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必读
合理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让武士彟的前途一帆风顺。在现代管理学中,这一点也同样适用。关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行者,他们遇见了一位好心的长者。长者让他们分别做出选择:一篓鱼和一根鱼竿。两人分别选择了鱼和鱼竿,随后分道扬镳。不久后,其中一人吃完了篓中的鱼,前路漫漫而支持不住,终于在路上倒下。另一个人忍受着饥饿,向着海边前行,没想到地平线刚刚出现天蓝色之时,他也因体力不支而撒手人寰。
之后又来了两个同样饥饿的行者。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们决定共享鱼和鱼竿。在之后的道路上,他们相互扶持,终于在鱼吃完之前抵达了大海。于是,他们都活了下来。
故事的前两个人,一个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另一个也不算聪明,只是好高骛远,却未将眼下的窘境计划在内。后两个人的选择无疑是最明智的,他们成功地达成了双赢,既解决了眼前的饥饿,又得以长远发展。
在创业过程中,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权衡得当的商人,无疑能在最小的风险下赚取最大的利益。
4.才干殊优,战时良臣:在合适的职位发挥特长
李渊向武士彟伸出了招募之手,武士彟自然欣喜不已。他很清楚仅仅答应李渊的邀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成为李渊不可或缺的门客,自己的前途才能锦绣辉煌。如果不能做对李渊有用的人,不能抓住这次机会,那么他的一生就会在这里止步,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怎样才能获得李渊的青睐,成为他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呢?自己的强项在于经商,现在军中自然是不需要自己再去经商挣钱了,但是物质层面上的支持也必不可少。招兵买马、收拢人心样样都需要大笔支出,武士彟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万贯家私献给了李渊,这对李渊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如此,武士彟还说服了自己的家人,放下锄头跟着李渊打天下。武氏家族都补充到李渊的队伍中来,无疑也给李渊提供了一批骨干力量。在李渊称帝后,武士彟的两个哥哥,一个官至司农少卿,一个官至益州行台左丞,可见武士彟一族人在李渊起兵过程中贡献良多。
除了这些财力、人力支持外,武士彟还独辞蹊径,为李渊献上了一本兵书。那时候印刷术和造纸术还不发达,所以书册本身已是异常稀缺的文化资源了,更何况是兵书。武士彟献给李渊的这部兵书,又与其他的兵书大不同,此书乃是兵书的大荟萃,集聚了各部兵书的精华,而且武士彟还勇于思索,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书于其间。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精装版的兵书,而且还是孤本,仅此一部,这件礼物深得李渊的欢喜。武士彟为了剖明自己的心迹,还想出了献福瑞之计。有一天天还未大亮,武士彟就急冲冲地跑去见了李渊。他对李渊说,昨天晚上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李渊骑着龙上天去了。这无疑是说李渊是真龙投胎,势必会在人间大有作为。李渊一听便心中明了,忙对武士彟说:“这种事你知我知就足够了,可千万别说漏了嘴,被旁人听了去。”
武士彟知道自己的利益是和李渊紧密相连的,成就了李渊的大业无疑就是铺设自己的前程,于是武士彟尽心尽力地为李渊办事。他的付出不仅仅获得了李渊的首肯,而且也为自己以后的辉煌人生铺就了一条平坦大道。
虽然隋炀帝任命李渊做太原留守,可是炀帝本就擅猜忌,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心中更会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有所防范。他十分清楚让李渊手握重兵,是在拿自己的皇位做赌注,一旦用人不察,势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于是在李渊上任之时,隋炀帝就随军派了两个人做李渊的副将,名义上是协助李渊平息叛乱,实则是监视李渊,防止他心生叛乱。只可惜隋炀帝实在是没有识人之才,这两人难以委以重任。虽然他们也发现了李渊一直在罗致幕僚、收买人心,也曾想暗中进行调查,但是还没开始行动就被武士彟的一席话打消了念头,计划宣告破产。
在投靠李渊后,武士彟就努力和李渊身边的官员搞好关系、拉近距离。因为经常在一起吃饭喝酒,他和这两位副将的关系日益亲密。一次酒热耳酣之际,这两人就对武士彟说起了他们疑心之事,觉得李渊有作乱犯上的迹象。武士彟一听,当即酒醒了一半,他反应极快,嘴上说两位喝高了,忙遣人送他们回府休息,心中却一直思虑着如何打消两人深究此事的念想。
第二日,他就马不停蹄地密见了这两位副将,悄悄地对他们说:
“作为李渊的副将,你们却如此不信任主帅,这若是传到了李渊耳中,以后还怎么一同处理军中大小事务?再说现在你们周边都是李渊的人,你们这样做,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且不说细细调查,也许还未展开调查计划,便性命不保!”这话明里是在为这两位副将着想,实则潜藏着一种威胁。
这两位副将一听武士彟说的着实有些道理,便心中泛起了疑虑。他们本就缺乏警惕性和行事果敢的魄力,也没有生就一颗七窍玲珑之心,所以就这样罢手了。在写给隋炀帝的奏折上一直对李渊的动态进行粉饰,总是上书平安无事,这样一来就为李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去进一步扩充实力。
上天是公平的,如此付出必会有所回报。武士獯的所有作为都没有白费,李渊对其日益刮目相看。本来李渊要夺取天下是一件大不敬之事,他作为隋朝的一员大将,应该为国效力、对君忠心,可是欲望却像一条潜藏在他心中的虫子,时不时地出来啃咬心扉,让他寝食难安。但是武士彟的鼎力支持无疑给了李渊一颗定心丸。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数年的筹备后,李渊终于等到了举兵时机。公元617年,李渊看天下群雄竞逐的格局已经形成,隋朝终于挽不回颓废之势,便发动了晋阳宫政变,正式宣告起兵造反。因为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兵力部署很是到位,所以李渊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入了陕西关中。入关之后的李渊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隋恭帝,虽然名义上贵为一国之君,其实就是个吊线木偶,处处受李渊牵制,事事受其操纵。
公元618年5月,隋炀帝的死讯传来,李渊这才卸掉包袱,大刀阔斧地改朝换代。他先是废了恭帝,而后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唐朝。安顿下来之后,李渊便开始对那些有功之臣论功行赏,他自然也不会忘记武士彟的恩情。虽然武士彟并未立下彪炳千秋的赫赫战功,但是他长袖善舞精于经营之术+一直在后勤部门主持军需,调度理财,使驰骋沙场的李渊少了后顾之忧。加之他与李渊的私人关系不俗,所以便顺理成章地跃居为十四位太原元谋勋效功臣之一。
虽然武士彟没有领军之才、征战之术,但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再加上他非凡的经济管理才能,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官运亨通、直步青云了。李渊在平定京师后,就立即起用武士彟为兵部库部郎一职。三年后,擢他为工部尚书。工部掌管着全国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大小事务,这些都与武士彟的才能密切相关,这个职位无疑给他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
在隋末大乱时,杜伏威、辅公柘集团占领了淮南地区。但是在李渊长驱直入,建立了唐王朝之后,杜伏威自知不是对手,就缴械投降,把部队交由辅公祐统领。可是辅公祏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称帝,便在两年后举旗反唐。李渊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行军元帅,李靖为副将,前往讨伐。辅公祏没过多久就成了李渊狱中的死囚。在平定叛乱后,李靖并未急于班师回朝,而是在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淮南地区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本来至此大家应该远离战乱安享盛世了,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北方突厥突然大举入侵中原,李渊只好紧急将李靖调往前线。就这样李靖的官位空缺出来,一时无入替代。李渊的脑海中便闪现出武士彟的面孔。武士彟素有经营管理之才,而且扬州物产富饶,若是武士彟去了自然会使这里的经济飞速发展,再上一层台阶。百姓丰衣足食了,就自然不会滋事,天下安享太平,而且中央的财政收入也会大大增加,这无疑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不过这只是李渊个人的想法,武士彟却对这次调任不甚满意。武士彟认为,在京城为官,不仅能够开阔眼界,而且还可以时常与达官贵人相互来往,对自己的事业大有裨益。在皇上面前做事,得到的赏赐会更多,机会也成倍增长。京城在武士彟眼中无疑就是升官发财的天堂。可是既然皇帝开口,武士彟也不敢违背圣意。李渊看出了武士彟的心思,便安慰他说:“这次调任只是暂时去帮几天忙,填补空缺。等李靖回来,就马上调回京城,因此爱卿大可放心。”武士彟听李渊如此一说,便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高喊着谢主隆恩就上路了。可是武士彟没有料到的是这一走就真的被永远隔绝在了皇城之外。
到了扬州,武士彟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惩罚强盗、整治交通,样样都做得很起劲也很出色。他在任上之时,扬州境内日益安定,商旅往来日益频繁,经济日趋恢复。他所付出的努力受到了广大农民及商人朋友的大力赞扬。他还协助李神通迁移州府及居民自丹阳于江北,使广陵从此成为州治,得以传扬州之名。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父亲交出玉玺,让出帝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王朝的皇帝在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不外乎是重设官职,重用亲信。李世民把他父亲的那班人马大多弃之不用,将秦王府中的人马大量调入中枢领导层,以巩固自已的江山社稷。
李世民自然也不会忘记在淮南干出了一番事业的武士彟。但是对于这个父王手下的有功之臣,他并未采取直接打压的手段,而是假意安抚,迂回警告。在李世民登基后,他就立即召回了武士彟,但是这次召回并不是要将他调回京中委以重任,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手段做做样子,用以安抚父亲的旧部罢了,同时也是在警告他们,不要妄想在自己的天下兴风作乱。所谓的皇恩浩荡,只不过是披上了羊皮外衣的贪婪之狼。所以兴冲冲回京的武士彟并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赏赐,而是在回京不久,便被李世民以镇守要地为由驱逐出。
武士彟的回之梦再一次被扼杀,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自自弃,虽然任职的地方时常变换,但是他在任之时,一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以维持社会治安为主,恢复大唐经济为辅。现在看来武士彟是极符合我们对人才的定义的。他既拥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又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所以不管在哪里,他都会发光发热,都能作出一番骄人的成绩。一个有作为之人可能会被同时代的人们遗忘,可是他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所以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会坐在这里,对着他们的故事发出由衷地感慨。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虽然武士彟一再被外放为都督,可谁能说这就是灾祸呢?天子脚下的那方土地往往是悲剧的集聚地,那个关系复杂的人事网络,小小的一个波动就能引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今日还是笏满床,明日就做了坟场。粘在那个网上的人,就像常常在河边行走之人,即便是再小心,也难免会弄湿鞋子。所以对武士彟来说,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去广阔的天地中为百姓谋福祉,又何尝不是他的幸运呢?
公元635年6月25日,李渊逝世。他的死讯很快便传到了武士彟的所在地——荆州都督府上,武士彟万分悲痛,乃至呕血而死。李世民在获知了武士彟的死因后,哀叹着说:
“真是国家忠孝之士的楷模!”之后便下诏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定”。
纵观武士彟的生前身后,都是极为圆满的。他的治世之才、安民之功历史无法抹杀,他的慧眼独具、慷慨之意也非常人可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