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可以更抢手
20506100000015

第15章 做个善于思考的员工(2)

人生到处充满了意外和变化,问题和困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人们往往只是习惯于自己的思维定势,从而陷入了思维的“陷阱”,不能进行大胆地想像和创新。作为一个平凡人,在工作中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固有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因此总是无法取得事业上的突破。

究其原因,人们思维“陷阱”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习惯性思维。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习惯性思维。世界观、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不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过去的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经验,它们会时刻影响、束缚我们的思维。

第二,知识贫乏。

知识贫乏也是形成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源于生活。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很多是生活当中的。有很多知识是实用性的,但它们不一定能在书本上学到。因此,知识构成一方面要有用,就是要与职业相关;另外一方面,知识的来源不仅仅是书本,还有很多是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

第三,过于迷信。

传统思维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迷信。迷信会使人对周围事物不敏感。这里指的迷信,不是封建迷信活动,而是指迷信权威、迷信经验、迷信教条。革命家、经济学家陈云曾说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教导我们不要迷信,要尊重事实,重视实践。

第四,没有批判性的学习方法。

没有批判性的学习方法是年轻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句话说:“年轻人学习知识要像海绵吸水一样”,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现在科学发展很快,甚至还有很多伪科学存在,所以没有批判地学习,就不会有自己的主见;真正像海绵吸水那样,无论是红颜色的水还是黑颜色的水都吸了进去,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否则,学来的东西就是一盘散沙,一无是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杜绝没有批判性的学习方法。

第五,远离固执与偏见。

对于在工作或事业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士来说,他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固执与偏见。他们总是有一种思维--以前的事实已经证明是正确的。所以越是成功的人士越会相信过去的经验,就越容易固执,而固执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形成了偏见。所以,我们在平时应注意这一点,尽力加以改正。

作为一个平凡人,思维的“陷阱”,会让你习惯于按所谓既定的规则行动和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等于作茧自缚。对于遵守常规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而对于一个能够跨越传统思维障碍、通过大胆想象进行创新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所以,在工作之中,只要你经常换个角度,懂得适时地转弯、反向思考,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从而为自己的困顿找到出路,进而成就一个抢手的自己。

敢想,敢做,敢冒险

有一句话讲得好:发动机只有发动起来才会产生动力。同样,想办法才会有办法!

费拉基和米克尔是同一家报社发行部的业务员,上级指派他们二人负责南区的零售工作。他们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费拉基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费拉基有点气馁了,对他的工作开始敷衍了事。米克尔也遇到了跟费拉基同样的困难,但是他没有因为有困难而退缩,而是静下心来想解决困难的办法,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每天他除了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所,先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儿再来收钱。随着他去的场所越来越多,和大家越来越熟,他卖出去的报纸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小。随着米克尔的报纸越卖越多,费拉基卖出去的报纸却越来越少了,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份工作。

为什么会如此?米克尔的做法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区域,对于同一份报纸,读者数量是有限的,买了米克尔的,就不会买费拉基的。米克尔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肯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等于米克尔先占领了市场。米克尔卖得越多,费拉基的市场就越小,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购买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报纸的随机性购买较多,也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退回的报纸可以再出售,二则他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不要害怕,想办法就会有克服困难的机会,逃避困难永远都做不好工作。想办法才是想到办法的前提。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你能够战胜对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莱特兄弟动手研制能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时,人们都说:“不可能。”但经过不懈的努力,飞机终于上天了,并且很快成了时速最快的交通运输工具。莱特兄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全世界都认定中国是“贫油国”,地下找不到石油时,李四光带领地质勘探队,找到了一个又一个储量丰富的油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人们对联想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持观望、怀疑的态度时,杨元庆和同事们以“蛇”吞“象”的大无畏的气魄给了观望者一个肯定的答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事实上,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只要你换一种方式去做,并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很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1921年6月2日,《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中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现在人们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这是一句普通的话,普通得甚至很多人读后就忘记了。但是,在一些喜欢思考而且眼光独特的人眼里,这却是一条极具商业价值的信息,美国至少有16位人士立即对这一信息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即准备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他们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都到银行存了500美元,作为资本金,并办好了营业执照。然而,当他们到邮政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邮政部门告诉他们,由于很快就要进行中期选举,此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办理,开禁时间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办这样的一份刊物是不可能的,因为大环境不理想。

听到这个消息后,有15个人认为局势对创业不利,于是他们很快就递交了暂缓执行的申请。但是,一个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却没有理会这一套,也没有把别人那句“不可能”的话放在心上。他认为,“不利因素”也可能转化为商机--的确,邮政人员一句话,就为他“消灭”了15个竞争者。

华莱士回到他租住的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在未婚妻的帮助下,他们一共糊了2000个信封,并装上征订单寄了出去。就这样,《读者文摘》诞生了,而且很快创造了奇迹。到了20世纪末,《读者文摘》已拥有19种文字和48个版本,畅销60个国家和地区,订户1.1亿,年收入5亿美元。曾经在美国期刊排行榜中,《读者文摘》牢牢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几十年之久。《读者文摘》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华莱士已把人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工作中,假如我们也能像华莱士那样,遇到困难时就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就能发现事物有利的一面。如果华莱士也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曾经的美国期刊排行榜上,就不一定有《读者文摘》的名字,而华莱士也不可能成为着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华莱士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者决不会等到时机成熟、万无一失时再开始工作,只有那些在既定的环境中能从“不可能”中看到希望,并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现代公司里,一些员工之所以总是遭遇失败,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做事时要等到万无一失时再动手,或是一遇到障碍就退缩。因此,在接受上级的工作指令时,他们总是抓住那些消极的因素不放,而不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消极的一面变为有利的一面。

在工作中,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都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行,然后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做任何事。这样,在任何领域你都能获得成功。

遗憾的是,在很多大公司里,抱着“不可能”心态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不敢冒险,在遇到严峻形势时,通常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其结果是一辈子平平庸庸,没有任何大的成绩。其实,没有什么不能做,要知道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要敢于冒险,要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魄力。这样,你的抢手指数就会越来越高。

另辟蹊径,打破常规

生活中,有的人有主见,有个性,思路新颖,决不盲从别人,这种人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独到的眼光、见解,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不墨守成规、有独特的思路,这不仅是做事成功的保证,也是我们做人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

阎某是一个酒厂的推销员,正是因为他富有创新的意识,所以能够在推销的岗位上做出不俗的成绩。有一次,他参加一个酒类博览会。会上参展的酒厂很多,酒的品种也很多,所以经销商的选择面很广。而严某所在的酒厂生产的酒虽然是运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的佳品,但从包装外观和广告宣传上,都很难让经销商认可。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展会马上就要结束了,阎某开始焦急起来。

这时候,他突然灵机一动,拿着一瓶酒走到人多的地方,装作不小心,突然把酒瓶掉在了地上。酒瓶摔碎了,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这里。同时,酒的香气也散了出来,人们都被这奇妙的香气所吸引,纷纷过来询问这是什么酒,阎某马上忙了起来,向人们介绍他们酒厂的产品。就在剩下的时间里,他不但把带去的酒全卖了出去,而且还接到了大量订单。

超越常规的思维,才能够做出惊人之举。

有一个青年居住在山上,以卖山上的石头为生。他发现山上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卖重量不如卖造型,于是他就把石头拉到城里的鸟市上去销售。几年后,他盖起了瓦房。后来这里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所以每到秋天,都来很多的客商。就在村里的人为梨带来的小康日子欢呼雀跃时,曾卖过石头的青年卖掉果树,开始种柳树。因为他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买不到盛梨子的筐。

几年后,他在城里买了房。后来,一条铁路从村里经过贯穿南北。小村对外开放,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水果开始加工果品及市场开发。就在一些人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还是那个青年,在他的地头砌了堵三米高,百米长的墙。这堵墙面向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坐车经过这儿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突然看到四个大字:可口可乐。据说这是500里山川中唯一的一个广告,那堵墙的主人凭这堵墙,第一个走出了小村,因为他每年有4万元的额外收入。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丰田公司亚洲区代表山田信一来华考察,当他坐火车路过这个小山村时,听到了这个故事,被主人公罕见的商业头脑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此人。当山田信一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因为他店里的一套西装标价800元的时候,同样的西装对门标价750元,他标价750元的时候,对门就标价700元。一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套西装,而对门却批发出800套。山田信一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失望,以为被讲故事的人欺骗了。当他弄清真相之后,立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他,因为对门的那个店也是他的。

这个青年确实有他的不凡之处,他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大家卖石头卖得是重量,他却卖造型;村民一窝蜂去种果树,他却改种柳树,更不要说他利用围墙做广告,自己抢自己生意的绝妙点子了。如果说他比别人多了点什么的话,那多的就是创新思维。超越常规的思维令他永远走在人前,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在绕着常见的思路打转,就很难从中挣脱出来,结果总是在踏着别人的脚步前进。只要你能打破思想的束缚,你就能够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成为机遇的拥有者。

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不论什么难题,如果按照习惯的模式去解决,肯定只能得到习惯的答案,但如果你能另辟蹊径,找出问题的关键,便会豁然贯通。

一位商人走进一家银行的信贷部。

“请问先生有什么事吗?”信贷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华贵的衣服、锃亮的皮鞋、昂贵的劳力士手表,还有镀着金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借多少?”

“1美元。”

“1美元?”

“不错,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商人说着,从他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够了吗?总共50万美元。”

“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商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您。”

“谢谢。”

商人说完,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问商人说:

“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你想借30或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但就有这样的一个人没有囿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将股票等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除了收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