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武则天:女白领的职场胜经
2021200000003

第3章 家族往事传奇父亲(2)

认识机遇,靠思考;抓住机遇,靠锲而不舍的努力,这适用于武士彟的职业选择谋略,同样适用于当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智慧。陈小宁即将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专业是工商管理。在一次大型招聘会上,他寻寻觅觅,最后被某著名外企提供的汽车销售代表的职位深深吸引。然而招聘人员告诉陈小宁,专业要求是市场营销:陈小宁有些失落,但没有放弃,先后三次拜访招聘人员。招聘人员表示,公司业务的扩大离不开有开拓能力的毕业生,而锲而不舍是开拓能力最起码的要求。陈小宁的信心倍增,向招聘人员详细介绍了曾经在南方某大型医药厂做销售代表的实习经历和令人称赞的销售业绩。招聘人员的态度开始转变。一周后,陈小宁接到了终面通知并被录用。

陈小宁在招聘会上,众里寻他,观察、甄别和挑选,最终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认识到机遇就在眼前。因为专业不符合被拒后,他没有泄气和放弃,而是为渺茫的希望不断努力。希望尽管渺茫,但毕竟不是没有任何成功可能的绝望。在求职过程中,不到最后一刻,求职者都不能言弃。专业不等于职业,对专业无法产生兴趣,并不意味着对职业没有热情。因此,在应聘过程中,看到专业与职位不对口扭头就走是十分不理智的。如果你确信职位符合你的志趣,引起你的兴趣,满足你的乐趣,就不应该顾忌太多,以致丧失机遇。遇到挫折不可怕,挫折往往是对你最初的考验。依靠毅力战胜挫折才能在求职的长路上抓住机遇!

创业者必读

武士彟的职业选择,对现代职场达人尤其深刻。无独有偶,在现代管理学中,一则寓言故事更加深刻地阐释了选择的道理,同时这种道理可以普遍适用于多种场合。

洪水来袭,一位农民救起了妻子,孩子却已经葬身洪流。事后,人们众说纷纭,对于农民的选择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救起了妻子是明智的,因为孩子还可以再生;有人认为,他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妻子还可以再娶。出入意料的是,当被问起当时是怎么想的,农民的回答让大家大感意外:“我没有想太多。洪水到来的时候,妻子就在我的身边,于是我抓起她向岸边游去。”

这位农民的话朴实无华,却引入深思。其实,人生中的诸多抉择就是这么简单。

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商战中,你先人一步,便可抢得先机;慢人一步,说不定就会落个一败涂地。

朋友,在可遇而不可求的商机面前,别想太多。

3.军旅生涯,折枝而栖:双赢就是既赢眼前又赢长远

武士彟的弃商从戎并不仅仅是内因的选择,还有外因的作用。随着接连不断地经手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武士彟积累的家财也就节节看涨,然而他的社会地位并没有随着财富一起而水涨船高。商人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地位一直都在农民和工匠之下,更别说和官场中人相提并论了。某日武士彟在东都洛阳做木材生意时不慎得罪了权臣杨素,被逼无奈之下,武士彟只得连夜逃回老家并州。

杨素出身北朝士族,在北周时便官至车骑将军,曾参与平定北齐之役,军中声望甚高。他还与杨坚深相结纳,关系甚好。杨坚为帝时,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来还委任以行军元帅一职,命其率水军东下攻陈。在灭陈之后,晋爵杨素为越国公,任内史令。后来杨广即位,则官拜司徒,改封为楚国公,命其负责新建东都洛阳。在如此显赫的家世与官威面前,武士彟的区区金钱自然是败下阵来。在得罪杨素后,他只得连夜匆匆逃回老家。纵有黄金万斛又如何?还不及当权者的一声冷笑。地位如此悬殊,武士彟不得不弃商从戎,期望通过军功改变自己的低贱地位。

部队的生活对于武士彟来说甚是安稳,再不用每日里辛苦奔波寻找商机,也不用低眉顺眼看人冷眼。这种安稳平静的生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可是鸿鹄之志并不能止步于此,他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也并不愿意就这样安安心心地当一个小小武官,然后平平淡淡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此时的隋朝已不像先前那时的铁板一块,而是被腐蚀得锈迹斑斑。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逼得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到处一片疮痍,大隋王朝气数已尽,此时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作为捍卫大隋王朝江山社稷的一名武官,武士彟此时可没有盲目跟风,做一个殉国者。他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还没有得到梦想中的一切,做隋王朝的陪葬品自然是心有不甘。他清楚地认识到,此时的大隋王朝就像是一个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五脏六腑的病人,医术再好的大夫、疗效再好的药物,也不可能使它起死回生。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色,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不可能改变隋朝大厦将倾的命运。只有等待一个人,将一把利剑深深地插进它的心脏,帮它结束这生不如死的状态,然后百姓才能迎来新的生命与盎然生机。

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是一个有着商人头脑、处处计较利益得失的武士彟,他更不可能用自己的生命来枉做大隋王朝的殉葬品。大施拳脚的时候才刚刚开始,生命的绚丽之花才刚刚绽放,精心铺垫的命运才刚刚下笔,岂能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腾飞的翅膀?武士彟必然不会坐以待毙,找一个有前途的将领跳槽,才有可能摆脱殉葬的命运。可是此时揭竿而起的各路英豪多如牛毛,哪个才是能给大隋致命一击的人呢?

武士彟又陷入了缜密的思考中。他首先排除了自己招兵买马闹革命的可能性。就凭自己现在手里握着的50个人,去战场上冲锋陷阵是远远不够的,一场小的对阵便能全军覆没,更何况是去推翻隋朝暴政,去与群豪争夺天下,这样赤裸裸地送死无疑是给后人徒增一个笑料罢了。如果去招兵买马,扩充军力,也没有什么可行性。首先,招兵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虽然家中尚有积蓄,可他手中的钱和那笔天文数字的开销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其次,就算招来了兵士,有人愿意生死相随跟着他闹革命,那些兵卒们的衣食住行、武器装备应该怎么安排,由谁去负责置办,又是一个恼入的大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武士彟是农民出身,虽然之前也有过一段时间的从商经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人生经历与领兵打仗毫无关系,虽然他可以去熟读兵书,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实战演练,只有纸上谈兵,必定不能成就大业。而且在他的周围,也并不存在一个诸葛亮似的人物,在军事领域,他完全是一个白丁。这样的一位统领,又怎么可能领兵征战,顺利灭隋呢?

既然自立为王成功的概率如此渺茫,那么对武士彟来说,这条没有利益回报,甚至会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道路他是绝对不会走的。既然不能留下来等死,也不能自己单干,那就只有选择一位合适的将领,跟着他闹革命了。

在择良枝而栖的事情上,武士彟又一次将他做商人的才能展现了出来:货比三家,反复思索。那时,农民起义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战争。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李密的瓦岗起义、河北起义、江淮起义将中国南北地域连接起来,给了隋王朝致命的一击。但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纵然进行得如火如荼,究竟最后谁才是那位能够推翻隋朝统治,黄袍加身的英雄呢?在他们之前的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等等比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了武士彟很多启示:农民起义首先面临的困境就是战斗力、装备不足。那些无以为生的农民因为活不下去才去革那些压迫者的命,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钱去置办一些先进的武器,对他们而言,一根竹竿、一把锄头就是他们手头上抗击敌人的最有力的武器;此外他们整日在田间劳作,从未参加过军事训练,而且领导者基本上也是农民,没有指挥经验,根本不能有效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再者,对于他们来说,并未对自己的起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造反只是为了生存,如果目前的状态还能勉强度日,他们是绝对不会走上这条革命之路的。所以当他们占据了一定的土地和财富后,觉得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了,就不会再愿意继续前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最大的梦想。而那些起义军的领导人通常总是有一种欲封王拜相的冲动,常常在根基还不稳定、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急忙称帝,急于过一把皇帝瘾,将起义大业忘在了九霄云外。历史上那些鲜明的例证告诉武士彟,这次选择性命攸关,绝不可掉以轻心。最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唐国公李渊身上。

李渊出身关陇世家豪族,祖上更是显赫,西汉前将军李广以及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均出自李家豪门。李渊7岁时便被封为唐国公,在隋朝建立后,李渊又与隋室有着万分密切的关系。他的母亲与隋文帝的独孤后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他便是文帝的外甥。文帝一直非常喜爱这个仪表不凡的外甥,在他幼年时便养在宫中。李渊长大成人后,受封为谯、陇刺史。隋炀帝登基后,他又被封为殿前少监、卫尉少卿。在隋炀帝征讨辽国时,李渊奉命督运粮草,受到隋炀帝万分器重。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因隋炀帝猜忌大臣,心生不安,于是开始策划谋反。公元613年春,杨玄感密谋起兵反隋,李渊发现此事后立即向炀帝告密,再立大功。平定叛乱后,炀帝便派李渊前往镇守弘化郡,并诏令关右各部军队都须听从李渊指挥。

李渊率军去关西途中要经过太原地区,武士彟得知消息后便想方设法宴请李渊。早在公元605年,武士疆便有着与王亲国戚结识的经历。那时隋炀帝下诏命其堂弟遂宁公杨达与宰相杨素、宇文恺共同营建东都洛阳。在探知此消息后,武士彟又寻找到了一个商业良机。他连忙准备了一份厚礼去拜见杨达,做成了一笔获利丰厚的木材生意,杨达还应允他长期供应营建新都洛阳所需的木材等物资。这次机遇不仅让武士彟获得了极为丰厚的金钱回报,而且还使他得以混迹于高官之中,与位高权重之人相交,为以后的飞黄腾达做了铺垫。武士彟平素里既爱读书,又喜研究兵法,还养成了沉毅、善谋的性格,又出手阔绰爱好结交,颇合权贵们心意。然而天意弄人,武士彟后来得罪了权臣杨素,只得慌乱回乡,远离辛苦经营出来的交际场。现在李渊前来,面对如此良机武士彟自然是百般迎合,李渊也十分尽兴,对这位好客的主人印象极好。这顿饭吃得是宾主皆欢,武士彟眼中的李渊自然是虎姿龙睛,气度非凡,非普通悍将;而在李渊的心目中,武士彟儒容雅姿,谈吐不俗,非庸俗之商。但是当叛乱被平息之后,李渊随即离开了,俩人也就此断了联系。

此时炀帝的穷凶极恶、莫名猜忌使得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李渊也在所难免。有一天,隋炀帝忽然心血来潮召李渊前来觐见,李渊不知所以,心中惶恐,便装病不敢前往。隋炀帝便召来李渊的外甥女、妃子王氏,问道:“你舅父为何还不前来?”王氏回答说:“舅父生病不能骑马,因此未能前来觐见。”炀帝便冷冷地说:“他该不是死了吧!”李渊闻讯后,十分害怕。为了讨得帝王欢心,他便迎合炀帝的癖好,派人四处寻来雄鹰、猎犬和上好的骏马进献,炀帝一改冷淡与猜忌,甚是器重于他。公元615年4月,隋炀帝巡游山西,便提升李渊任山西、河东抚慰使。恰逢此时,河津地区发生了毋端儿农民起义,李渊奉旨前往镇压,随后他又打败了绛州柴保昌义军,招降了数万人,赢得隋炀帝的嘉奖,被提升为右骁卫将军、太原道安抚大使、太原留守。

隋炀帝日益失去民心,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重压统治,战争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各地群雄见此情景,都预感到大隋的根基已破,气数将尽,灭亡是迟早之事,所以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做结束隋炀帝统治的第一人,然后自己称霸天下。而此时的隋炀帝,因为在南方巡游,北方难回,便派了李渊去防守整个太原地区。李渊到任后,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便想起了那个热情款待过自己的武士彟。李渊深知这位曾经出入杨府的大商人有的是万贯钱财与繁多的人际脉络,自己若想立非常之业可借助其财力、人力。既然现在手握重权,那就不妨提拔他,以表对前次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以使其效力于帐下。于是李渊便召来武士彟,给了他一个行军司铠参军的官做,使其掌管武器兵仗。

武士彟向来善于思考,通过和李渊的交往,他已察觉到李渊雄心勃勃,颇有弑君称帝的意向。虽然武士彟想进入仕途,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李渊是一个很好的借助之阶,但到底该不该接受李渊的好意呢?他又陷入了沉思。李渊出身关陇贵族,像这样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的、胡汉结合的大政治集团,必定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后备人力资源。李渊现在又官拜太原留守,手握重兵,防守着作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北方地区,能为较长的作战提供有利的条件。再者,山西自古就是一个军事重地,它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依绵绵内长城,易守难攻,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进行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原王朝常常把山西作为抵御游牧民族铁骑的防线,在那里构筑关隘,屯驻精兵;而北方少数民族侵犯中原王朝,也常常要先占领山西,以其为基地再继续南下。最后一点就是,李渊深谋多算、熟谙战术、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所以在他的麾下,积聚了很多难得的干将之才,如若是他造反,必定能直捣黄龙,获得成功。既然是这样一位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将领向他发出了邀请函,那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经管真谛“说”

武士彟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他明智地考虑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得到了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经济学界,“腾笼换鸟”是妥善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典型范例。

“腾笼换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战略举措,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西方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实行这种政策,以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近三十年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最快的省份,莫过于浙江。可就是这个人均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的省份,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匮乏、耕地减少、成本增加等问题的先后出现,发展也遭遇了制约。浙江领导班子高瞻远瞩,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所在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太粗放及产业层次过低。在此情况下,浙江实施“腾笼换乌”战略,采取了三大方针:用生态农业、精致农业代替传统农业,用新型制造业改造传统农业,以楼宇经济缓解土地压力。在质量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方式下,浙江又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