也是影响最大的酋长。诸葛亮很清楚,蜀国的大敌是北方的曹操。对于南方部族,不能采取赶尽杀绝的错误政策,而要分化瓦解,孤立孟获,用计生擒孟获。

孟获被俘之后并不服气,说诸葛亮靠诡计取胜并非真英雄。诸葛亮对此并没有难为他,对他进行了当场释放,让他回去之后起兵再战。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一次次生擒孟获,又一次次将他释放。直至第七次,诸葛亮不但生擒孟获,俘虏了他的妻子和弟弟,还使得其他部落纷纷归顺自己,孟获的部族也是众叛亲离。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亮对孟获一家人仍然尊重并以礼相待,终于使孟获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地臣服于蜀国。这样使得蜀国南部从此之后便平静稳定了下来。

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应用的范围极为广泛。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旦用在“赏罚严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样的小事上,也都属于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

71.看淡身边的名利

名利在每个人面前是公平的。它为人所困,为人所持。倚重名利是一种活法;淡泊名利也是一种活法,一种境界,一种高尚的处事方法。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是正确达到理想和事业顶峰的需要,更是人生的追求卫灵君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昏君,整日吃喝玩乐,对于国家大事丝毫不关心。王强是他朝中的一名小官,此人奸诈狡猾,一个心思想往上爬。他见皇帝整日吃喝玩乐,便苦思冥想,想出一条计策作为升官的途径。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江湖骗子,专门会变戏法。王强想到此计后,便成天做美梦,梦想着自己升官发财,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会发出得意的笑声。

一日早朝,卫灵君懒洋洋地坐在龙椅上。众臣面面相觑,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奏本。卫灵君正等得不耐烦时,王强出列,说道:“大王,微臣有本要奏。”

“哦,呈上来。”

卫灵君身旁的侍从将王强的奏折呈上,卫灵君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陛下,臣有一稀奇玩意呈上,不知陛下可否移驾后宫?”卫灵君看罢,喜上眉头,心里一直在想那稀奇玩意是什么,就迫不急待地说:“退朝,退朝,王强,你随孤王到后宫来。”王强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表面却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是”。

到了后宫,王强立即趋前一步,给卫灵君磕头。没想到卫灵君却不厌烦地说:“王爱卿呀,快起来吧。孤王问你,那稀奇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呀?”

看着卫灵君着急的样子,王强急忙用柔和的语调说:“大王,您别着急,那稀奇玩意儿在殿外候着呢。”

“哦,那快传他进来。”

卫灵君话音刚落,早有一个小侍从飞跑出去传旨了。不一会儿,只见那个小侍从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一个道士跟在他的背后,白须飘飘,手拿一把拂尘。只是他的眼睛泄露了秘密,此人绝非什么善类。只见他走上前来,深施一礼:“参见陛下。”

“哦,免礼。王爱卿,这分明是个道士嘛,哪有什么稀奇玩意儿呀!”卫灵君不悦地说道。

“陛下,这稀奇玩意儿就在他身上。您别着急,往下看。”

只见这道土来回扫了几下拂尘,突然手上,多了个盘子,一颗鲜红的大蜜桃在盘子里放着。卫灵君的眼睛都直了,他的注意力不在桃子而是桃子从哪来的,等他反映过来,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喊着:“仙人,仙人啊!”

王强一见,心中窃笑,表面却不动声色,谦逊地说:“大王,他不是仙人,这只是戏法,变着玩的。”弄清真相后,卫灵君惊异道士的手法之快。王强深知等到卫灵君的新鲜劲儿一过,他就不会在意了。于是,赶忙又趋前一步,说:“大王,这道士不但会变戏法,还会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卫灵君的心病正被这句话切中,他正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延长寿命呢。一听此言,兴高采烈,连忙说:“哦,仙师,这可是真的?”

那道土施礼答道:“大王,全国上下皆知您是位英明的君主,贫道长年钻研,终于找到炼制丹药之方,愿意为我王亲自炼制,愿我王万寿无疆。”卫灵君一听此言喜不自禁,说道:“那就请仙师住在后宫,炼制丹药吧。”

“贫道遵命。”

就这样决定了这件事情。其实道士哪里会炼制丹药,这只不过是王强的计策。反正需要很长时间炼制丹药,有的是时机想对策。就这样,道土在宫中住了下来,卫灵君烦闷时,他便变变戏法哄卫灵君开心,其余时间,则假意在忙着炼制丹药。而王强也自然因为“有功”而得到了重赏厚封。

此后,王强仗着卫灵君对自己的宠爱,胡作非为,朝中大臣对他都愤恨不已。一日,卫灵君乘车到山中游猎,王强随从左右。打猎的时候,经过一片桃树林,满树都是又大又红的桃子,令人馋涎欲滴。

王强跑过去,摘了一个,擦干净,就咬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他拿着那个桃子又跑了回来,双手递给皇帝说:“陛下,桃子十分好吃,请您尝尝。”

卫灵君也没多想,于是拿着桃子就吃了一口,果然十分好吃。吃完了桃子之后,一行人进山打猎去了。

回宫以后,吃桃子的事在整个朝廷上下传了开来。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治,有些人拿这件事大做文章,说王强让皇上吃自己吃剩下的东西,又说他出门坐着皇帝坐的那样的车子。渐渐地,这些话让皇上知道了,皇上听后便开始对王强厌恶起来,毕竟皇上的威严被这些事触犯了,卫灵君觉得脸上十分挂不住。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把王强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