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口才
19998900000029

第29章 画龙点睛即兴发挥秀(2)

齿清晰,声调特殊是伯丹最大的魅力。一件极平凡的事透过他的口才,就能变成动听的题材,甚至使满座听者皆听得出神,仿佛亲身经历一样。他经常在听众进入忘我之境的时候,突然来个意想不到的转变,使听众爆发出开心的笑声,这种由高度紧张转为全然轻松的技巧,总是博得全场赞叹。

师弟伯山也深思演讲方法。他想:“我不能败给他,我也该使出手段……不然是绝不可能赢的,那么该怎样办呢?”

他专心研究反击的方法。结果,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改变演讲技巧。

面对着伯丹流利的演讲法,他采取正好相反的作风,就是不讲究修辞,一句一句像读课文般,讲得缓慢而有力。

起初这种断断续续的语辞,使听众感觉不耐烦,就像有人在抓痒一般难受,等到听众的情绪开始散漫时,慢条斯理的语调,开始渐改为快板。由于前后的步骤有别,也就能引起听众一股听下去的好奇心。此后,演讲仍以快速进行,听众的心情也跟着紧张,全场充满了活力。大家全神贯注于讲演中,一直到高潮时,突然来句:“以下如何?等我明晚再奉告!”留下余韵,结束他的演讲。由于结语特殊,因此同样博得大众的好评。

他们两位的演讲,都能像旋律起伏般进行,因此扣人心弦。固然,他们的讲话技术成明显的对比,但是由于各具不平凡的作风,妙语百出,终还是不分上下高低。

言辞生动形象化

言辞的生动,除了使用比喻,寓言之外,还可加强表情的功能。至于想把叙述的内容视觉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用对白,而且尽量避免形式化。

加深言辞的生动性

尽管主题正确、内容丰富、顺序层次井然,但若是无法被理解或者印象不深,效果就会减半。

如果想把你所说的话强烈地印在大家脑中,那就需要作细腻的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溜冰”为例:你若能藉着言语的描述,使听众脑中浮现飘落的雪花,听众的印象必然深刻,若再能描述青、红、白、黑等缤纷色彩,造成强烈的对比,就更加不易忘记了。以下将提出观察描述法。

比喻

“立态像芍药,坐态像牡丹,走态像百合花。”这些比喻是要使大家联想起古典美人。

“那个人好美!”这种直接了当的说法,不如引起听众联想来得效果大。

以下列语辞为例(上段的名词表示下段意思)。

太阳→热情

小羊→人性

狐狸→骗人大师

蛇→嫉妒

寓言的功用

我们经常读到很多寓言。它们大都含有深刻的意义。在演讲中引用寓言,可以增进听众的印象。

例如要以“应该有判断能力”为主题演讲时,可以采用下列暗示法:

“有一个善于动脑筋的男人,同时拥有一老一少两情人。年老的女人羞于自己的年龄比男人大,因此只要这男人接近她时,就伺机拔掉他的黑发。年轻的女人却觉得情人年老,对自己是件不体面的事情。为了隐瞒事实,屡次暗暗地拔掉这男人的白发。长时间下来,男人终于变成秃顶。”这时,听众想象被拔光头发又被女人遗弃的秃头男人,会禁不住笑出来,并且产生一种“果然没好报”的快感。

使用数字

使用数字时不但要加以讲解,并且要引用具体的实例说明,才能帮助了解。比较下列两个例子:

“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装置于美国巴罗马山天文台,直径二百英寸的反射望远镜。”

“使用美国巴罗马山直径二百英寸的反射望远镜,可以从东京清清楚楚地看到离静冈三百公里地方的一块钱。”

“直径二百英寸”这个数字只能给听众一个概念而已,必须将它引证至已有的实例中,才能被了解。因此,统计和数字都得视提出的方法得当与否,才能增强听众的记忆,达到预期效果。

会话的形态

要想把事情视觉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用对白,但是尽量避免形式化。

现在举“百喻经”的一篇故事为例。原文是这样:“有一个男人应邀参加盛餐,但是菜肴味道太淡,觉得不合口味,因此提醒主人,主人抓来一把盐放进菜肴中,味道果然好多了。客人回家以后,左思右想认为放一些盐既会更好吃,多放点,味道一定更佳,于是抓起一大把盐塞进嘴里,结果难受极了。”

如果以另一种方法讲述,效果就不同了:

有个男人被朋友邀请参加盛宴,但是菜肴太淡不合胃口,因此向主人说:

“这些菜肴嫌淡了一点。”主人回答他:“是不是不合胃口,抱歉得很。”于是他抓一把盐放入冬汤,“如何呢?”“嗯!好吃,真是好吃。”不一会儿就吃得精光了。

那个男人回到家,自作聪明下了结论:“放了少许盐就能变成好吃,何不放多一点,一定更好吃,”于是将大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哇,好咸!”

原文和经过对白处理的描述方法比较以后可知,语言也要有表情才会逼真,动听。

掩人隐私论短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人皆有其长处,亦必有其短处样在交谈中正确对待别人的短处,这也是一门学问。

人有短处是一点也不值得奇怪的。有的人也许因为长久以来形成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人大都对此看不惯,这便成了他的“短处”;有的人也许在自己的生活与处事中的确有些微小的毛病,但这些毛病对他的整个对外交往是无足轻重的;有的人也许不是出于主观的原因而出现一些较严重的缺点,但他自己却全然无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待他人的短处,不同的人则用不同方法。有的人在与他人的谈话中,尽量多谈及对方的长处,极力避免谈及对方的短处;也有的人专好无事生非,兴波助澜有声有色地编撰别人的短处,逢人便夸大其词地谈论别人的短处;有的人虽无专说别人短处的嗜好,但平时却对此不加注意,偶尔也不小心谈到别人的短处。

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别人的短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避免谈及他人的短处,容易与他人建议立感情,形成融洽交谈气氛;好谈他人短处的人,最易刺伤他人的自尊心,打击人家某方面的积极性,还会引起他人的讨厌;不小心谈别人短处的人,虽无意刺伤他人,但很难想象人家怎样理解你的用意和对你所作出的反应,一般来说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与不满。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应该尽量避免谈论别人的短处。

宇宙之大,谈话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作为话题?我们若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就完全可靠,也许别人还有许多难言之隐非我们所详悉。若我们贸然拿听到的片面之辞宣扬出去,那么就容易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们若说出了什么话,就很难收回来了,即使事后明白了事情真相,也必须设法收回去,找那些听过我们说此话的人怍更正。因此,若我们不是确切地知道某件事情的真相,切忌胡说八道。

另外,如果别人向我们谈起某人的短处的时候,我们该何以应对呢?最好的办法是听了便罢,不要深信这种传言,不必将此记在心中,更不可做传声筒。而且还要提醒谈论别人的短处的人是否对所谈的事情有所调查、确有把握。

人群相聚,都不免要找个话题闲聊。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跟前的建筑、身后的山水;昨日的消息,今天的新闻,都是绝好的谈话内容。何必说东家长西家短;无事生非地议论人家的短处呢?好说人家短处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必须克服。

巧问妙答有差异

表达同类或类似的意思,达到同样或类似的有目的问话,以不同的形式说出来,其效果也不一样。比方说,问:“你很讨厌他吗广或”你很喜欢他吗?“就不如问”你对他的印象怎么样广对一个看来超过40岁的人,与其问“你今年贵庚?”倒不如问“你今年可能有30多岁了吧?”问“替我把信寄了吧?”就不如问“是否帮助我寄了那封信?”听起来更舒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上的差异呢?其实,原因很清楚。一般地说,第一句问话都能体现提问者当时的态度。提问者是否谦恭,其问话是否合乎听者的心意,都直接会影响到问话的效果。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体谅。问话如果不尊重和体谅对方,他自己也只能会自讨没趣,下面,我们将通过两句普通问话的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一家餐厅里曾发生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有两位顾客同时到这家餐厅吃饭。在点菜时,一位顾客问服务员:“今天的石斑鱼好不好?”服务员答应说:“好”。结果这位顾客只吃到了前一天剩下的石斑鱼。另一位顾客则问服务员说:“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的海鲜?”服务员也满口应承说:“有。”这位顾客最后真正吃到了好海鲜。

为什么这两位顾客的遭遇不一样呢?这就要从他们的问话上找原因。“今天的石斑鱼好不好”和“今天有没有什么好海鲜”两种问法,在对方心理上引起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们的字面上有些相似之处。前者只是在问一样东西,只有好或不好的两个答案。为了顾全餐厅的声誉,服务员不能不说“好”。而且,一种东西的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很难说,标准既不易定,那么服务员说了个“好”字,也不能说是欺骗了你,即使今天的石斑鱼并不好。另外,前者所问的只是石斑鱼,似乎除了石斑鱼外,其他的都不爱吃。为了讨好你,服务员也觉得说“好”是他的责任。这种问话产生的效果,只能是问话者吃亏。

第二种问法就不同了。首先,“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的海鲜”表示心中并无成见,不管什么海鲜,只要好便行。其次,这种问法体现出提问者为人谦虚,善于请教他人,不是故作聪明。再次,这种问法范围很广,给对方留下了较大的回旋的余地。服务员可以说“有”,也可以说:“今天没有什么好海鲜。但今天的烧鸡又肥又嫩,值得一试。”因此,这种问法必定会给服务员留下良好的印象。他见你求教于他,其自尊心就得到满足。出于内心的高兴,也出于工作的负责,他当然会把最好的海鲜介绍给你。而且,“海鲜”的范围很广,只要把各种海鲜比较一下,把当天最好的介绍给你就行了,并且这工作也易于应付。

问话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这里所举的几个例子,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掌握纷繁的问话方式的奥妙,还得自己去不断地揣摩和探索。

掌握尺度巧提问

提问是开启谈话对象的百宝匙。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问话尺度,即使你没有各种专长,也足以应付各种各样的人,因为你如果不能回答对方,就可设法老提问。

一般来说,交谈,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的交谈,都是以问话开始的。对不同的人,提问不同的话,假定你的谈话。你像是一位医生,而你在医学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你可以说“近来乙型肝炎好象又开始流行,你们大概又很忙于给一般人打预防针吧?”这个问题既是大家都关心的,又是对方的工作问题,经你一问,对方的口便开了。由此可以接着谈下去从乙型肝炎的症状谈到饮食卫生,谈到治疗、药品……只要你不讨厌,你就一直追问他谈下去。如果遇到房地产经营者,你可以问近来地价的起落;遇到电器行业的负责人,你可以询问哪种牌子的录像机最实用;遇到教师,你可以问他学校的情形,学生的素质和倾向。总之,问话是打开交谈之门的最好的办法,而在问话时最好是问对方知道的问题或最内行的问题。

但应该注意,在日常交谈中,哪些方面足不宜提问的。

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

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譬如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肝炎病例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出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去费神地记这类数字。要是对方回答“不太清楚”,就不仅使答者有失体面,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政见不宜问

如果你的谈话对象不是广位政治家、政论家或权威人物,你最好不要就某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向他提问。普通人对于政治的看法是有很大分歧的。对方不知道你何背景,也不知道你有无成见,不会开诚布公地回答这类问题。

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城”或者说“在香港”,那么你就不宜再问下去,问对方住哪条街、多少号。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详细地说出,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便是不想替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的时候,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不要问同行的营业情况。同行相嫉,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经营状况或秘密告诉一个可能竞争对手,即使你问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也只能自讨没趣。

另外,在交往中还应注意:不问别人的饰物的价钱;不问报纸书刊的的销数(除非知道该刊物是一流的,对方说出来面无隗色);不问女子的年龄(除非知道她有60岁);不问对方的家世;不问别人用钱的方法,总之,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时刻要记住,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那么,你的问话技巧就非等闲了。

不自我炫耀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其表现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可能人们最不喜欢的人中,有相当部分是好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人。

当我们有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被人发觉之后,人们自然予以称颂;但若我们自我夸耀地叙述出来,只能得朋队的反感和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