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父母病危时,如果是住在楼上,要将其搬迁下楼,必须在主房的正寝室内断气。据说这样做的用意有两个:一是怕亡者断气于楼上,亡灵难以下楼;二是怕日后楼上有鬼魂活动,惊扰后代子孙。彝族老人死后还要为他“指路”。彝族宗教认为,人死后有三魂,一魂守坟,一魂投生,一魂到阴间,去阴间的魂,便是祖宗。祖宗要顺利达到目的地,非要为他指路不可,不然因路途遥远翻山渡河,祖宗会迷失方向,到处受苦而责怪子孙,气愤的时候就会降灾作祟,惩罚子孙后代。
25、关于死亡的时辰有何避忌
台湾民间有忌病人在晚饭后断气的习俗。其俗信以为人在清晨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是替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将来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饭吃。若在早饭后断气,则预示后代人将有断炊的厄运发生。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都带走了,预示着后代子孙将要沦为乞丐,必须很好地禳解一番才行。这种习俗的产生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自给自足的低生活水准和古代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观念。
安徽一带对于幼丧早天者,如遇春庚申日、夏甲子日则是大不吉利,会有僵尸之虞。在这种日子死去的少年,出殡时一定要请术土画符于棺材上,并以种种迷信的方式去“破解”它。浙江一带,忌讳死在81岁时,因为九九八十一,此乃财数算尽之意,预示子孙后代有穷败之象,遇到这种情况,应请人将一具完整的算盘折散,待死者将断气时脑儿地将算盘子隔窗洒出,即可破解,达到避凶趋吉。
25、什么是恶死昵
一般是把客死他乡、非正常寿终而亡、孕妇分娩而死、死时尸首不全、身首异处、被杀害、淹死、烧死、轧死等视为恶死,是非常忌讳的。
26、穿寿衣有何避忌
穿寿衣时,一般由孝子一件一件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一次性脱下,让死者正套上去,一次性穿上。这时,禁忌孕妇近前。汉族风俗是死者的寿衣要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唯恐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做寿衣时忌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唯恐因此会遭到断子绝孙的因果报应。有些地方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在死者衣袖里或手里放上几个用白面制成的小面饼及小棒子,这是因为俗传死后到阴间去的时候,要经过恶狗村,所以给死者备上打狗饼和打狗棒,以便他能顺利地走过恶狗村。
27、死人入殓有何禁忌
人殓时,河南开封一带俗忌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在场,唯恐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是盖棺时,除了死者最近的亲属外,其他人都要退开,因为人们认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将会受到危害,其魂魄将有被一同封人棺材之虞。河南一带在人殓时还要把此前为防止死者转生时会变成哑巴而放在其口中的一枚铜钱(俗称“噙口钱”)取出,否则,以为死者会把家财带走。人殓前死者的双脚要用麻纸拴住(或用白纸裹住),为的是防止死者游魂乱跑,闯入阳宅,危害活人。但到入殓时要把死者的脚放开,否则死者到了阴间不能走路,成为鬼中的跛子。
人殓后,民间忌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有俗谚说:“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人殓前后,尸体或棺材停在堂中是亲友哭丧吊唁阶段,这时最忌猫接近尸体和棺柩。传说猫被人认为是有虎性的动物,传说猫若从尸体上跳过去或者触碰了尸体,猫会立即死去,而尸体却会苏生而变成僵尸,僵尸直立而起,一直朝前走,遇见什么就死死抱住不放。当然,为防不测,最好的办法是不让猫接近尸体或棺柩。所以,水族人为避免亡灵作祟,守尸时严防黑猫跳过死者。这种传说纯属迷信,但其用意是提醒亲属要谨慎看护尸体,精心守灵,以尽孝心。羌族在吊唁过程中,孝子要到村外迎接亲友,向舅舅敬酒,到家门口时再敬一次,其余的人口嚼花椒,一边鸣枪,一边吆吼:“啊!哟!”以示隆重,这样可免得传染并起到辟邪作用。
28、殡葬时日有何禁忌
民间对殡葬时日都有一定的俗规,不但形成了许多禁忌,而且其中许多情况下,对时间的选择和忌避蕴含有深层的辟邪意义。
南方一些地区,俗忌在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该葬期间以至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因为家有丧事,服孝在身,是不幸之兆,运低三分,与别人交往,恐怕会给别人带来晦气和不幸。所以,一般丧眷在守孝期间禁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禁忌和别人打骂吵架,不能到别家去串门,尤其禁忌到病人家中去串门。民间尤其忌讳服孝的人观看建井、建庙、安炊、婚嫁、产妇和婴儿,以免身上的“凶气”冲犯了神圣、喜庆的事情,并招致被看的人家和个人发生凶祸之事。而且对于丧眷的某些禁约,如丧眷不自觉执行,外人还要进行干预,强制其执行。可见对丧眷的某些禁约俗信不光是关系到丧眷本人,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他们周围邻居和自己所处的氏族或宗族这个群体的吉凶祸福。汉族、白族等民族中,即使是来报丧的,也绝不能让他进入自家的门里,否则,认为自家会有不幸的凶祸事情降临。
29、祭扫活动有何要求
在上坟祭扫时,对参加的人员有一定的禁约,一般孕妇是不能参加丧礼,也不能去祭扫坟墓的。否则,死者的亡灵恐怕会“扑”着胎儿,使孕妇难产。不仅如此,民间许多地区的风俗中,甚至一般妇女都不准上坟祭扫。这种禁约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子孙观念,因为女人上坟,意味着家中无男子,死者无后代子孙。古时,禁止刑徒参加祭扫,因为那时人们认为,墓室是先人的阴宅,灵魂凭依所在,受过刑的人去祭墓,会有损祖先之德。
祭扫时忌遇上佛僧、道士。如果不巧遇上佛僧、道士,一定要供斋饭与之饮食。只有这样,才会减轻死者的罪孽,便于死者的亡灵早日超度,使之升人天堂。否则,对亡灵不利,将使他人地狱受苦受累。
上坟祭扫时,一般要烧纸钱,但忌用棍棒挑动纸钱,恐将纸钱挑碎,祖灵不好使用。如果有的纸钱烧去一半,剩下的一半未燃尽,也不能重新丢到火里去烧。这留下的一半会变成钱财,是亡灵专门留给活人用的,意思是祖上想着子孙们。又说这一半叫“子孙板”,只能留下,不能再烧,否则,要断子绝孙。山东、河南一带,俗有所谓“犯土”之说,说的是逢七祭之日,正好赶上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等明七或者赶上十四、二十一、二十八等暗七的日子,是不吉利的。逢这些日子祭扫坟墓,必须在祭扫时往坟上(或用一瓦盘盛土、沙)插小白旗,以驱赶邪恶,避开讳忌。
30、火葬是用人焚化尸体吗
火葬,又称“火化”,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即用火焚化尸体。火化形式大致分为两种,或将死者直接置于火上,或装棺后火化。纳西族是在火葬场用易燃松木依次叠压搭砌成高约一米五、长宽各约一米的“井”字形木架,内置松枝,将死者面向北方呈蹲坐状放入其中,点火后喇嘛不断向柴堆上淋注酥油,片刻火化完毕。土家族是将死者面向西方,放人火炉内,用柏树枝点火,并将砸碎的灵柩一起放入火炉内焚烧。彝族多在山坡或树林旁堆架一堆松柴,将死者置于其上,在柴堆下点火焚烧。
裕固族则将尸体捆扎起来,根据风向掘一地炉,架好木柴,将尸体放在柴上用火烧。广西大瑶山茶瑶是由本房族亲戚每人事先各备一小捆干柴至火葬场,将死者装棺后运至火化场地,由道公作法并打开棺盖使之留一道大缝隙,以一束干竹片点燃后插入棺中,棺内已事先塞满易燃物,孝子还不断向棺内添放干柴,直至全部焚化。云南勐腊县瑶族将棺置人“旷字形柴堆中火化。火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中,都有不同的丧葬观念。
31、树葬是杷尸体放树上吗
树葬,也称风葬、林葬、挂葬、空葬、悬空葬,即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葬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其中尤以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最为盛行。其葬法是将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在树权上架以横木,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上任其风化,也有的将死者悬于树枝或陈放于专门制作的木架上,旁边再放些死者生前的用品作陪葬品。从树葬的葬式和结构情况看,大致可分为鸟巢式、树架式、树屋式和地架式,另外还有更简单的方式,挂于树上,或捆缚于树上,甚至将死者置于天然树洞中,或以刀、斧在大树上凿穴,将死者安葬于树穴内。在达斡尔族中,树葬只用于因天花、肺病等传染病和难产而死者。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和云南景颇族,夭折的儿童才用树葬。树葬习俗并非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的特有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即使同一民族,树葬的方法也因时因地而异,这一点明显地反映在鄂伦春族的树葬习俗中。
至于树葬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它与古代森林部落的游猎生活相适应。有一种观念认为死人的精灵游荡在森林之中,就如生活在活人的身旁,因而形成了树葬之俗。
32、水葬是杷尸体投入水中吗
水葬即将死者尸体投入江河中冲走或让鱼吃掉。多数门巴族和部分藏族有此葬法;川西北羌族,云南独龙族、傣族,黑龙江达斡尔族过去也行水葬。
在川西北藏族地区,小孩夭亡行水葬。水葬之前先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边急流处,有的是将尸体整体投入水中,有的是将尸体砍成几段投入水中。如若尸体立即浮于水面,表明死者能获再生;若尸体立即沉入水中,则表明死者有罪,永远不能转世。至于水葬的用意,有的人认为可能含有对鬼魂进行隔离的意思。
从我国各地情况看,实行水葬的民族多在内陆高山地区,并且多系患恶病死者或天亡小孩,认为这类死者有魔鬼缠身。将其抛人江河中,让魔鬼同死者一起被水冲走,不再回来危害他人,看来这是水葬的本意所在。
33、悬棺葬和崖洞葬是怎么回事
悬棺葬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置之以碗口粗的树杆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杆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就是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可见,二者是属于同一种丧葬类型中两种不同的葬法。这两种葬法,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遍及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台湾以及北方的陕西等省区。
其墓地一般选择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一是临江河溪水,二是悬崖绝壁;葬具按质料来说可分为木质和陶质两类。在葬次上也颇多相异,大多数地区实行一次葬,极少数地区实行二殓葬。这类葬式是死后升天思想的反映,人们视高山险峰为神灵居住或者通天之捷径而多加崇拜。因此,生活于山区的人们便把这些高耸人云的大山视为神圣的处所,期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如天神一样,居住于其间,更接近神人之“天国”。总之,悬棺葬和崖洞葬反映了人们独特的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古代契丹人有哪些奇特曲丧葬习俗契丹族人曾生活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在北宋王朝时期,在历经二百余年的岁月中,契丹人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领域书写了独具辉煌的一页。契丹人独特的个性,形成了颇具魅力的丧葬习俗。
《隋书·契丹传》:“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小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酹酒而祝日,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使我多得睹鹿。”可见,契丹之俗,乃先为天葬,再用火葬。焚骨之后,从而酹酒祝福。这大概是大多数契丹人的葬俗。
而宋代人文惟简所着《虏廷事实》一书,对契丹人的葬仪有这样的描述:“其富贵人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简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手足。”
这段记述,把契丹贵族的葬俗写得细致精微,我们可以看到其全部过程:先将亡者用刀剖开其腹,取出内脏清洗干净,配以香药、盐、矾等充填,然后用五彩线缝合,再用硬器戳破死者皮肤,将血沥尽。最后戴上金银面具,并用铜丝把四肢连在一起。
契丹贵族的这种葬俗,主要是出于对遗体的防腐处理,显然又是土葬。在出土的契丹人墓葬中,遗体大都早已腐烂,而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具尸体,既没掏出内脏清洗,也没充填什么香药、盐、矾。
有学者认为,契丹人把亡者遗体用铜丝般网衣罩住,并戴上金银面具,此举意在保护死者灵魂的安宁,表达的是一种宗教信仰。但是,考古工作者却从出土的墓葬群中,几乎没有发现其任何带有宗教的器物。因此,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
契丹贵族的这种奇特葬俗究竟说明着什么问题,尚不能做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