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诛杀废后,稳固后宫:危机感是企业家的财富
唐高宗永徽六年十一月,即公元655年1 1月,历经两年之久的立后之争终于徐徐落下了帷幕。破釜沉舟的武昭仪背水一战,在惊心动魄的拉锯战中,以摧枯拉朽的神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不败的传奇,也终于完成了入宫十几载以来的梦想——被册封为皇后。但是登上后位不过是第一步,由武则天登上届座而引发的政坛震动还只不过刚刚开始。
在后宫斗争中适应多年的武则天一向都有“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她并未只顾着去庆祝自己的胜利,那颗时时保持着警惕的脑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思考。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深谙权谋之术的武则天更是对此了然于心,如果她仅仅满足于此,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总有一天她会走上那条王皇后曾经走过的不归路。曾几何时,王皇后像她今天一样,母仪天下,风光无限好,但是富贵如转眼烟云,眨眼的功夫就已经烟消云散。封建时代的任意一位皇后,如果帝王的恩宠不再,偏偏还未育下皇帝的子嗣,甚至连外廷上的支持者也都销声匿迹了,那这样的状况将是何等的悲哀与不幸。
武则天制造了王皇后的悲剧,作为整件事的主要参与者,她又怎么会不知这其中的厉害。但是武则天并不是王皇后,她不会允许如此残酷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头上。对武则天来说,既然她选择了跟整个元老集团开展夺嫡之路,要面对的敌人就不光来自后宫,还会来自朝堂上所有反对她的人,这样的紧迫感,容不得她偷懒懈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武则天展现出了一个强者应该具备的高瞻远瞩的素质,她昂扬的斗志也从来没有消弭。她认为在能高枕无忧之前,必须还要做三件事,那就是稳定后宫、立其子为储、改组外廷。根据这三个目标,她还制定了一套由内至外、由易至难的方针和路线。在计划制订完备后,新皇后武则天迅速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战斗状态。
按照计划,武则天把利剑首先指向了后宫。后宫是她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是她最熟悉的环境,而且活动范围小,人口集中,是改革的最佳场所之选,而且只有先把立足之地清理干净了,才能有基础去挑战外廷,这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相同道理。
放眼当前后宫中,武则天要对付的敌人只有两个,一个是王皇后,另一个则是萧淑妃。这两人虽然都已经被废黜了,但是俗话说“斩草除根”,通过非正式手段博得上位之人,往往对于到手的东西有种难以置信的不真实感,总是会更为谨慎小心,行事也更为周密狠辣。王萧二人虽然已经被幽禁于冷宫之中,可是皇帝向来多情且念旧,万一有一天二人翻身上位,那必将会竭尽全力报仇雪恨,置武则天于死地。而且后宫的生存空间极小,又毫无选择的余地,她们的进退、荣辱,以至于生死,全都系于皇帝的一念之间,与其每日战战兢兢地防止皇帝对她们1日情复燃,时时如履薄冰,不如将她们置于死地,让她们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
武则天出身寒微,曾事二夫的经历让她受尽士家大族的奚落和白眼,想要出人头地争一口气的愿望也就更为迫切,由此也催化了她对于权力的炽热愿望。如今费尽苦心才荣登后位,又岂能容他人在枕畔窥视?
当武则天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下一步计划时,她后宫情报站之中的一名宦官就来向她报告说,李治去探望被打入冷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了。听了这个消息,武则天气得七窍生烟,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意识。李治竟然在她荣升皇后不足一月的光景下前去冷宫探望废妃,这令武则天既惊又怒,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
高宗去冷宫探望王、萧的事情为什么会惹得武则天如此不痛快呢?那是因为她从这件事上想到了几年前的自己。那时武则天每日在感业寺内苦苦守候,希望高宗伸出双手将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救出。而如今寺庙换成了冷宫,期待垂怜之人由自己换成了王、萧二人。相同的凄苦境地,相同的雨后梨花,是否会带来相同的结果呢?
李治来到后宫后,看见王、萧二人住在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生活条件也如此凄苦,不禁悲从心来。一日夫妻百日恩,毕竟是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夫妻,这让高宗的感情世界泛起了波澜,天性中那温柔多情的一面就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他答应一定会尽快将王、萧二人从冷宫中放出,并尽力善待。
眼见李治置费尽心机才能取得的成果于不顾,听任泛滥的柔情四处流露,竟然跑去向政敌和情敌表达他的怜悯与同情,使大好局面又起反复,武则天愤怒之余暗暗下定了决心,绝不能容忍事态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为了免除后患,她性格中强硬果敢的一面就凸显了出来。
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这皇后之位来得可是极其不易,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耗费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她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来制造那些机遇和手段,甚至还赔上了亲生女儿的性命,这才打倒了情敌,正位中宫。谁知才几天的工夫,李治就怀念旧情前去冷宫探望。面对如此情形,武则天立即向高宗提出处死王、萧两人,并开导李治说:“你前去探望王皇后和萧淑妃是极其不明智的。我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在这个节骨眼上,可是容不得半点差错。现在我刚被册封为皇后,而王、萧二人也刚刚被废.无论是外廷还是后宫都尚且处于狐疑状态之中,还在远处遥相观望,不知该倒向谁。而您若总是这样摇摆不定,会把我们置于不利的位置,我们刚取得的胜利果实很可能会因为您的草率而被敌人篡夺,那我们之前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就真的全部付之东流了。所以作为天子的您,必须表示出坚定的决心和强硬的态度,彰显大局已不可更改,他们不必再费心机,从而给己方阵营的大臣一颗定心丸,皇帝您请三思。”武则天定要将两个被废的人置于死地,当然有她的顾虑。一是将潜在的威胁彻底解决,以稳定后宫。二是这招还有杀鸡儆猴的作用,警示后宫其他妃嫔不要日思夜想地去渴慕皇恩,更不要妄想有一日能将武则天从后位上拽下来并取而代之。
唐高宗听完武则天的劝谏,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是皇帝,重要的是江山政权,而不是儿女情长。于是他便对武则天说:
“那就依你之见,杀了这两人,一劳永逸,不留后患。但此事我不能出面,就交由你全权处理了。”
武则天兴高采烈地领了命,将王皇后与萧淑妃送上了黄泉不归路。关于王、萧二人的死亡日期,史书中并未有详细记载,反而对其凄惨死状着墨颇多。在《旧唐书》卷51《高宗废后王氏传》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日:“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日:“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日:“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高宗日:“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日:“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史官大都认为武则天借鉴了前朝吕后的做法,将王、萧二人做成了人彘,最终死在了酷刑之下。然而也有记录显示王、萧二人之死是公开处置的,王氏还说:“昭仪承恩,死自吾分。”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武则天的刚硬手腕与王、萧二人的屈辱心情是毋庸置疑的。
经管真谛“说”
没有危机感,是企业管理的最大危机。
武则天终于登上后宫顶峰,了却了心中夙愿。在费尽心机,并付出了包括亲生女儿在内的惨重代价后,她最大的敌人王、萧二人被废黜,看似对武则天再无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居安恩危,敏锐地察觉到了=人卷土重来的可能,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她再三怂恿皇帝处死二人,终于将潜在的敌人彻底消灭。
在西方电脑界,曾有人提出过“十倍速动力”的新概念。业内人士指出,若想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就必须以“十倍速动力”去迎战和应对风云突变的“十倍速时代”。
昔日的日本东芝公司会长西室泰三也曾经说过:危机感是企业的财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刻保持危机感,随时准备迎接新的困难和挑战,是一个明智的企业家应有的意识。
创业者必读
时刻保持危机感,让武则天的地位坚如磐石。作为一名管理者,危机感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关于“危机感”,让我们用这个故事来解读。
森林中,两个旅行者突然发现,一只猛虎正向着这里奔袭而来。
危急时刻,其中一个人从背包袋里拿出了一双轻便的运动鞋,从容不迫地穿了起来。
另一个人焦急地骂他:
“你有病啊,穿上运动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没错。”这人穿好了运动鞋,不紧不慢地说:“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
时刻保持危机感,才能让企业家在困难面前从容不迫,在事态无可救药之前想出应对方针,在竞争对手不知所措之时坦然地渡过难关。
朋友,把每一天都当做冬天来过,等冬天真正到来之时,也就好过多
2.改立太子。剑指外廷:创业切忌不自量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武则天登上后位不足个把月,就处死了被废黜的王、萧二人,将与其相关的亲戚朋友全部流放到岭南的荒蛮之地。武则天行动之迅速,手段之血腥,令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噤若寒蝉。通过这一事件,武则天完全达到了她杀人立威的预期效果,六宫之主不可动摇之根基至此已被树立了起来。
在彻底消灭了这两个潜在威胁后,武则天又踌躇满志地开始了第二段征程——扶持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是与外廷之间的战争之路总是异常崎岖,在这件事上,武则天也一如既往地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不过对于已经经历过剑雨风霜的她来说,这些挑战尚且不足挂齿。
太宗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让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力保王氏的后位,所以王皇后虽然不得李治的宠爱,但仍然母仪天下,享尽尊宠。公元652年,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战争不断升级,由最初的争风吃醋骤然转变为争夺太子之位的政治问题。为了保住自己的后位,王皇后想尽办法,但是无奈膝下无子,只好转而求助于外廷。后来她在舅舅宰相柳奭的帮助下,将李治与一个普通宫女所生的儿子李忠过继至自己的膝下。当王皇后有了一个名义上的孩子后,朝中宰相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兑现当初对太宗的诺言,敦促高宗立李忠为太子。可如今世道不同了,荣辱几番沉载,王皇后已经成为历史,后宫已是武则天的地盘,谁的地盘谁做主,这是千古不变的箴言。但是,虽然王皇后已香消玉殒,但李忠仍然挂着太子的头衔,这让武则天心中极其不舒服,只有皇后的孩子才能够名正言顺地被立为太子,如今已贵为皇后的她,怎么能够允许别人的孩子占着太子之位不撒手呢?
此时的太子李忠,已经是位十四岁的少年了。对于一个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来说,政治和阴谋的戏码整日在身边上演,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虽然年纪小,但却早已见惯了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趋炎附势的丑陋人心。一开始就被作为工具活生生地从亲生母亲身边抱走,做了王皇后捍卫自己后位的筹码。可是好景不长,又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养母王皇后被废,继而被以惨烈的方式处死。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没有让他感受到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的幸运,反而让他感到极为惶恐。
都说好死不如赖活,如果一息尚存便还有可能、有机会去反抗这种命运,而一旦命丧黄泉,就真的一了百了了。一想到武则天那双虎视眈眈的眼睛,李忠就觉得不寒而栗。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李忠决定主动上疏,要求辞去太子一职,反正这个太子之位迟早也会成为别人的囊中物,与其让武则天消灭自己后夺走它,那还不如自己趁早将它乖乖捧出,这样或许还能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对自身安危的焦灼与面前形势所带来的紧迫感使他说干就干,马上向李治递交上一份辞呈。这份辞呈让武则天甚为满意,同时也让李治心里暗暗高兴。对他来说,他也是十分想废掉这个被别人逼迫着立下的太子,但是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上的事,废立太子也同样如此。改立太子之事涉及国之根本,远远超过了家庭内部解决的范围,必须得“全民举手表决”。想当初他一心一意要立武昭仪为后,而遭到朝中宰相顽强不屈地阻挠,如果不是李勣的一句话,让他和武则天的前途柳暗花明,那么此时他可能已被宰相们联名赶下了台,或者是被更为严重地束缚住了手脚。
李治的这些烦恼,武则天也同样清楚,她也在为自己孩子的合法继承权奔走呼告,并私下里约见了己方阵营里的中流砥柱许敬宗。在武则天的夺后之战中,许敬宗功不可没,他也因此得到了应得的好处,被授以高官厚禄。如今武则天又授意他上书请求高宗废掉现有的太子,改立她的儿子李弘为太子。看见这又是一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许敬宗连忙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他当即便写了一份奏折递了上去,说自古以来太子都是从皇后那里所出,现在皇后有自己的儿子,为了国家的安全,理应立武则天的儿子为太子。
高宗接到奏疏之后,欣喜若狂,竟然有人与他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所以他立刻召见了许敬宗来商议此事。许敬宗在见到李治后又补充说了一点,他说:“现任的太子是一名卑贱的宫女所生,虽然被王皇后收为养子,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卑贱的出身。在皇家内身居高位而出身卑贱,本来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而且他也心知现任皇后有亲生嫡子,如此一来必定会感到内心惶恐。如若一国太子都惶恐不安的话,这对国家来说可是一件祸事。”
听了许敬宗的一番肺腑之言,李治觉得他说得甚是合情合理。就这样在武则天的暗中经营下,废太子所需的两条至关重要的依据都有了:首先是理论上的支撑。毫无疑问,谁是皇后,太子就该花落谁家,这是由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其次就是现实政治上的考虑。现太子李忠是庶出,在那个血统论横行其道的年代,虽然同为皇帝的亲生骨肉,但是还是有等级上的差别,让这样一个血统不纯正的人当太子,其潜在的危险实在是太多了。
许敬宗的上书与劝谏让唐高宗心里甚是欣慰。他一直在等待有人来带头上书,给他废太子提供几个理由。心中正忐忑之时,就来了一个为他代言的,这让他觉得这件事情比想象中要简单许多,于是他对许敬宗说:“李忠已经多次上疏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堪担任太子一职,请求我另立太子。”许敬宗接过话头就说: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太子是有高尚情操之人。既然他已经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那您就应该成全他这番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