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口才
19998900000020

第20章 奇思妙想即兴发挥秀(3)

讽刺对方时,借用一个比喻,不但增加了对自己命题的确证,也增加了对手反驳的困难,因为对手除需反驳你的论题外,还要设法反驳你的比喻。

1901年美国政府宣称,为了保持军队所需巨额费用,“准备实行节约”,因此,须削减公立学校的经费。

马克吐温反驳了这种谬论:“而我们则认为,国家的伟大来自公立学校。试看历史怎样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演,这是多么奇怪。我记得,当我还足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曾经有同样的事发生过。有个镇子也曾主张停办公立学校,因为那太费钱了。有一位老农出来说话,说他们要是把学校停办的话,他们不会省下什么钱。因为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修造一座牢狱。”

马克吐温的喻证可谓无比的传神,直至今天,它还是那么的发人深省。

有个作家和厨师争论:

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你这辈子下过蛋吗,可却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母鸡行吗?”

厨师运用喻讽诡辩,作家一时却不知如何应答是好。

运用喻讽诡辩应掌握以下几点:

1.讽刺要寓于比喻之中,两者不能游离,否则将显得生涩。

2.所设的比喻要生动形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讽刺要有力,提出的问题要尖锐。

限制诡辩渡概念

限制诡辩,就是诡辩者故意增加某个概念的内涵,使它由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新的概念的诡辩艺术。

1938年10月,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写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剧本《独裁者》。

第二年春天影片开拍时,派拉蒙公司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裁者”写过一出闹剧;所以这名字是他们的“专利”。

卓别林派人跟他们谈判无结果,又亲自找上门去商谈解决的办法。派拉蒙公司坚持说:“如果你一定要‘借’‘独裁者’这个名字;必须付出2.5万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诉诸法律!”

卓别林灵机一动,当即在片名前加了个“大”字,变为“大独裁者”,这两者之间马牛不相及。

说完扬长而去,派拉蒙公司的老板们个个被气得干瞪眼,无言以对。

卓别林通过对“独裁者”这一外延较大的概念进行限制,增加了“大”这一内涵,使它过渡了外延较小的“大独裁者”这一新概念,便获得这场论辩的全胜。

事后,卓别林对朋友风趣地说:

“我多了一个‘大’字,省下了25万美元,可谓一字值万金!”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一场论辩也是如此。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做谏议大夫。魏征由于为人正直,主持公道,得罪了一些人,遭到了非议。

李世民派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因此去见唐太宗说:“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李世民听了很吃惊,赶紧问:“良臣和忠臣不是一样吗?”

魏征回答说:“不一样,像古之稷、咎陶,就是良臣;像龙逢、比士,就是忠臣。良臣以国事为重,公而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很好的声誉,子子孙孙传下去,国运无穷;忠臣则不然,唯唯诺诺,只有个人打算,君主会因他落得个昏庸的恶名,甚至国亡家灭。这便是忠臣与良臣的区别。”

魏征这里使用了限制诡辩,分别指出良臣和忠臣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间接委婉地批评了皇帝只喜欢唯唯诺诺之流,并暗示了这样做的恶劣后果。魏征的论辩深刻有力,令李世民大为感动。

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的和尚不愿参军,当八路军某部指战员“深入发动”他们参军时,和尚们以“出家人四大皆空”为由拒绝参军。

八路军指战员说:“你们出了家,但你们没有出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简明的概念正名辩析,竟把“看破红尘”的和尚动员起来,使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和尚参军”的新鲜事儿。

在一般意义上,限制诡辩是指明确或重新确定论辩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用这种技法,可以使论辩者有很强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易于出奇制胜。

乾隆为太子时,他的老师是巴山才子、翰林李钟峨。

有一次,乾隆贪玩背不出书,李翰林叫他跪着读,正巧雍正皇帝巡视东宫,见心爱的儿子被罚跪,过去拉起就走,还怒气冲冲地说:“读也是君,不读也是君,何必在此受辱!”

李翰林也不客气地说:“读者是尧舜之君,不读者是桀纣之君。这里有先辱后荣和先荣后辱之分也。”

雍正一听,觉得有道理,便老老实实地将乾隆拉去继续跪读,还说:“卿之言是也,乃当严格要求,刚才乃朕之过,吾当痛改之。”

“君”有“明君”和“暴君”之分,“荣辱”也有“先辱后荣”和“先荣后辱”之别。李翰林这一番话,运用限制诡辩,使笼统的概念明确具体,从而辩明了事理。

庄子曰:“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祉。”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义要限于与实际相符,义理要确定得适宜,这样就能条理通达,获得幸福了。”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论辩中只有辩明事物的名实关系,做到名实相符,才能使论辩事理通达,深刻有力,打动人心。

总之,限制诡辩是一种最常见又很实用的诡辩艺术。

暗示诡辩巧诱导

人们大多有一种深埋在心底的深层心理,这种深层心理是可以用:一种语言和行为方式暗示诱导出来的。

优秀的营业员一般都善于用这种巧妙的暗示方式将顾客心底里的深层心理诱发出来,从而促成一笔成功的买卖。

有个人出差到了杭州,在一家小文物商店,他看到柜台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折扇。

年轻的女营业员一眼看出他是个外地人,就走上前主动地问:“同志,您要哪一种扇子?杭州的檀香木折扇是本地的特产,尤其是带有缀子的女式折扇,制作相当精致,小巧玲珑,很漂亮呢!外地人到杭州来,大都要买上一把带回去赠送给亲朋友留作纪念,有人还买了好几把!这种小折扇扇起来还会散发出阵阵沁人肺腑的檀香味呢!”

“您要哪一把?”女营业员边说边拿出好几把任他挑选。

原先经过女营业员的一番语言暗示,他心里就有点痒痒了,此时,他更觉得非买一把不可了。

女营业员又说:“这些折扇价格很便宜,都在两元上下。”

他拿起一把折扇,打开扇了扇,果然有阵阵地檀香味扑鼻而来。虽然此时他刚大学毕业离校,还没有女友,一个人独自在外地工作,但在女营业员的热情和诱导下,便买了一把女式小折扇。

男性容易受到女性的语言暗示,女性容易受到男性的语言暗示。

有位心理学博士做过一个试验:

他给,对孪生姊妹同样的一种美容护肤霜,单独对姐姐说:“这种护肤霜是巴黎的名贵产品,用它搽上一个星期之后,你的面孔将会变得非常美丽。请你每天用过之后,照照镜子,并且把你的感觉记录下来。”

而后,他又单独对妹妹说:“这种护肤霜多少含有点碱性,搽了以后,皮肤有可能变得精糙起来。请你搽上一个星期看看,并且把你的皮肤变粗糙的情况记录下来。当然,请你务必放心,皮肤粗糙了,我们会负责使你重新恢复原来的漂亮的。”

结果,一个星期以后,姐姐漂亮得判若两人,而妹妹竟不到一个星期就丑了下来。这时候,这位博士又给妹妹同样的护肤霜,再对她说:“现在,你再搽搽这种护肤霜吧,搽了以后,皮肤就会恢复细嫩……”

果然,几天后,妹妹那粗糙的皮肤完全消失,恢复了原来的漂亮的面孔。

由此可见,女性更容易受到这种心理暗示。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气功热”,某些气功师也很会运用这种语言暗示的技巧。

在一个气功训练班里,一位气功大师在给学员做诱发试验:“请大家将手伸开,两手指比齐,然后各伸出一只手,男左女右,给伸出的那只手加上一个意念,想着让它长、长、长。”

几分钟过去了。气功大师说:“现在,请大家将两只手掌合并,掌底比齐,看看加过意念的那只手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实,这完全是气功师利用人们对气功的迷信而通过语言和暗示得逞的。

由此可见,语言暗示的魔力之大足以使人瞪目结舌,你怎么估计它也不会过高。至于那种宗教的、权威人士的语言暗示,如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势力,其后果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人们切不可小看。

圈套诡辩施袭击

所谓圈套诡辩,就是故意麻痹论敌,使对方丧失警惕性,然后对论敌实施突然袭击,进而将论敌制服的诡辩艺术。

清朝时,某人控告有人偷了他的鸡。

县令传来他的邻居审讯,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都围着案桌跪在地上。

县令假装不理睬,转而审理别的案子。过了很久,才装着疲倦的样子,说道:“你们暂且先回去。”

众人都站起来,县令突然勃然大怒,拍案喝道:“偷鸡贼也胆敢走啊!”

那偷鸡的人不由自主地颤抖着双腿,屈膝跪在地上。一审讯,他只得从实招来。

当初县令审讯他们,偷鸡贼先有思想准备,就是不肯承认。

于是县令改换手法,假装审理别的案子,不理会他们,这样偷鸡贼的警惕性就慢慢放松了。县令猛然一喝,偷鸡贼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便现出了原形。

在论辩中实施圈套诡辩,首先必须是不动声色,使对方思想麻痹;然后是冷不防地发起攻击。这样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往往出发现失言而不知不觉地落人我方的圈套之中。

一天,甲、乙两个人拉拉扯拉去见法官,甲说乙欠他钱,而乙硬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来没有同他共过事。”

“你要他还钱,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借给他的?”法官问甲。

“在离城3里远的一棵树下。”甲回答说。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审一下,树叶告诉我真相的。”法官向甲提出这么一个奇怪的建议。

甲去摘树叶了,乙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去审理BU的案子。乙作为旁观者津津有味地看法官审案。正当案子审理到高潮时,法官突然转过头来轻轻问乙说:“他现在走到那棵树没有?”

“依我看,没有,还有一段路呢?”

“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么知道还有一段路呢?”

乙这才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不得不承认诈骗之罪。

法官在这里所使用的也是圈套诡辩。他先使乙完全消除心理武装,然后使乙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真话,顺利地达到了将诈骗犯制服的目的。

在很多论辩场合也是这样,一本正经地进行争辩难以奏效,面冷不防地突然一问,却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论辩效果。

引申诡辩反行之

关于某一事物的未来发展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

比如,一粒小小的种子,它有可能发育成参天大树,也有可能因缺乏阳光水分而夭折;一个新生婴儿,他将来有可能成为工人,也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引申诡辩就是针对论敌关于某一事物未来的可能情况的论断,反其道而行之,从中选择与之尖锐对立的可能情况进行反驳的诡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