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智慧
2052500000008

第8章 如何统御下属(1)

领导者必须建立起威信

领导者所管理的下属包括各式各样的人,或许并非每个人都是值得信任的。值不值得信任,只不过是相对的问题。所谓值得信任的人,并不是与生俱来就值得他人信任。

韩非说过,身为领导者若以为不会遭到部下背叛,放心地信赖他,恐怕反而会遭到背叛。身为领导者必须建立起威信,使下属就算心存不轨也不敢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不恃他人不会欺骗自己,而应恃自己的洞察力,使他人纵然心存不轨亦无法行动,这是韩非对领导者提出的忠告。以为部下会为自己而竭尽全力,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领导者必须靠自己的力量。

古代晋国君主晋文公就曾有过一次教训。

晋文公亡命出晋,箕郑带着主君的粮食跟随其后,半路上,箕郑和晋文公走散了。箕郑站在路旁等待晋文公,一直没有等到。箕郑虽然饥饿难耐,却没有吃一口晋文公的粮食。后来晋文公返回晋国,率兵攻原,并灭亡之。晋文公将原分封领地时,想起了箕郑在逃亡途中,即使饥饿难耐也未侵占自己的粮食,认为箕郑是个忠心耿耿的人,于是拔摇箕郑为原的地方官。

大夫浑轩却以为晋文公未免太天真了。箕郑没有吃主君的粮食就以为他没有谋反之心,安心地把原交付给他,这种想法未免肤浅。圣明的君主不会以臣下不会背叛而自恃,而应恃自己具有让臣下纵有背叛之心,亦无法背叛的洞察力。

浑轩的顾虑果然没错,箕郑不久即起谋反之心。人的想法是依情况随时在变的,力量薄弱时表现得忠心耿耿的部下,当其势力逐渐增强后,心中欲与主君一争高低的欲望远比为主君尽力的忠心来得重,这时背叛主君的事就时有所见。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没有什么上司与下属的伦理,而是有实力的人支配没有实力的人。一旦部下起了背叛之心,就会起而向上司挑战,上司一定要能发挥自己的睿智来压制部下。提出“权术主义学说”的马基亚维利说:“君子必须具有狮子的威严与狐狸的狡智”。身为领导者,统御的部下各有不同,自然必须具备狮子般的威严。但只有威严是无法令部下心服的,要整肃存有各种歹念的不良之臣,领导者就必须具备狐狸般的狡智。

身为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若没有这种本事,无法应对部下有形无形的挑战,就无法使部下心服。

如何建立领导威信

一是品德高尚威信,俗话说:“德高而望重。”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公而无私,国而忘家,无私无畏,舍己为人,自然会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戴。优秀品德和高风亮节,是建立威信的第一要素。

二是以身作则树威信。汉将军李广可算这方面的典型。李广作战极勇敢,常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使敌人闻声丧胆;健又十分廉治,“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他特别注意以身作则,据《史记》说:“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颇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所以士兵都愿意听他的指挥。李广死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司马迁很有感慨地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他还从中领悟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李广正是从作战到生活都处处以身作则。于是得到部属的一致拥护,从而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三是言出必行建威信,这要数大军事家孙武了。孙武系春秋时期齐国人,后辅吴王。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武刚到吴国时,吴下想了解一下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拨了18O名宫女给他布阵演武。孙武把宫女分两队,每队选用吴王宠姬一名充任队长,并说明训练要求和军事纪律。但这些官娥彩女满不在乎。听到孙武的母令,嘻嘻哈哈地哄笑,虽经三令五申,仍是笑声不止,使指挥的威信受到损害。孙武为了确立指挥权威,决心语到法随,言出必行,他不顾吴王的宠爱,严格军法从事,坚决果断地处决了两名队长——吴王的两个爱妃。于是全体震慑,使军事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唐人周县有感于此,写了《孙武》诗曰:“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孙武说到办到,这就使他一言一语具有极大的威信。倘是说话不算数,可以当作耳旁风,那么威信也就谈不上了。

四是做出实绩立威信。《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因为还未拿出“真实效验”,所以关公、张飞都不大服气,甚至发牢骚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曹操差夏侯惇引兵1O万杀来,张飞闻知,还对关公说风凉话,“可着孔明前去迎敌便了”。关云长直到领了将令还在嘟嚷说:“我们且看他的计应也不应,那时却来问他未迟。”其余将领也是“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孔明并不计较这些,只等事实说话。待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就,真实成绩在那里摆着,当初颇不服气的关、张二位,这时心服口服地说:“孔明真英杰也!”及见孔明,立即“下马拜伏于车前”,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陆逊,也曾有过与诸葛亮相似的树威信的过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总领兵马,准备与敌决战。这时老将程普对于“瑜爵居其上”有点不服气,所以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程咨看到周瑜调度有方,动止有法,回去报告了程普,程普这才由衷叹服:“真将才也!”遂亲诣行营谢罪,陆逊“守江书生拜大将”时,众将“皆小服”,韩当还言:“命此孺夫为将,东吴体矣!”然而,待到“陆逊营烧七百里”、“一旦威名惊蜀魏”,别说是众将拜服,甚至“吴王宁不敬书生”,直拜陆逊为辅国将军,“自此军权皆归于逊”,连曾经竭力反对陆逊统领大军的张昭等人,也称陆逊“极有高见”了。事实说明:事在人为。不怕没威信,就怕不争气。只要殚精竭虑,创造出卓绝的成绩,人心自然佩服,威信也将不求自来!

总之,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派的思想作风,出色的工作成绩,加上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是建立威信的基本条件。不难想象,一个营私舞弊,蝇营狗苟的人,一个圆滑虚伪,搞不正之风的人,一个尸位素餐,得过且过的人,一个空喊不干,吹吹拍拍的人,一个投机钻营,欺上瞒下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的群众威信的。

有道是:“有麝自来香”,“是真名士自风流。”只有加强品德修养和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人们心服口服了,你的威信也就会越来越高了。

杀一儆百给谁看

对于有傲气又有才气的下属,可以充分发扬其才气而抑其傲气。倘若傲气变成傲视上司,目中无人,则要杀其威风予以惩处。

清初将领鳌拜为清王朝的建立屡有战功,顺治帝福临亲政时,他被授摄政大臣,累进二等功,推领卫内大臣。

公元1661年,鳌拜受命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辅助年幼的康熙皇帝掌管国家政务。

鳌拜由于生性骄傲,专横跋扈,仗着先时有功于朝廷,现又手握兵权,因此无视国君,专权擅政,结党营私,矫杀苏克萨哈等大臣,对外执意重新圈占土地,欺压百姓,朝廷上下均对鳌拜望而生畏,恨之入骨。

鳌拜的骄傲自满已严重影响到康熙的皇位。康熙八年,康熙帝在其他大臣的协助下,设计将鳌拜逮捕下狱,然后列罪状30条,革去全部职籍,籍没其家,后鳌拜死于监狱。

对居功自傲的将领,上司势必欲除之而后快,否则后患无穷。年羹尧是雍正皇帝时的大将军,也因功高骄纵专横被罢官处死。年羹尧年青时与康熙第四子胤祯关系甚为密切,经胤祯保荐,他为康熙起用,从百总、千总直升到四川陕西总督。后又授印抚远大将军,先后晋爵三等公、一等公,并特授精奇尼哈番世职。

然而,年羹尧自恃功高权重,且与皇帝关系密切,常常以功劳、才干第一自居,任意凌辱朝廷百官,有时也不把雍正皇帝放在眼里。

雍正最后对年羹尧的恃功骄纵再也无法容忍了,且疑之愈深。公元1725年4月,雍正终于授意大臣参劾年羹尧的种种不法行为,降他为杭州将军,令其交出川陕总督印和抚远大将军印。不久,罢其将军职,授予一个闲散章京职务。12月,列年羹尧92条罪状,将他逮捕至京下狱,令其自戮。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下属将领功高自傲,就必须予以严惩,杀一儆百,以正后人。骄傲是将帅的罪恶之首罪,一个在士兵的流血和战友牺牲中受升迁和赞扬的人必须永远保持谦虚。

主动承担领导责任

领导者对下属不仅要严格要求,而且要勇于揽过自责,放部下一条生路,将会令部属感恩戴德。

明代嘉靖年间的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俞大猷对部属既教习武艺,又教读兵书,以诚团结人,以义教育人。当部属发生过失时,他既能严肃批评教育,又能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因而他的部属对他倍加尊重和信赖,作战时均拼死效力。

公元1565年,时任广东总兵的俞大猷率军在广东沿海扫荡倭寇,屡获胜利。但有一次部将汤克宽追击贼首吴平不力,致使吴平乘渔船逃走。

朝廷因此要追究汤克宽责任。俞大猷勇于揽过,上奏说:“克宽忠勇惯战,请保住,不效甘同罪。”在汤克宽被撤职后,他还以自己的财物接济汤克宽的妻室,而他自己却因此被免职。

汤克宽经俞大猷的保护,不仅免于一死,而且后来成为名将,当上了广东总兵。明朝名将卢象升领兵作战10多年一向以宽容态度对待有过失的部下,史书称他一生“未杀过一偏将”,甚得全军的敬佩和朝野的赞赏。

公元1636年,卢家升率部在湖北南漳、谷城一带作战。由于担任两路进攻的总兵祖宽部厌战情绪浓,大批士兵哗变,致使作战失利。兵部尚书杨嗣昌为此大发雷霆,除指责卢象升指挥不力外,还责令其将祖宽罢官投狱。卢象升深知祖宽有勇有谋,曾为明王朝屡建战功,不能因一次作战未胜,就置人于死地。如果这次严惩祖宽,势必引起其他将领的惶恐不安,于今后带兵打仗十分不利。

卢象升因此上书朝廷,据理力争,为祖宽说情求免,他说:“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虽有长才,保以展布。”据此,朝廷最后收回成命,同意调祖宽率部去陕西镇守。祖宽得悉后,感激涕零地说:“主将之恩,吾毕生难忘。今生随他征战,万死不辞!”

上司为部下揽过,意在保护部下,令其改过,反省思过,将帅关心部属,不但表现在一般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部属有过失时宽厚待人。

包容下属的短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认为是人才,就不应该有过错,那可是糊涂得够分数了。如果认为是人才有过错就不能用,那更是再糊涂不过了。我们常说的知人善用,知在什么地方?知其长处与短处,知其每个人的特点。善在什么地方?善在正确对待其过错,善在能够运用其长处。把握不住这一点,知人善用也就无从谈起。三国时期的张飞,是个人人都熟悉的一代名将。但其自身的短处却随处可见。其脾气暴躁,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士兵,恶待下属,有时甚至乱杀无辜,酗酒闹事,惹是生非,搞的人人不得安宁。但刘备能用其大节,抑其小节,最终谁也不能否认张飞不是一代名将。当今社会,人才辈出,无论是多么精明强干的人才,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和错误,都有其自身的弱项。宽容人才一些非原则性错误,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能收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

汉高祖刘邦在用人问题上,可谓是再精明不过了。当年他启用陈平时,就是用其所长,忘其所短。陈平是当时出了名的游手好闲之人,乡里四邻都不认为他是个好人,所以连老婆都找不到,在家里还干出了和嫂子通奸的勾当。当时正逢乱世,他先是投奔魏王。得不到重用后,又去投奔项羽。项羽对他也不信任,最后又投奔于刘邦。刘邦手下的大臣魏无知便向刘邦推荐陈平。刘邦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陈平颇有心计,便委以重任,任命陈平为都尉兼参乘。刘邦手下的将军们见陈平初来乍到便委此重任,都以为颇有来历,不少人就去给陈平送礼行贿。陈平是来者不拒,照收不误。时间一长,惹起了众怒,大臣联合起来将陈平的劣迹一一奏明给刘邦。刘邦听后即把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问到:“陈平三易其主,不讲信义;在家与嫂子通奸,不讲道德;来此后又利用手中权利,收取贿赂,品行极为不端。你为什么把这种人推荐给我?”魏无知坦然地答道:“我推荐的是他的才能,大王责备的是他的道德与品行。现在楚汉相争,大王需要的是奇妙的计策。道德品行虽然很重要,但一个单纯只讲信义、只讲道德的人,能帮助你打败楚王吗?如果陈平没有才能,不能辅佐你夺取江山,那我甘愿受罚。”刘邦听后觉得颇有道理,但心里仍不踏实,就又找到陈平问道:“你三易其主来我这里又借权收贿,是什么原因?”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同是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是不一样的。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所以我离开他去帮助霸王。但霸王又不信任我,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就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招致天下豪杰于麾下,所以不远千里而来。我光身来到这里,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人家的礼物,这样才能生活。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能用我,我收下的礼物原封不动地退回,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带着一把骨头回家去。”陈平一番话,使刘邦疑虑顿消,并提升陈平为护军中尉,监护所有的将军,同时给予了陈平极大的信任和权利。刘邦的善于用人,使陈平心说诚服,发誓要死心塌地的效忠刘邦。在此后的楚汉战争中,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世莫能闻也”,其中有两次救了刘邦的命。此后不论刘邦处于何种艰难困境,陈平都坚定不移地跟随着刘邦,为刘邦后来的称王称帝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上述可以看出,陈平绝对不是一个完美之人,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是常人难以容忍的。可是如果当时刘邦不能容忍陈平的种种劣迹,刘邦不但不能成为楚汉战争的胜者,称王称帝于天下,反而早就命丧黄泉了。陈平也正是因为遇到了刘邦这样善于包容人才短处的明主,才使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得以青史留名。

为下属创建功劳

《塞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是说:名望不会白白地生来,而声誉也不能自己增长,只要建立了功劳,名声自然就会显扬,切不可靠弄虚作假沽名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