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这些原因后,父母在给孩子忠告时就应该讲方法,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使“忠告”能顺利地被孩子接受,同时,当父母发现孩子对别人善意的忠告产生反感或置之不理时,一定要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身上有的缺点是自己看不到的,只有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并改正,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使孩子明白接受善意的忠告,能受益无穷。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可借鉴之处,告诉孩子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有时能让自己少走弯路,或是能规避失败。让孩子明白,别人之所以给他忠告,是因为关心他,爱护他,这样孩子就容易从感情上接受。切忌对他人“不依不饶”在很多家庭里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因为他们的要求父母没有一一满足;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因为他成绩优秀,却总是与“三好学生”无缘;认为同学排挤他,因为在竞选班干部时没投他一票……这些孩子不管在哪里,不管面对什么人,只要自己的要求未得到满足,便对他人不依不饶,纠缠不休。其实,这种行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清清是某中学初二班的一名学生,她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在市里举行的硬笔书法大赛中,连续好几年都得过奖。但是面对这些很多同学可望而不可及的殊荣,清清却没有别人想像中的那么高兴,因为在她心里最想得的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奖。但是好几次,她都因一、二票之差而与“三好学生”奖无缘。这一学期又快结束了,“三好学生”奖又该评选了。这一次,她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轮也该轮到自己了。
然而,当班主任公布评选结果后,清清再一次落选了。这时,清清在课堂上不顾纪律,不顾影响,直接冲班主任喊道:“为什么又没有我?您是不是太偏心眼了?我的成绩比他们好,书法比他们棒,为什么总与‘三好学生’无缘呢?”
“清清同学,请你先坐下去,让自己冷静一下好吗?”班主任和蔼地说。
“不,您不给我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就一直站着。”
“好,本来就这件事我想下课后找你单独谈的,现在告诉你原因也行。你知道衡量‘三好学生’的标准有很多,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好,有一两项过人的特长就行。作为中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好,还应该注重品德修养、适当的劳动锻炼、体育锻炼以及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等等,这些都在综合考评之内,而这些评价指标与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如果单就你的学习成绩,的确可以评上‘三好学生’。但是,你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和不足的地方?而这些就是导致你无法评上‘三好学生’的直接原因。”班主任的话委婉含蓄,他在尽力维护清清的自尊,同时又希望让自己的话促使清清反思,去想想自己的不足。
然而,出乎班主任和同学们意外的是,清清听完班主任的解释后,大喊道:“您骗人!这不是理由,我要找校长去。”清清说完,冲出了教室,并直接闯到了校长办公室。清清向校长申诉了自己应该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理由,也顺便捎带告了班主任的状,说班主任偏心眼,处事不公平。
校长听后,非常重视,但没有立即表态,他让清清先回去上课,并表示自己了解了事情的全部情况后再给她答复。清清不放心地离开校长办公室,回到了班里。
第二天中午,校长把清清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说:“清清同学,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整件事情我已作了详细了解,同时也了解了获奖同学的情况。经过各方面的比较,我认为你们班的评选活动是公平、公正的,那位获奖同学虽然成绩比你略差,但他有爱心,乐于助人,遵守校规,团结同学,而且是校足球队的队长,曾带领我们学校足球队夺得了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的第一名,虽然在决赛中关键的一球是他踢进的,但他却把荣誉归功于全队。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他最符合评选为‘三好学生’的条件。”
清清昕完校长的意见后,她失望了,同时更表示无法接受,她偏执地认为是校长和班主任对她有成见,因而情绪一落千丈。回到自己教室后,她便放声大哭起来,以示抗议。但是,班主任的态度很坚决,决不违反原则办事。不过,班主任先后为此事找清清谈过好几次心,他希望清清能端正态度,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要总把精力纠缠在“三好学生”这件事上。
但清清听不进任何劝告,每次班主任找她谈心,她只有一句话:“我符合‘三好学生’条件。”但无论她怎么找班主任,找校长申诉, “三好学生”的名单中还是没有她的。
这一次对清清的打击太大了,从此她沉默寡言,并时不时莫明奇妙地对同学大发脾气。不久又得了一场大病,虽然在生病的时候,校长、班主任和同学们都给予了她热情的关怀,但是仍然无法消除她心中的创伤与思想中的成见。最后,清清终于背着校长和班主任不能公平、公正地处理事情,对自己怀有成见的想法转学了。
像清清这样的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父母们仍不能忽视,当您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纠缠在某一件事情上没完没了时,要理智地对待孩子。当孩子对自己不依不饶时,要用“冷处理”的方法,即无论孩子怎样纠缠都不予理睬,这样就会促使孩子冷静下来,切忌因孩子的不依不饶而主动“投降”,这样孩子一旦尝到“甜头”,下次如果没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时,他又会用哭、闹、纠缠等手段来迫使您就范。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养成对他人不依不饶的坏习惯,凡事不顺心意,就会纠缠不休,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毫无疑问,不依不饶、又哭又闹是一种不良品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乱发脾气、纠缠不休会使孩子的成绩经常处于波动之中;过于自负,不尊重他人,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因此,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把孩子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切忌待遇过优,宠爱过度,否则,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就会愈加膨胀,其不合理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对人不依不饶,纠缠不休。告诉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前,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如果实力确实不如人,就应该主动放弃。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说“不”。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培育孩子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当孩子用哭、闹等手段威胁他人以满足自己的要求时,要及时制止、教育,直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并改正为止。
别人的东西不要随便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动。”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是一条人尽皆知的简单道理。但是,在孩子的生活领域中,他们有时还分辨不出“我的”与“不是我的”,哪些东西能动,哪些东西不能动。因此,这就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使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乱动,特别是到亲戚家做客,或到同学家玩耍时,未经主人同意,不要动主人家的东西。即使经过同意,也要小心谨慎,否则,随便乱动东西或损坏了物品,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一个随便动别人东西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
但是,青少年由于年龄及发展的关系,还未完全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加上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常常无法克服“看到什么,就想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的欲望,因此在公众场合或别人家里时,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或是好奇的东西,他们就会伸手去动、去摸、去翻。
翟雄是校报的小记者。一天,他和另外几位小记者一起去市里采访有名的昆虫学家杨爷爷。杨爷爷在书房里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翟雄提了几个问题后,便坐到一边整理采访记录,而杨爷爷则在继续回答另外几位小记者的提问。这时,翟雄发现杨爷爷书房的墙上挂着许多昆虫的标本,而且有许多昆虫是他从未见过的。翟雄放下采访记录,来到一幅蝴蝶标本前,仔细地观看起来。
“哇,真漂亮啊!”翟雄边说边伸出手去摸蝴蝶的翅膀,不知为什么,手刚碰到蝴蝶的翅膀,那薄薄的翅膀便折断并飘落到了地上。 这时,杨爷爷也发现了翟雄站在标本前,他忙说:“小记者,那标本很珍贵,可千万别用手碰啊!你站在旁边看看就可以。”
“杨爷爷,蝴蝶……蝴蝶的翅膀已经断了一个。”翟雄低声说。
“你……哎……”杨爷爷听后,想说什么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摆了摆手,示意门外的秘书把小记者们都送走。
“谁让你随便动杨爷爷的标本呀?真没礼貌!”在回学校的路上,几位小记者都批评翟雄说。
在生活中,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像翟雄一样,喜欢随便动别人的东西时,切不可等闲视之,而应该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做,以及应该怎样做和其他的一些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克服随便动别人东西的毛病。告诉孩子社交的基本礼节。发现孩子随意动别人他人的东西,要立即制止,并让他道歉。对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不要又打又骂,那样很有可能使孩子原本无心的行为,变成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到亲戚、朋友或同学家之前,先提醒孩子告诉他未经主人同意,不要随便动主人的东西,如果对某一物品好奇,可以征求主人的意见,得到同意后再看,但一定要小心,不管物品本身的价值是高还是低,都不能损坏。
与异性同学交往态度要大方
星期天,邰丽带13岁的女儿孙英去参加一位长辈的生日宴会。主人见了孙英很高兴,便特意把安排她与自己的儿子冯刚坐在同一张餐桌上,以为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就不会拘束,就会有共同语言。谁知孙英见主人让自己坐在一个年龄与自己相仿的男孩身边时,脸立马就红了。她垂下眼皮,结结巴巴地说:“不,不,我就坐我妈旁边。”
“傻孩子,这是你冯刚哥哥,刚好比你大一岁,你们俩坐在一起不就有个伴吗?”主人没有觉察到孙英的变化,还是一味在那里热情地说。
“不,我不坐。”孙英说完,跑向妈妈就坐的那一张餐桌,弄得主人站在那里尴尬至极。
事实上,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孩子像孙英一样,见了异性同学就羞怯,甚至会“夺路而逃”。孩子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性意识的萌发过程,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青少年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特征逐步明显起来,这时孩子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时就会出现害羞的心理。
不过,这种现象的产生还与孩子性格天生较内向有关,部分孩子在生活中不愿主动与异性交往,即使在交往中心里很渴望和对方交流、沟通,但行动上也显得拘谨,显得害羞或极不自然。另外,有的孩子之所以不敢与异性交往,是因为父母管教太严,平常对孩子和谁一起上学和放学回家,一起玩耍,都要问个仔细,这就使得一些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只要与异性交往就是‘不正当行为”’的错误认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孩子和异性接触也会出现惧怕和害羞现象。
当父母发现孩子与异性接触出现不自然的情况时,要鼓励孩子大大方方地与人交往,切忌因为孩子某些不得体的言行而当着众人的面苛责孩子,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有时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异性交往是人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正常需求,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要鼓励孩子在交往中要有自信心,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去学会欣赏对方。这样由于孩子的思想是集中在对异性的欣赏、学习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感到和异性接触有一种成功感、愉快感,而不是害羞与不自然了。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必然会接触到很多异性,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与人合作的集体中,由于不得不参与,孩子就会慢慢主动地接触异性。经常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正确择友,正常地与异性交往,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指导下,迈开和异性交往的第一步。培养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如果孩子太内向,就要鼓励他多与同龄人接触,并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不要说有害别人的谎言
在生活中,经常令父母头疼的问题是孩子说谎。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没有从来不撒谎的孩子。据一家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孩子从三岁起就有撒谎的坏习惯;在九岁的孩子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撒过谎。可见,撒谎是孩子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撒谎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但是一个人没有诚信的表现,有时谎言还会伤害他人。因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真实的,并告诉孩子诚实的意义,力图使孩子做到不说谎话,特别是不说有害别人的谎话。
星期天,杰杰在郎军家玩耍时,郎军对杰杰说:“嗨,杰杰,前天放学路过吴老师办公室门口时,我听见李倩文正在说你上课玩游戏机。你等着吧,星期一上课时,吴老 师肯定会批评你!”
“真的吗?哼!我得想办法整治她!”
“就是,谁让她在背后说你的坏话呢。”郎军听了杰杰 的话后,一脸得意地附和道。
杰杰回家后,郎军的妈妈把他叫到跟前,严肃地问:“郎军,你刚才和杰杰说的话都是真的吗?”
“我是瞎说的。”郎军不以为然地说。
“那你为什么要说有害别人的谎言呢?”
“李倩文有一本童话书是我没有看过的,我向她借了好几次,她总是说在她小姨家,没去拿。哼!她肯定是不想借 给我,随便找个理由来搪塞我。”
“所以为了报复,你就在杰杰面前说谎话?”妈妈接过话说。
“是的。”郎军又是一脸的得意。
“可是,你这样对你自己、杰杰、李倩文有什么好处呢?撒谎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更何况你的谎言还会伤害别人,你现在就去杰杰家,向他道歉。”
“妈妈,我不去!撒一次谎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郎军的妈妈见他撒谎后不但没有意识到谎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害性,而且还自鸣得意,便决心和郎军做一次深入的沟通,帮助他认识说谎的坏处,并纠正他的这个坏习惯。
“郎军,妈妈可以不让你去杰杰家,但你得先听妈妈讲一个故事。”
“好的,妈妈。我最喜欢听故事了。”郎军在妈妈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来,安静地听妈妈讲起了故事:
在动物王国里,狮王病了,大家都去探望它。
有一天,狼对狮子说:“狮王,以前您健壮的时候,狐狸不离您左右。而如今,它却离您远远的,一点儿也不关心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