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口才
19998900000019

第19章 奇思妙想即兴发挥秀(2)

晏子说:“您赏赐我卿的爵位使我尊贵,我不敢为了显贵来接受,为的是国君命令能得以施行;恩赐百万之金来使我家过上富裕生活,我不敢为了富有而接受,为的是使国君的赏赐能够施行。我听说,古代的贤君,对受过丰厚赏赐却不照顾他的封国或家族的人,就责罚他们;对于所担负的工作不能胜任,就责罚他们。您的臣属,我的父兄,如果有的流离失所身处荒凉偏僻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您的子民,我的属下,如有流散逃亡四方的,这是我的罪过;军事装备不充足,战车没有修造,这是我的罪过。像驾着劣马破车上朝,我想那不是我、的罪过吧?再说,我凭着您给我的赏赐,使我父系亲属没有人没车坐,母系亲属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亲属没有挨饿受冻的,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等着我,然后才得以点火烧饭的有几百家。像这样,是掩蔽国君的恩赏;还是昭显了国君的恩赏呢?”

齐景公听后说:“好!替我罚田桓子。”

晏子抓住“罚”字,以此为纲,针对田桓子认为他的“形象”掩蔽了国君对他的“恩赏”展开自辩。

他首先说明受赐的目的是为了国为君,不是为了自己能够“显贵”、“富有”;接着指出什么样的人才该“责罚”并以他自己设例作了解释;哪些情况和现象才属于“罪过”,才该“罚”,继而再把“驳辩”升上第三个层次。他凭着国君的恩赏,使“父亲亲属”、“母系亲属”、“妻系亲属”和“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的“问题”得到解决,阐明自己生活俭朴的原因和理由。“立”出自己的论:这是“昭显”君主的恩赏,而非“掩蔽”。

结构上环环相扣,虽缓缓道来,却句句驳在点子上,使田桓无隙可乘、无力还击,终使齐景公把酒反“罚”于田桓子,真可谓妙绝。

由此可见;运用递升诡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迅速地找准并确定好“递升点”。如果已方立论,就必须对“点”深深挖掘,摆出丰足的论据,层层展开,使彼无还击之力;如果是反驳论敌,就要注意对方提出的理由和根据,抓住要害,集中“火力”层层猛攻,或先“射马”(驳论据),或先“擒王”(驳论点),使之无招架之力。

那上面那位乙妇女就抓住了“你不光彩,我光彩”的“递升点”;晏子抓住了“罚”的“递升点”。

2.递升要高层建筑,有圆石滚滚万丈悬崖的气势。

3.在取胜有望时,应该乘胜追击,置彼方于死地。

设问诡辩隐意图

设问诡辩,是指论辩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常常通过发问,探测对方的真意,隐蔽自己的企图。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论辩能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诡辩艺术。

设问诡辩的运用,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应变智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问答技巧。

1.诱导式发问

罗斯福在海军任职时,一天,有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向四周机警地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

朋友回答说:“当然能。”

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用“诱导式”的问话:“你能保密吗?”决定了对方必定回答“能”,这不仅使他既坚持了保密的原则,又不使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

2.委婉式发问

在人际交际过程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便直问,直问会引出麻烦,这时需要采取迕回方式提出问题,达到目的。

一个小伙子想了解某姑娘对自己是否有好感,可不好意思直截了当提出来,便试探性地发出邀请:“我可以陪你走走吗?”或“今晚有场歌舞,你有时间看吗?”

对方如果不愿意继续和他交往,会客气地婉言谢绝:“谢谢,今天我还有点急事。”

3.提醒式发问

对一些健忘的人或无意间发生疏忽的人,在适当时机就某件事用提醒式发问,能起到暗示作用。

比如有时自己的什么东西不知丢到哪里去了,若直接问人,显得冒昧,会影响关系,这时你不妨这样问:“你没借我的××吧?”、“你没见一件××吧?”表面上说的是“没有”,实际上是问“有没有”。

这种谨慎而有分寸的问法,在交谈中显得很得体,既不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又达到了自己目的。

4.变通式发问

提问时应根据情况,通过改变、调整语序、句式词语,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个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到断然拒绝。

另一个教士去问这个上司:“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

同样一个问题,他把语序变了一下,抽烟的请求的到了允许。

有一家饭店,服务员常问顾客:“您要啤酒吗?”

后来他们研究了商业心理学,改变问话方法:“您要几升啤酒?”于是,销售额大增。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话词语,有不同的效果,善于变通问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向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情况开动脑筋,自己去创造。

模仿诡辩要仿造

模仿诡辩,是指根据对方的观点,通过对比联想仿造出一个与对方观点相同或者相反的观点,来反驳对方的诡辩艺术。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一听微微一笑,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开车司机来说,“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酒”开车的区别,就和“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运用模仿诡辩是基于比较和联想形成的一种逻辑方法。其联想主要来源于对方的观点。而模仿出来的观点又与对方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或是正确与谬误相比较,或是谬误与谬误相比较,最终是要驳倒对手。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一个财主有意刁难他。财主拿来一匹布对阿凡提说:“阿凡提,你把这匹布染成不黑、不白、不红,不绿……不是一切颜色的颜色。”

阿凡提温和地说:“可以,你放在这里吧!”“那我什么时候来取货呢?”

阿凡提仿照对方的口气说:“不是周日,也不是周一、二、三、四、五、六的那一天来取货好了。”

阿凡提以对方刁难的方法来回敬对方,主要是思考方法的模仿。

模仿可以首先考虑从语音形式上模仿,其模仿的语音形式要与对方的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仿。

古代有个叫魏周辅的人,送诗给陈亚看,其中抄袭了古人两句诗,陈亚对他很不客气。魏周辅又上一首绝句说:“无所用心叫‘饱食’,怎能窗下作新词?文章大都相抄袭,我被人说是偷诗。”

陈亚按照他的诗的原韵写了一首诗说:“以加贤人该加罪,不敢说你爱偷诗。可恨古人太狡猾,预先偷了你的诗。”

古人偷窃后人诗,那绝对是诗人的想象。

运用模仿诡辩还可以考虑从思维形式上模仿。它首先需要展开联想,可以同向联想,然后模仿对思维形式进行反驳。

抗战时期,沈钧儒等“七君子”宣传抗日主张,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后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七君子”,并在苏州高等法院几次开庭审判他们。

在法院上,检察官诬蔑“七君子”,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

沈钧儒反驳说:“如果我们宣传抗日救国是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义,那么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是卖国投降吗?”

沈先生由检察官的“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联想到“与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由抗日联想到卖国投降,使国民党陷入了自相矛盾中,也使其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运用模仿诡辩,其特点是:“仿中有创,借火烧香”,令对手防不胜防。

示物诡辩形直观

示物诡辩,就是适时,适事地当场拿出具体的“实物”来反驳对方的一种诡辩艺术。

示物诡辩的特点是反驳形象直观,可见可感,让人无可置辩。

一次上手工课,爱因斯坦把一张不像样的“板凳”交给了老师。

老师看后很生气,举着“板凳”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比这更糟糕的凳子吗?”

小朋友们都一个劲地摇头。但爱因斯坦却从课桌里拿出了两张“板凳”说:“比这更糟糕的凳子还是有的。”他指着拿了来的那两张板凳,“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老师的已是第三张板凳子,虽然它做得并不好,但比这两张好多了。”

结果,老师是被说得哑口无言:

当老师认为他拿着的是一张最糟糕的凳子时,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张更糟糕的凳子,从而说明老师的话是不正确的。由于“事实就在眼前”,所以老师也奈何不得,只好“认输”。

示物诡辩直截了当,辩词有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事实胜于雄辩”,在具体的实物面前,即使再蛮横、再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置事实于不顾,“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次,施特劳斯结束他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举行的“个:人钢琴演奏后”会,回到下榻处,就有一名俄国军官带着随从冲了进来。那俄国军官气冲冲地递上一份“决斗书”,吼道:“你是我的情敌,我要同你决斗,一分高低,请吧!”说完,甩开大氅,抽出长剑,亮开了架势。

施特劳斯莫名其妙,不知自己怎么就成了“情敌”?“请你把原因讲清楚再决斗也不迟!”他冷峻地说。

俄国军官陈述道:“你每次演出,我的妻子都要送鲜花给你,鲜花代表着爱情,既然她送鲜花给你,那你俩一定私通!你破坏了我的家庭,你就是我的情敌!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施特劳斯听罢,对这荒唐的推理哭笑不得,本想回敬几句,但稍一思忖后他改变了主意,说:“军官先生,我领你们看些东西。”

说完,把军官和随从带到了一处宽大的花房,指着里面放着的无数束鲜花说:“请把尊夫人送给我的鲜花挑出来吧,让它作证,我们好决斗啊!”

那军官和随从看看数不清的花束,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原来有这么多的人送花啊!”

至此,俄国军官自己也觉得太鲁莽,便主动向施特劳斯敬礼道了歉,一场“决斗”化解了。

由此可见,示物诡辩是一种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反驳方法,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巧于运用,一定能稳操胜券,甚至不战而胜。

揭悖诡辩指荒谬

揭悖诡辩就是揭露对方论题的荒谬错误之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诡辩艺术。

有位访华的英国记者,提出了“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的观点。

周总理不同意这种看法,对此他进行了反驳:“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的人口在一战前是45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1/3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有150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它的人口多少,而决定它的社会制度。”

周总理反驳中正是通过数据和类比,从而使英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揭勃诡辩具体技巧有三:

1.揭露对方论题与客观实际相悖;

2.揭露对方论题与其自身行为不符;

3.揭露对方论点本身自相矛盾。

一位杠铺老板能言善,孔圣人及李铁拐不服,找他论辩。

孔圣人:“我来与你抬杠。”

杠铺老板:“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圣人今去何方?”

“周游列国。”

“双亲可健在?”

“老母健在。”

“圣人云:‘言必行,行必果’,可你自己就行有所悖。”

“此话怎讲?”

“圣人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为何你的老母健在,你却周游列国?”

孔圣人哑口无言。

拐铁拐不服:“我来和你抬杠!”

杠铺老板问:“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大仙因何下临凡界?”

“为拯救黎民百姓。”

“有何济世仙方?”

“我葫芦里装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

“你说你葫芦里的灵丹妙药能治百病,我看不尽然,既然能医治百病,为何不把你那条腐腿治好!”

李铁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杠铺老板用揭悖诡辩轻而易举地又战胜了对方。

揭悖诡辩还有一种形式,是直接揭露对方的论点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从而使对方无言以对。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

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

“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哑口无言。

喻讽诡辩反讽刺

喻讽诡辩,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对方,使对方的思维被你所做比喻的形象所困扰,以至措手不及的诡辩艺术。

儒人张卓与僧人论辩:

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他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卓回答说:“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狗可以吃的人却不可以吃。”张卓采用喻讽诡辩,灵活施辩,有人吃的东西与狗吃的东西来类比,一下便将对手驳得缄口无言。

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史良在法庭与法官、检察官的论辩中,有这样一段对活:

检察官:“在西安事变前,你们给张学良、宋哲元、韩复榘、博作义发过电报,因此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你们发电报是有联系的,你们应该对此负责。”

史良:“一个刀店,每天都会卖出许多把刀。多数买了刀的人是用来切菜,但也不排除有人会用买来的刀杀人的可能性,照检察官的意思,难道凡是杀了人的都要由刀店负责吗?”

刀店与发电报者本是两码事,但史良运用喻讽诡辩,通过比喻,不仅仅驳斥了所谓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有联系的说法,而且也回避了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