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幽默口才是怎样练成的
20472600000008

第8章 能言善辩的幽默技巧(3)

掌握一些现成的幽默的语言、轶事、故事之后,不但要做到不为所制,而且更重要的是灵活地自由地套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这时,要有一种大加发挥的气魄,切忌拘谨。而在发挥时,就不仅是套用了,而是创造幽默了。只有这样,才能发觉你的幽默感有了提高,你所掌握的幽默知识已经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幽默也已经开始渗透到你的心里。

别解词语:幽默地表达常理思维

所谓别解词语幽默口才,指的是故意对某些词句的意思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语言交际需要,造成幽默风趣的言语特色,叫人忍俊不禁,从而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

有一年,在一个座谈会上,有几位同志为鬼戏鸣不平,说是神戏上演了,所谓妖戏也上了舞台,惟独未见鬼戏登台。一位同志脱口而出:“这叫做‘神出鬼没’。”妙语解颐,满座风生。

这位同志用的就是别解词语幽默口才。他对成语“神出鬼没”进行了别解。作为成语,“神出鬼没”中“出没无常,不可捉摸”的意思,这里却别解为“神(仙戏)出(现了),鬼(戏还)没(有上舞台)”。

再如一位姑娘问自己的恋人:“小张,你怎么夏天胖,冬天瘦啊?”

小伙子应声而答:“这叫热胀冷缩嘛!”一句话逗得姑娘咯咯笑个不停。

这里小伙子对“热胀冷缩”作了别解。

词语有它固定的含义,绝大多数不能按其字面的意思来机械解释,而别解词语法却偏偏“顾名思义”,突破人们固定的思路或者说跳开常理,从而产生幽默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强烈的幽默效果往往产生在故意曲解某些词语的含义中。所以,当你使用别解词语时,一定要让人感到你是故意曲解词语,而不是“无意”,否则,就不会产生幽默效果了。

词语移就:幽默地将甲事物形容乙事物

词语移就幽默口才,即把惯于描述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而产生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幽默效果。

也许你还记得,若干年前的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上,有一段相声表演,内容说的是为拍摄电视片拉赞助作广告的事。里面说的几旬广告词就使人忍俊不禁。比如,“让××片鞋垫‘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老人牌脚气水‘味道好极了’”;“每当我看到天边的绿洲,就想起东方‘石棉瓦’”等等。

这里的幽默就来自我们要论述的词语移就法。具体说,它是人们已习惯了的用于中国足球运动、某些食品饮料和某种牌号的电冰箱的说法或广告词用在了鞋垫、脚气水、石棉瓦这些风马牛不相及且又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故而让人捧腹喷饭,同时,又在笑声中让人们看到了“经济”这根杠杆的副效应。这时使用的就是词语移就幽默口才。

人们如果把通常用来形容女性的词语移用来形容男性,也会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效果。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描写在日本的清朝留学生时,鲁迅说他们“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鲁迅先生让人们在笑中感悟到他内心深处对同胞的“怒其不争”的感情。

词语移就幽默口才是有效的幽默技法之一。它的感染力大,渗透力强。随着当前社会心理对幽默方兴未艾的渴求和推崇,以及人们视野、信息量的扩大,可以预想,词语移就幽默口才,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当然,使用起来还要注意得体、得理、得时,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偷换概念:幽默地把不是当理说

偷换概念幽默口才,就是把概念的内涵暗暗地偷换或转移,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强烈。

因为幽默是一种情感思维方法,它与人们通常的理性思维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相同之处,人们不用经心钻研,就可以自发地掌握;而对于不同之处,许多幽默感很强的人虽已掌握,但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以通常的思维方式去代替幽默的思维方法,其结果自然是幽默感的消失。

幽默的思维和通常的理性思维至少有两个方面是不同的。一是在概念的使用和构成上;二是在推理的方法上。

那么,概念在幽默中有什么特殊表现呢?

通常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概念的含义要稳定,双方讨论的得是同一回事。或者自己讲的、写的同一个概念,前提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成了聋子的对话,各人说各人的。同一概念的含义变过来变过去,就是语无伦次,这是人们很容易发生的。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财主对伊哈说:“你来给我当雇工吧。”

“好哇,可你给我多少工钱呢?”

“工钱?我给你吃喝,给你住,给你穿,怎么样?”

伊哈一口答应,并写下了契约。

当天晚上,伊哈吃了些东西,躺下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还没起床。财主大发雷霆,跑来训斥他:“喂,你想睡多久?我看你是发神经病了吧?”

“咱俩究竟谁发神经病?”伊哈说,“我吃了喝了,又住下了,现在遵照契约,正等着你来给我穿哪!”

在这个例子中,财主的意思是只管伊哈的吃、住和穿,而不付给他工钱,但伊哈却巧妙地偷换了概念,改变其用意,把不是当做理由,用幽默的智慧战胜了吝啬、奸诈的财主。

夸张渲染:幽默地表现丰富的想象力

夸张渲染幽默口才,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丑的因素的极力夸大、渲染,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不合理与不和谐的现象,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某些无伤大雅的缺点、毛病进行善意的嘲讽和规劝,从而产生幽默。

夸张渲染幽默口才特别需要一种调侃、达观的态度,充满讨厌的夸张那绝不能产生幽默。有时夸张并不都产生幽默。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夸张,但我们听不出幽默,反倒有浓愁锁眉之感。可见夸张只是一种修辞手段,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

夸张渲染幽默口才之所以能和幽默与笑联系起来,关键还在于它必须得和“丑”--生活中的错谬乖论之处和人的滑稽可笑之处--紧密相联,须臾不离。

一位着名的美国女演员说:“我不敢穿上白色的游泳衣去海边游泳,因为我一去,飞过上空的美国空军一定会大为紧张,以为他们发现了古巴。”

另一位英国作家济斯塔栋曾风趣地说:“我比别人亲切三倍。因为我要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位,那一下子可以坐下三个人。”

这两个幽默都用的是夸张渣染幽默口才,但由于他们各自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毫不雷同,且各具魅力。听到这种绝妙的夸张,往往能使人忽略了他们身体肥胖臃肿的一面,而能从他们这种雍容自信中感受到一种享受人生的乐观生活态度,这样“丑”便在这种健康的心态中变成了美。

变换词义:幽默地表达仁厚大度

变换词义幽默口才,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把听众熟知的某词语的甲义转换成乙义。从而造成幽默的效果。这种幽默口才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广泛。

我国古代人就很懂得以变换词义产生幽默。宋代大理寺丞石延年幽默风趣,有一次他出巡报宁寺,马夫一时大意,没能管好马匹,让马受惊了。惊马咆哮乱跳,把石延年颠落在地,侍从慌忙上前把他扶起。

此时,马夫吓得面如土色,跪倒在地,等候责罚。旁边不少闲人也都围拢过来,想看看这位大学士如何惩办下属。四周寂静无声,气氛相当紧张。

只见石延年拍拍身上的尘土,微笑着对马夫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我是瓦学士,岂不是要摔得粉碎了吗?”一句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石延年这句话,既表示了他对下属的宽容与谅解,又缓和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在友善的笑声中,石延年即使马夫摆脱了困境,也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豁达大度,仁厚可亲,深得民心。

细究这句话的幽默技巧,关键是把“石”的词义变换了:即从“姓氏”变到“物体”--石头。这种语义的随机变换,在听众心中形成鲜明的不协调。因为“石延年”的“石”是“姓氏”,听众十分清楚,“根深蒂固”,现在突然变成“石头”的“石”,则感到怪异、滑稽,因而引起众人的笑声。

使用变换词义幽默口才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变换的词一般应为较通俗的多义词,普通听众一听就能理解;二是未变换的词义应十分明确,要通过讲话时强调句子的重音,放慢语速,适当解释等,给听众以明白清晰的印象,以便为后面的变换设置铺垫;三是变换后的词义应是该词的常用义项。一般不宜选用生僻难懂的义项,更不能任意杜撰。否则,听者对所变换的词义不理解,前后差异就难以产生,幽默感也就难以形成了。

大词小用:幽默地赞赏小人物

所谓大词小用,就是运用一些语义分量重、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表达某些细小的、次要的事情,通过所用词的本来意义与所述事物内涵之间的极大差异,造成一种词不符实、对比失调的关系,由此引出令人发笑的幽默来。例如:

某校一次年级老师会议上,最后一个议题是决定学生春游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老师们各说不一,意见纷纷。最后,年级组长提出了利用三天时间带领全年级学生同游青城山的建议,并很快达成“共识”。

在一片笑话欢声中,某老师正色且大声地说道:“组座,‘疾风知劲草,国难识忠臣’,我是坚决拥护你的,紧跟您寸步不离。头可断,血可流,到了山上也决不把您丢!”

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针对一件极小的事情,而面对说不上是“七品芝麻官”的年级组长,竟然说出了类似文革中“站队”的语言,且用上了只有对领袖才用的词语。这些“重大”的词语突然“屈尊”于这轻松、随和的语境里,显得极其不谐调,然而正是这种“大”与“小”,“重”与“轻”的言、境对比的失调,才创造出幽默的韵味,活跃了交际气氛。

将一些用于庄重场合的比较严肃的语言运用于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是大词小用幽默口才的根本技巧。

一语双关:幽默地表现话中有话

一语双关幽默口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谐音关系或能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有意识地具有双重意义,简言之为“话中有话”。表现得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能给人以意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

人们在生活中,为了保证思路的连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统一,不能朦胧模糊,不能任意转移或偷换,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无法深入进行下去。所以,人们为防止概念被偷换,都得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是一,又是二。

然而,幽默却可以是一又是二,一语双关常常是用来转移概念的良好媒介。幽默可以超越通常的理性逻辑规范,它可以因概念转移而提高其价值,这一点与科学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科学论文中,为了防止概念转移,就要对基本概念下严密的定义,而在幽默思维中,就绝对不能用这种方法。为了便于概念转移,有幽默感的人专在那些界限比较模糊的概念上做手脚,以达到语意双关的效果。

双关幽默口才的一个原则是两个意思均以互相不协调为准,两者的冲突性是次要的。

双关幽默口才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把攻击锋芒掩盖起来,让对方在你表面上无锋芒的语义里,明白你真正的意图。

它的效果将使你的智慧、情感和人格得以升华,使你的社交、交谈立于不败之地。

在火车上,一个旅客的烟盒突然不见了。他硬要说是坐在旁边的一个旅客偷走的。可是,过一会儿,这个旅客从自己的包里找到了那只烟盒。于是他很不好意思地向临座的旅客道歉。

那位旅客冷静地回答:

“没有关系。看来,刚才我们俩都错了。”

这里“都错了”就产生了双重语义,第一层意思是刚才你错把我当小偷;第二层意思是刚才我错把你当君子。两层意思在暗中一换位置,就有了强烈的反差,显得耐人寻味。

双关幽默高度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有时也能助你摆脱所陷的困境。

巧借话题:幽默地将某一话题引申

巧借话题幽默口才,就是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进行发挥,引出对方未曾预料到的新的思路,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的幽默手法。

抗美援朝时,一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人民,利用采访的机会,散布对中国人民的敌意。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