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66个方法
20197100000013

第13章 培养孩子交际处世的好习惯(3)

恰恰在这时,狐狸来了,而且它听到了狼对狮子所说的话。狐狸就走过去,亲切地对狮子说:“狮王,我一直关心着您呢,当别人在您身边喋喋不休的时候,我却正为您找药到处奔走。”

狮子就急切地问:“那药,你找到了吗?”

狐狸就凑近狮子的耳朵说:“我找到一位精通医道的老医生,他说,您必须在身上披一条狼皮,而且必须是刚刚宰杀的,带着热血的,这是使您病情好转的唯一办法。”

于是,狮子立刻就扑向了旁边的狼……

结果可想而知:企图用谎言搬弄是非的狼不把别人当朋友,最终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儿子,故事讲完了,你有什么想法?”

“说谎会害自己。妈妈,我这就去杰杰家向他道歉。”

看着儿子出了门,郎军的妈妈欣慰地笑了。

毫无疑问,郎军妈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当她发现郎军撒谎时,没有打骂,而是心平气和地用讲故事、讲道理的方式,告诉郎军说谎是可耻的,不诚实的人最终会伤害到自己。这样就从正面教育郎军与人交往时,要讲实话、真话,并知道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与人交往时,如果说谎就要承担后果和受到相应的惩罚。

撒谎在成人的世界里是违反道德规范的。但父母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能给孩子的行为过早贴“标签”,而应该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内在动机,从中找出原因来对症下药。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撒谎,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心态:

其一,嫉妒心。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享有更多(或荣誉,或宠爱等)时,出于不满心理,而在同学或父母面前撒谎。

其二,逃避型。一旦孩子害怕受到惩罚,只好以说谎来搪塞。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那些强调父母权威的家庭里。

其三,模仿型。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有不诚实、虚伪的言行,无形中就会影响到孩子。

了解到孩子撒谎的原因和心态后,父母应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纠正说谎的坏习惯,切忌放任不管或用体罚的极端方式去惩罚孩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切忌因为孩子说谎就认为孩子品质不好而放弃管教。弄清楚孩子说谎的动机,找出原因后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不要威胁、打骂。不要对孩子增加压力。比如,期望过高、要求太苛刻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导致孩子说谎。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说谎,以诚待人,不给孩子提供效仿的反面机会和“榜样”。

不计前嫌,宽以待人

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

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时而奔跑嬉戏,时而耳鬓厮磨,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合。

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已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和顺的猩猩在镜子里看到那么多和顺的猩猩,会变得更加和善、快乐。凶恶的猩猩在镜子里看到的同样是愤怒、暴躁,充满攻击性,没有安全感的猩猩,于是就和镜子里的“自己”互相攻击,直至死亡。

“猩猩的镜像实验”在人际交往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你与人的交往就像照镜子。你给出的印象就是你得到的。如果你给别人以和平友善的微笑,你也会得到他人真诚的友善,就像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温和、快乐的你。如果你是挑剔的、刻薄的,甚至是攻击性的,你也会受到镜子里的“你”的攻击,你与他人的关系必定是紧张的、斗争的。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要让自己不生气,也不惹人生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让、宽容。我们既要宽容对方的缺点,也要宽容对方无意中的过失,要学会宽厚待人,而不是斤斤计较,挟私报复。

“金泽,你去自行车棚干什么呀?现在又不是放学时间。”课间休息时,李振宇见金泽从自行车棚出来,奇怪地问。

“我把海明的自行车的气给放了。”金泽得意地小声说。

“为什么?”

“哼,下第一节课时,他碰坏了我的水壶,光说了声‘对不起’,却没有赔偿的意思。”

“不就是一个水壶吗?也值得你斤斤计较,还时刻想着报复吗?”

“那虽然是个一般的水壶,值不了几块钱,但它对我意义重大,是我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那也不至于你用这种方式去报复呀!”

“哼,为什么不报复?凭什么要放过他?明天他要是不带钱来赔偿我,我就扎坏他的自行车轮胎!”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金泽这样的孩子,他们霸道,记私恨,爱报复,即使对别人无心的过错也要斤斤计较。孩子之所以变得心胸狭窄,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生活,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他们的付出远远超过过去大家庭对孩子们的付出。这种娇生惯养的生活养成了部分孩子心胸狭窄、锱铢必较的性格,他们凡事喜欢争、抢、夺,却不知忍、让、宽容。

古人曾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宽容他人的过错,可以使我们与人和睦相处。作为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宽容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与人交往的准则,而且是一种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习惯。现在医学证明:当一个人仇恨他人,并因情绪激动而时时想着报复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含量就会显著增加,促使小动脉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而如果有一颗宽容的心,就会显得心平气和,这时人的血压则会显著下降。因此,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对他的社会交往和自身的健康都有利而无害。告诉孩子要善待他人。告诉孩子不要为小事而发脾气。告诉孩子要体谅他人的难处。告诉孩子不要把精力虚耗在憎恨上。多动与他人分享萧伯纳曾经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然而,自私似乎是人的天性,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如果有伙伴想玩他的玩具,孩子即使还不会说话,也会本能地用手去推、去挡,甚至用哭声来表示抗议;稍大一点的时候,就会明确地说“不”。在这种时候,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表现一笑了之,因为他们认为“小孩嘛,就这样,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根深蒂固,长大了想彻底克服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教会他与人分享,这样在带给他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在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分享方面,我的同事刘老师就做得非常好。刘老师并没有给女儿买很多的玩具和卡通书,但她的女儿刘艺几乎每天都能玩到新的玩具或看到新的卡通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小年纪的刘艺已经学会与人分享,而分享的结果是她自己能玩到更多更好的玩具,能看到更多的卡通书。

原来在刘艺很小的时候,刘老师便经常让她拿着自己 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交换。刘老师是这样对女儿说的:“刘艺,如果你想玩更多的玩具或看到更精彩的卡通书,你就要主动把你的玩具和卡通书借给小朋友们,同样他们也会借给你喜欢玩或喜欢看的东西。这样你和小朋友都能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的图书,你们都会觉得很高兴,很快乐,你愿意这样做吗?”

刘艺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我愿意,妈妈。”

从那以后,刘艺就经常带着自己的玩具、卡通书,去和小朋友们交换。就这样,刘老师虽然没有为女儿买多少玩具和图书,可小刘艺却总能玩到很多玩具和看到很多有意义的图书。现在刘艺已经11岁了,.她已经不用妈妈提醒就能主动与人分享了,她依然还是用自己仅有的东西与同学、伙伴们分享,并获得他人的信任。当然,在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后,刘老师一再告诉她:“要讲信用,要注意爱护别人的东西,不能损坏或丢失,要像对待你自己的东西一样。”现在,刘老师能经常听到女儿放学回家时陕乐地对自己说:“妈妈,快来看呀,我又借到一件宝贝了,就是用您上个星期买给我的那本童话书换来的。”

不过,如果父母仅仅把“分享”理解成为教会孩子与人分享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分享还包括另一种,即父母自身要学会分享,而这一点,又通常被他们忽略。在很多家庭里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

“妈妈,你吃一块吧!”很显然,孩子是发自内心,真心真意的。

“妈妈不饿,你吃吧。”

“爸爸,你尝尝,这饼干又脆又香,好吃极了。”儿子边说边拿了一块送到爸爸的嘴边。

“让你吃你就吃,爸爸是大人不吃饼干。”

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活活地扼杀了。

时间一长,孩子也就没有了分享与谦让的习惯。在这方面,我的另一位同事钟老师的做法,就值得父母们借鉴。

钟老师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每次拿东西给女儿吃,自己常常也会吃一点。比如,给女儿饼干,钟老师就会说:“小鱼儿(钟老师对女儿的爱称)一块,爸爸一块,来,比一比,看谁吃得快。”在吃橘子时,钟老师把皮剥完后,对女儿说:“小鱼儿,数一数,橘子共有几个瓣?来,吃果果,小鱼儿一瓣,妈妈一瓣,爸爸一瓣,数一数,还剩多少瓣?”

现在,女儿虽然只有一岁半,但很会懂得与人分享,只要给她吃的,她总会给爸爸、妈妈尝一尝。钟老师带她到公园玩时,她也会主动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

要想让孩子学会主动与人分享,父母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与孩子分享,并成为孩子分享的对象。当然,要想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父母要有耐心、有恒心,不厌其烦 地鼓励孩子去这样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并乐意与人分享。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部分孩子虽然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却非常愿意分享别人的东西,这时父母告诉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移情”训练,正确引导孩子主动与别人分享。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小零食等,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从而乐意与人分享。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因为自私的人心胸狭隘,什么都不愿付出,也就什么都不会得到。教育孩子学会给予。给予不一定要回报,真诚的给予同样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告诉孩子不要太在意回报。当孩子为给予没有收到回报而抱怨时,父母应该正确引导他,并告诉孩子一味索取回报是不可取的。看淡自己的优势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猴子和一个卖艺人打赌,谁先从东山上走到花果山,花果山上那个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蟠桃,就属于谁。另外,猴子提出,输的那一方,还要终身成为对方的奴隶。卖艺人想也没想,便同意了猴子提出的条件。

第二天,猴子和卖艺人同时从东山出发。一路上,猴子为了向卖艺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一会儿从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一会儿又在地上不停地翻着跟斗。

卖艺人见了,羡慕地说:“尊敬的猴子,你太伟大了,我崇拜你。你的爬树本领、跳跃技艺真叫人佩服啊,这次我肯定输给你了。”诸如这样的话,卖艺人一连对猴子说了十九天。

猴子每次听了卖艺人的夸奖后,总是得意至极地想:“你这个笨蛋,既不会爬树,又不会翻跟斗,怎么会走得比我快呢?要知道,翻山越岭可是我的强项啊,你就等着做我的奴隶吧!”

第二十天,当猴子又施展绝技,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时,却没听到卖艺人在树下称赞它,便想:卖艺人可能是害怕了,知道比不过自己,逃走了吧。于是,猴子一个跟斗,一下子翻到了花果山。当它站直身子时,才发现卖艺人已先到了,正拿着那个蟠桃在美滋滋地品尝呢。

“这怎么可能?你既不会爬树,又不会翻跟斗,怎么可能比我先到呢?”猴子不解地问。

“正因为我既不会爬树,又不会翻跟斗,所以在你把时间花在表演这些绝技的时候,我已经上路了。”卖艺人说完,敲了一下手中的铜锣,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奴隶了。走,跟我卖艺去!”

就像寓言故事中的猴子一样,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事实上,不仅仅是成年人爱犯这样的毛病,孩子也如此。在生活中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什么?你也报名参加了市里举行的英语竞赛,你才刚从农村转学来三个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还想说洋话,你真搞笑!我小姨在美国呆了9年,现在是我的家庭英语教师,我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的比赛冠军非我莫属,更何况英语是我的强项。”

那位“有语言环境、英语是他的强项”的同学却名落孙山。

“瞧瞧你那双劳动人民的手,竟然也想来报名学习钢琴。睁大眼睛看看我的手吧,十指修长,关节灵活……”

——事实是:那双有着“劳动人民的手”的小男孩被某钢琴大师收为正式弟子;而那位有着“修长手指”的女生却被拒之门外。

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这种现象也是最令父母头疼的事。为了避免孩子再一次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当孩子在评价自己时,父母应要求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对自己的优点无限夸大,并且完全忽略自己的弱点。同时,还应该告诉孩子,在处世时应该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并加以训练指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处世习惯,这样他才会用平和的心态去与人交往,才会赢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告诉孩子谦虚才能使人真正进步,而一味炫耀则会使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明白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切忌一味过分地表扬,这样就会强化孩子产生沾沾自喜,甚至不思进取的心理。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与人交往时态度要谦虚,不要言过其实地自我吹嘘,这样就能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习惯,这样他才会用平和的心态去与人交往,才会赢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告诉孩子谦虚才能使人真正进步,而一味炫耀则会使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明白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切忌一味过分地表扬,这样就会强化孩子产生沾沾自喜,甚至不思进取的心理。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与人交往时态度要谦虚,不要言过其实地自我吹嘘,这样就能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