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严寒的冬天,在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脖子上面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双目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路经此地的诗人乞讨。诗人囊中羞涩,面露难色,他思忖片刻,说道:“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帮助你。”说完,他顺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这句话。
路过乞丐面前的行人在看到这块牌子之后,顿时在内心涌起一种酸楚的滋味,纷纷施舍这位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也因诗人写的那行字而博得了众多人的同情与施舍。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诗人善于利用人们的“情态心理”,从而唤起了人们的态度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一句合乎情理的话语。对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主导着人们的行为。
张某学习一向优异,因父亲生意失败,欠下很多债,但父亲仍想方设法借钱让其读书,蒋某很懂事,不想读书了,以帮助父亲减轻压力。于是他的朋友知道后便对他说:“父亲生意失败,家里困难,这是现实情况,但你父亲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仍送你来读书,就是希望你能有出息,将来比他强,依我看,这是你父亲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投资,如果你现在不读了,我相信你父亲一定会很伤心。”张某在听了这番话语之后,很快振作起来,没过多久又成了年级的佼佼者。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交场合也不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去解决,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一些非社交性质的强制手段,然而这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说服不局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说服。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识、见解完全一致;若想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说服工作是处处存在的,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古代一些喜欢游说君王的谋士们,灵活且机警,如果不自傲,往往是可以达到成功的。危言、直言不易被其接受。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义动人往往就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死了,赵太后便临时管理起了国政。到了第二年,秦国派兵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很是危急,赵国就派人向齐国请求救兵,但齐国说:“必须让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我国来当人质,我们才能出兵。”赵太后心疼自己的小儿子,不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都来劝谏,然而赵太后就是不听,她还下令说:“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一定要朝他脸上吐唾沫。”如此一来,谁也不敢去劝谏了。
左师触龙见国情十分危难,便想了一个计策,前去会见赵太后,赵太后见了触龙,顿时显得很生气。然而触龙却故意走得很慢,而且东拉西扯地和赵太后说了些闲话,这才使赵太后稍微和气了一些。接着,触龙又说起自己的儿子,意思是想为儿子谋求个差事。赵太后高兴地答应了,触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接触正题,谈起了长辈该如何爱护儿子的道理,赵太后因为已经消了气,所以对这些道理也听得入耳了。触龙说,为儿子着想,不能光看眼前,重要的是还应当考虑到他的将来,让他建功,这样才能够使他立业。到了最后,赵太后终于被触龙说服了,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到了齐国之后,齐国果然出了兵,最终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触龙就是运用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讲话技巧最终把赵太后给说动的。我们可以想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巨大力量。
说服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或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但要深人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说服需要耐心、韧性,打持久战。但如遇到特殊情况,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速战速决。有的说服,三言两语,就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说服,越说对方越不服,结果不欢而散。这说明说服有一定的规律,是一门交谈、对话的艺术。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外交官等,天天在做说服工作,一生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更有必要探讨、研究说服的规律,掌握说服的艺术。
67.给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自以为聪明的人常不给人面子,针往痛处扎,而且显得特别贴。要知道,不给人面子带来的后果有时是很严重的,可以从难堪到掉脑袋。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骄傲,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后来有一位朋友将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言说:“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听你矜持夸耀的言论。你的朋友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处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太有限了。”
富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后,很受感动,决心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注意,言行谦恭和婉,慎防损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骄傲自大,尖酸刻薄,最易伤人面子,谦卑待人,才能得到友谊。也就是说,不要自以为聪明,傲慢无礼,要学会在谦和中与人搞好人际关系,谋取成功资本。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谨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家虎女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必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68.懂得为别人保住面子
中国人很奇妙,可以吃闷亏,可以吃暗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所以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很多善于运用糊涂智慧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宁可高帽子一顶顶的送,既保住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欢而散。
从孔子开始就很讲面子。有的人可以为面子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尤其是封建社会,对于广大妇女的要求更是如此。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像人一辈子必须要为了脸面而活。你可以想想如果连事业都不能保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还要那面子会有什么用处?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
人生就好像是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人生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时,或者说,在倒霉时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这就是屈的功能。从而以屈求伸,来等待机会,再创生命的辉煌。俄国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就有向东侵略的倾向。很多入主张组织军队与德国一战,列宁却不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这是一种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就会被推翻。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时,必须要采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机会,千万不要急躁。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明代冯梦龙在其着作《智囊》中,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就应该暂时退后,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嬉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做大事。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危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说人类还不如动物吗?当然不是。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死要“面子”,“人要脸,树要皮”,为了他们所谓的面子,常常死撑硬顶,不肯屈、不肯退让、不愿认输,结果到最后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虽然面子重要,但是如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了,连事业都不保了,留着再光鲜的面子又有什么用呢?人活着其实就这么一回事,几十年的光景,不能考虑得太多,不能这也顾忌那也顾忌,不能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活得也窝囊,过得也痛苦。
从古至今,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面子。只不过有时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时则是为了别人面子。甚至男人为了面子宁愿选择死亡的例子有很多。古语中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在古代战争中,每位将士被俘虏后遭到敌人的戏弄时最喜欢说的正是士可杀不可辱。你要么就杀了我,要么就不要玩我。如果你玩我,那么我活着没面子,还不如死去。俘虏们为了面子而选择死亡,这种行为是高贵的,比什么都值钱。一代英雄项羽的乌江自刎就是个为了面子而死的典型例子。他打了败仗后跑到乌江,本来他是可以乘坐渔船逃回江东的,但他放弃了。因为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面子回去面对他的乡亲父老了,结果他选择了自刎。他的死成全了他的面子,成全了一代枭雄的气节。
所以,中国人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不能不给面子,不能扯破脸,更不能颜面扫地。显而易见,面子是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如今,生活中爱面子的人很多。例如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日王先生和侄儿去购物,见着需要的东西,大家都想买。侄儿刚参加工作,连吃饭尚还紧张,自然没钱可掏了,王先生亦不想再做冤大头,就没有如昔般积极付帐。售货员机警:“一看你就是有钱,有地位讲义气的人,那点小钱你还在意”一句话噎地王先生半天喘不过气来,尽管要花王先生五百多元钱,但为显示自己有义气,也只好把手缓缓地伸向钱包。
有时朋友相聚,王先生一向不胜酒力,但朋友一句″这点面子也不给吗?″一杯下肚;几轮下来,稍有推辞就被说成是没有酒品,这多失面子呀,于是乎,牙一咬,心一横,又是一个底朝天,那样子就如英雄含笑赴刑场般大现凛然之气,回家后却头重脚轻,痛苦不堪。
朋友有事相求,王先生明知出于自己能力之外,但一句″咱俩什么交情,这点面子你能不给″,便杀头成仁,舍身取义。四处奔走,求爷爷、告奶奶,事一办成,人也轻松大半。
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面子”的含义不一而足。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
69.用真诚去打动别人
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发现一个开放的心灵,经过努力得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时,去除防备、猜疑的心理,代之以真诚同别人交往,那么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制定了一张表,列出550个描写人的品性的形容词,让大学生们指出他们所喜欢的品质。
试验结果明显地表现出,大学生们评价最高的性格品质不是别的,正是“真诚”。在八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竟有六个(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与真诚有关,而评价最低的品质是说谎、装假和不老实。
安德森的这个研究结果具有现实意义。在交往中,人们总是喜欢诚恳可靠的人,而痛恨和提防口是心非、虚伪阴险的人。真诚无私的品质能使一个外表毫无魅力的人增添许多内在吸引力。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待人心眼实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帮助和合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最后脱颖而出,点燃闪亮人生。
以诚待人,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心灵之桥,通往对方心灵彼岸,从而消除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我们在工作中应充满真诚,离开了真诚,则无友谊可言。一个真诚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的人的共鸣。英国专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卡斯利博士这样指出:大多数人选择朋友是以对方是否出于真诚而决定的。
有一则寓言说:
有只小猪,向神请求做他的门徒,神欣然答应。刚好有一头小牛由泥沼里爬出来,浑身都是泥泞,神对小猪说:“去帮他洗洗身子吧!”小猪讶异的回说:“我是神的门徒,怎么能去侍候那脏兮兮的小牛呢!”神说:“你不去侍候别人,别人怎会知道,你是我的门徒呢!”
原来要得到别人尊敬很简单,只要真心付出就可以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圣经上说:你想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只要你付出了真情,朋友才会以真情待你,双方的关系才能得以持续、稳固、健康的发展。
真诚是为人的根本。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人真诚。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都乐于同你接近,因此也就容易获得好人缘。
与朋友相处,以诚为贵。与人打交道时,你存在防备、猜疑的心理,不能敞开自己的胸怀,讲真话、实话,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令人怀疑,是无法搞好人际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