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以优异的成绩学完了初中的课程,打下了牢固的理科基础。高中毕业时,他的数理化三门功课均为满分。他不满足于被保送入大学,他要考“状元”,升入名牌大学。但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他初次经受了挫折和考验。
1.“大头丁”
丁肇中一家人到台湾后,住在台中市。后来全家搬到台北市,开始住在重庆南路的台湾省公路局宿舍中,以后搬到泰顺街寓所,就一直住在这里。
丁肇中于1949年夏季小学毕业,考进了成功中学。
1950年,丁肇中的父亲在台湾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任教。丁肇中转入建国中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1949年9月的一天,丁肇中穿戴得整整齐齐,背着书包,兴致勃勃地跨进了中学的大门,开始了他新的学业。跨进大门时,他第一眼就被悬挂在校内的一条横幅吸引住了,这条横幅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抄录自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晁错论》,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古时候完成大事业的人,不仅有杰出的才能,而且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是校长贺翊新为了勉励他的学生们而抄录的。
丁肇中站在这条横幅下,久久地凝视着这句话,仔细地咀嚼着这句话的含义,把它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从此以后,校长这句勉励的话成了他奋发学习的动力。
丁肇中进入中学时已经长成大人的个头。他继承了山东人高大的体魄,个子比一般同学高出许多,尤其是他那圆圆的硕大的头颅,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调皮的学生背地里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丁大头”,有的则叫他“大头丁”。时间久了,有的同学当面这样叫他,他不但不生气,还腼腆地笑笑,红了脸,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呢。
丁肇中在中学阶段,学习一直非常用功。他的学习方法,是读书时读书,游戏时游戏。安静的时候,总是在静静地思考问题;活动的时候总是尽情尽意,全身心地投入。他读书非常专心,遇到疑难问题,便遍寻书本,务必找出答案才肯罢休。
晚上,他总是和两三个要好的同学结伴去师大图书馆读书,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一直到图书馆闭馆了才回家。回到家里总要再看一会儿书,父母再三催促他,他才放下书本去睡觉。
在运动方面,他最喜欢游泳,其次是打羽毛球和骑自行车。他游泳的伙伴是同班的同学商武,二人常常结伴到碧潭,一个划船,一个人跟随在船后慢慢游,真是惬意极了。
2.“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爱惜时间。丁肇中从中学时代就显现出来一个科学家良好的素质,对于时间从不舍得有一点点浪费。他有一句名言:“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丁肇中在中学阶段很少看电影,他认为看电影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尤其是时间,更是浪费不起。他知道,要想取得成就,学问的根基就要打得深厚。因此他在中学这段打根基的时期,尽量利用时间,狠下苦功。不过他也不是死读书。他的数学老师谭嘉培先生就说他:“很有冲劲。我见过很多成绩比他好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有的因为书读得太死,难以再往前发展,而其他则又缺乏后劲,不再发展了。”
丁肇中的血液中,颇有他外祖父的遗风。他外祖父王以成,认定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是作为一个时代儿女应负的责任。因此,他不避危险,不畏艰难,全力以赴,直至舍身取义。丁肇中对于学问的追求,像外祖父的性格一样,在真理面前,永不低头。有时为了数学、物理上的问题,和同学们辩论得面红耳赤,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甚至经常为某个问题弄得老师也下不了台。
他的父亲学的是自然科学,讲求头脑清晰,推理明确。他母亲学的是教育,讲求方法和效率。他爱好数理,好学深思,运算井井有条,在这方面深受他父母的影响。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他经常是第一个举手回答的学生,总是回答得有条有理。做作业时,从不草率应付,总是把问题弄清楚以后再做作业,因此作业也能很快完成。
丁肇中的母亲,在抗日的时候,在建设台湾的时候,热血沸腾,奔波献策。她那爱国爱人民的情感,透过行动,深深印在丁肇中的心灵上。丁肇中一生中受他母亲的影响很大。丁肇中成名以后,有一次他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丁肇中“如果有一点特殊的话,可能就是比较调皮吧,他也是很容易让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不过,书倒是念得不错,有很旺盛的精力,这点很像他母亲。隽英一向主张不管学哪一行,一定要成为那一行里面的佼佼者”。
3.优秀生
小学、中学阶段是人生中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古人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打好扎实的基础是多么重要。丁肇中的小学、中学阶段是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度过的。从初中到高中,每年成绩的平均数,都在85分以上。初中毕业时,物理92分,化学91分,生物78分,政治84分,历史89分,国文84分,英文89分。1955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单上是这样记载的:数学100分,物理97分,化学100分,生物89分,语文84分,英语90分,只有体育成绩不太好。
丁肇中平时学习非常认真,从不马虎。他的好朋友商武说:丁肇中从来不会为了分数读书,但也不忽视成绩。他读书很专心,而且很有恒心和毅力。
他的同班同学王竞泽说,在他的印象中,丁肇中的名字简直就和数理分不开,因为他在班上数理成绩不但顶呱呱,而且平日所钻研的也都是以数理为主。他对每个题都喜欢追根究底,有时候别人从表面上看起来很普通的问题,他都要花费好半天的劲,来求得解答。
丁肇中的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的兵荒马乱中度过的,学习时断时续。他学习起步较晚,但他依靠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的课程。进入中学以后,环境稳定了,他更是珍惜时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丁肇中后来回忆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时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很好,我的中学教育非常好,基础扎得十分稳。与美国比较起来,中国较为保守,较重视填鸭式的灌注,但我认为在某一年龄前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很重要。一个人在扎根基础时是要痛下苦工夫的。若自幼便忍而不学,将来难免流入轻浮。”
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对他所受的中小学教育是满意的,从中受益匪浅。
丁肇中以顽强学习的精神送走了中学时代的近两千个日日夜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校是一座大熔炉,他和同学们在这座熔炉里进行深造,炼就了强壮的体魄,掌握了科学知识,头脑也日益成熟起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充满了感情,校园里留下了他的足迹,球场里仿佛还响着他和队友的呼喊声,明亮的教室是他接受知识浇灌的见证,在林荫道旁留下了他对学习的思考。即将告别这里的一切,他显得有些留恋和怅惘。
中学生活是年轻人生活的转折点,有的从这里步入社会,融入各行各业,用自己的所学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有的走进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分别之际,同学们在一起猜测各人的未来,发出由衷的祝福,在每个人的毕业纪念册里写上了自己的临别赠言相互勉励。
丁肇中一页页地翻着同学们对自己的美好祝愿,内心里是不平静的:同学们的期望值是很高的,自己有今后奋斗的目标,可是我能登上那座闪耀着明珠的科学高峰吗?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立志为科学献身,又有多少科学家为科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也只有少数人获得了成功。同学们的赠言激励着丁肇中,他决心为物理学奋斗终生,但是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他能沿着这条道路顺利地走下去吗?
4.不愿被保送上大学
丁肇中争分夺秒地在做着高考的准备,他暗暗地下了决心,不辜负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争取考进第一流大学,报答他们辛勤培育之恩。这时候,老师找到了他,告诉他说:“经学校研究,你可以被保送升入大学。”丁肇中听了老师的话,心里一惊,随即他又冷静下来,问:“老师,保送我到什么大学?”“成功大学。”丁肇中一听是成功大学,心一下子凉了,他的目标是台湾的第一流大学,清华大学或是台湾大学,而成功大学在当时仅算是二三流大学,与他心中的目标距离太远了。他没有把这想法说出来,对老师礼貌地说:“谢谢老师和学校的推荐,让我考虑一下再答复您。”
同学们听到了丁肇中被保送升入大学的消息,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同学说:“大头丁,你真是好福气!我们为迎接考试,弄得头昏脑涨,也不一定能考上,你可以不为考试犯愁了!”
有的同学接过话头说:“丁大头的学习那么好,数理化满分,上大学不是十拿九稳的事吗?即使考试,也是走走过场。”
有的同学说:“丁大头可能有些亏了吧?凭他的成绩,要参加联考,还不进清华、台大吗?保送进成大,可算是屈才了!”
面对这些朝夕相处的同窗同学,听着这些热心祝贺的话语,丁肇中当时没有说话,他心里矛盾重重,拿不定主意,他要冷静地思考一下。
在回家的路上,他踢着路边的小石子,慢腾腾地走着,思考着。保送没有使他高兴,相反却有些失望:保送的学校不是第一流的大学,录取的专业也不是我理想的物理专业,我该怎么办呢?假如参加联考,我有把握考上第一流大学吗?凭自己的条件,应该问题不大。对!
应该参加联考,考个状元甚至也有可能。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准备参加联考。他从小就喜欢和父亲讨论问题,参加联考的大事自然要征求父亲的同意。他决定找父亲商量一下,倾听一下父亲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