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口才
19998900000018

第18章 奇思妙想即兴发挥秀(1)

辩证诡辩用推理

辩证诡辩,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应用辩证的推理来论证已方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的诡辩艺术。

《韩非子》载:

公仪休担任鲁国的相国,他非常喜欢吃鱼,人们知道了他的这一嗜好后,便争着买鱼送给他。

公仪休呢,则一概不收,退了回去。公仪休的弟子见状,非常奇怪,问道:“你这么喜欢吃鱼,可人们送鱼给你,你却一条鱼也不收,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人家的鱼,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就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就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到时人们不再送鱼给我,我自己又无法抓到鱼,所以即使我喜欢吃鱼也还是吃不到鱼。如果我不收人家的鱼,那么我可以保住自己的相位;保住了自己的相位,我反而可以长久地吃到鱼。”

公仪休关于拒鱼、吃鱼的论辩就使用了辩证诡辩。由喜欢吃鱼为前提,却得到拒鱼的结论,这就鲜明生动地揭示了这些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有着极强的感人力量。

美国电视片《孤女》描写一个小女孩被生母遗弃,进了儿童之家,之后又被好心的某太太收为养女的故事。

重新获得的母爱,使女孩卡佳得到极大幸福和自豪。

一天,班里一同学成绩下降,不肯认错,卡佳批评了他,他却讥笑卡佳是养女,不配批评别人。

“不,”卡佳说:“我有妈妈,妈妈选择了我。你们也有妈妈,可你们的妈妈得到你们时不能选择,也不能再将你们退回去。儿童之家有那么多孩子,妈妈却选择了我……”

卡佳的聪明在于她施用辩证诡辩,变通常养母不如生母的感觉,而反证为养母胜手生母——因为她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要使自己的论辩深刻有力、新颖,就必须掌握辩证诡辩。运用辩证诡辩能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有深邃的哲理性,增添一定的理性色彩。

因果诡辩相对应

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时同样的原因可引起多种结果,有时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引起的。

因果诡辩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事联系引申出互相对立结论的诡辩艺术。

因果诡辩的一种方式是由同一种结果引申出相互对立的原因。

一天大清早,千户长挺着肚子、晃着脑袋来到阿凡提家里。狗看也没看他一眼,就溜进了窝,千户长瞪大眼睛,咧开大嘴巴,嘿嘿地笑了起来,说:“瞧,阿凡提!你的狗多么怕我呀!我一来,它吠也不敢吠一声,就夹着尾巴进窝啦!”

“不,阁下。”阿凡提瞪着千户长说:“我的狗不是害怕你,而是讨厌你哩!要不然为什么狗不吠一声就溜进了窝?”

同是一种结果却引申出了相互对立的原因。千户长得出的结论是狗怕他,阿凡提得出的却是狗不是怕他而是讨厌他的结论。这就有力地嘲讽了千户长的可恶、可憎。

因果诡辩的另一种方式是,由同一种原因引申出相互对立的结果。

有一次,萧伯纳的脊椎骨出了毛病,需从脚上取出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

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一点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新手术呀!”

萧伯纳笑着说:“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给我多少试验费呢?”

由从未做过的手术为原因,医生因为其难而得出多给报酬的结果;萧伯纳则以自己的身体成了试验品百得出向对方索取试验费的结果,互为对立,引人人胜。

另外,同样一种现象,把它当成结果推出原因和把它当作原因推出结果,这之间也往往可以构成尖锐的对立。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是“人性本善”。正方一辩在论证自己的“人性本善”的立场时说道:“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反方三辩在论证自己的“人性本恶”的立场时,则针锋相对地反驳道:“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一点不错,但我请问,如果人都是性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

正主由“人性本善”的原因,得出有的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结果;而反方则以有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原因,针锋相对地得出人的本性不是善而是恶的结果。这一精彩的答辩,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因果诡辩的关键是要找出制约某一现象的原因。根据探求原因的方法不同,因果诡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求同探因它是根据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几个疡合中,其它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个情况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说,这个相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2.求异探因在被考究形象出现和不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其它的情况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于是得出结论说,这个不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数据诡辩是而非

数据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客观的、清楚的事实,人们往往对此深信无疑,在论辩中是不太容易被对方驳倒的。

数据诡辩,是指诡辩者根据人们对数据的信赖,编造一些貌似客观而实际主观的似是而非的数据谎言,以此来达到其目的的诡辩艺术。

前几年,有本十分畅销而导致一时洛阳纸贵的社会科学著作,书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一些问题,很能给人一种振耳发聩而醒世的印象,试看其中一段:

它在谈到中国西北部经济落后时说:“1980年西北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产值65:17元,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6%,文盲率达到27.51%。西北陕甘宁青新5省区,面积约为30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2%,但1983年的工农业总值只占全国的51%,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西北的西宁市与华东的常州市,人口都在40。万左右,前者198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45亿元,还不及后者的1/4。而且东西差距一直在拉大。”

“例如,新疆的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与全国比较,1949年为96.37%:86.03元,新疆高12.01%,1981年为575.59元:751.84元,新疆低23.44%,又如宁夏1982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5%。有人估计,到2000会降为66.3%,差距扩大32%;要达到2000年的翻番目标,全国的年均增长率只需7.2%,西北约要8%。”

这种列举数据的方式比举出许多典型的例子都要醒目并具有说服力。

正因为列举数据具有如此大的威力,所以不少政治家和诡辩家都乐于引用数据来反驳对方的诘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秘密武器就是时常引用一些数据以取得论辩的胜利。

日本有些推销员到一些家庭推销商品时,常常以“本住宅区85%的家庭都购买了”的口吻来打动对方,使对方产生“既然这么多人都买了,那我也买一台吧”的念头。

为了提高数据的效果,引用的数据应该越精确越好。比如,在人大会议上,某位代表指出:“现在物价仅上升了20.2%”,人人会对他有相当准确的研究而表示佩服,而怀疑的人一时也难找出如此精确的相反的数据加以反驳。

同样地,在一种新商品的发布会上,商店,的代表也可以用精确数据发布对市场调查的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本市有70%的家庭使用了本商品……”仅凭这些“客观”的数据,就足以令听众震撼,而产生一种我也要去买的欲望。

为了增强人们对某种或事物的可信程度,用一些事先编造的精确数据来表示,效果极其明显。这种所谓的精确数据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的广告词中已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有句推销××药的广告词说:“经临床对81376个患者观察,××药的有效率为99.37%,治愈率98.12%。”

对于这类宣传,有几个相信他是编造的谎言,又有多少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呢?

数据诡辩在论辩中更有其特殊的论辩效果。

由于论辩比赛本身的特点,决定听众和评委不可能当场去认真核对这些数据是否真实,所以当有力于己方的客观论据其实并不存在,而对方几乎是不战而胜时,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己方就往往会煞有介事地编造一些为数据谎言。

在某校举行的“出国潮是不是好现象”的辩论比赛中,反方的学生煞有介事地抛出“出国人员的回流率只有令人痛心的3.4%”的数据,以说明损失之巨大。故当正方同学说到“主流是好的”之后,反方立即反问道:“请问,3.4%与96.6%哪个是主流?”

结果,反方获得胜利。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数据诡辩的合理运用。

转意诡辩妙回避

转意诡辩就是故意歪曲对方问话的原意,然后进行回答,借以达到回避对方问话目的的诡辩艺术。

小仲马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作家。有一次,一个爱缠人的家伙想知道小仲马最近在做什么。

小仲马回答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在蓄络腮胡子!”

对方问话的原意显然不是在于打听小仲马是不是蓄络腮胡子,但是小仲马却巧转话意,一句变答,便轻而易举地摆脱了对方的纠缠。

使用转意诡辩必须注意,语言表达必须委婉含蓄、隐蔽自然,不留斧削痕迹。

日本著名电影演员中野良子到上海进行艺术交流活动时,中国朋友十分关心这位35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的终身大事。

有人问她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满面笑容而机敏地回答说:“如果我结婚,我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电影明星的婚姻问题是一个从新闻媒体到影迷十分敏感的话题,弄不好,会被传得面目全非。

然而,面对中国朋友热情关切的询问,出于礼貌,又不能以“无可奉告”来拒答。

中野良子的回答十分巧妙,她用的是一个假设句:“如果我结婚,我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就对答而言,回答得十分爽朗,并不加避自己结婚的问题,但暗里却把“在何时结婚”的问题转移到“在何地度蜜月”的问题上。既避开了她无意公开正面回答的结婚时间问题,又借未来结婚时度蜜月的地点,强烈地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的感情,使听者不好再追问下去,却又领受了她的一份友好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碰到这种情况:

孩子问妈妈关于生育的问题,这问题认真说不行,不宜正面回答;而胡言乱语又有失科学性,怎么办?请看下面一则对话:

孩子:“妈妈,我是你生下来的吗?”

妈妈:“是的。”

孩子:“是怎么生的?”

妈妈:“在医院生的。”

孩子:“人是怎么来的?”

妈妈:“看猴吧,孩子,猿猴是人类的祖先。”

非常明显,这个小孩询问妈妈“你怎么生我的”、“人是怎么来的”等问题,用意是在于打听生育分娩的具体过程,这种问题是不便向不孩直接讲明的。

于是,这位妈妈便采用了转意诡辩,将对方问话的原意改换为“在什么地方生的”、“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然后用“在医院生的”,“人是猴子变来的”等来回答,这就巧妙地达到了回避对方问话实质的目的。

递升诡辩剥竹笋

递升诡辩指论辩者在进攻或防守时,应该像剥竹笋一样——立势、攻击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防守、驳辩要层层反驳,张张揭破,使论敌无空可钻、低头诚服的论辩艺术。

有两妇女争吵,各不相让,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甲:“我男人好歹是个科长,你男人是什么东西?扫垃圾的!你做扫垃圾的老婆有什么光彩?你不害臊,我倒替你害臊呢!”

乙:“你男人当个科长,就爬到老百姓头上拉屎子,要是当个局长、部长呢?那可要张开血口吃人喽?你男人就是老虎,你也不过是狐狸精,狐假虎威才害臊呢!我男人扫垃圾,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

当甲进行人身攻击时,乙立即把甲的论据抓出来,层层递升,层层揭驳:从科长到局长到部长文到老虎,并予以致命一击:“狐假虎威才害臊。”使甲仗势欺人的虚伪本质暴露无遗,抬不起头来;进而就“扫垃圾的”加以引申,“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使自己的论点在层层突“破”中巍然而“立”并再一次讽刺了科长老婆的丑恶嘴脸,“升”上了最高点,其驳辩可算是成功的。

齐景公饮酒,田桓子陪侍,远远看到晏子来了,就对齐景公说:“请罚晏子酒。”

齐景公问:“什么理由?”

田桓子说:“晏子穿黑布衣;鹿皮裘,乘着粗劣简单的车,驾着瘦弱的马上朝,这是掩蔽了您对他的恩赏啊!”

齐景公“好。”

晏子坐下后,斟酒的人捧着觞递给他,说:“国君命令罚您饮酒。”

晏子问:“什么理由啊?”

日桓子说:“国君赏赐给您卿的爵位使您尊贵,恩赐百万之金使您的家庭富裕,所有大臣的爵位没有比您吏尊贵的,俸禄没有比您更高的。现在您穿着黑布衣鹿皮裘,坐粗劣的车,又驾着瘦弱的马来上朝,这是掩蔽国君的恩赐啊,所以罚您。”

晏子站起来,恭敬地问:“请问是饮完酒再解说还是解说完再饮酒呢?”

齐景公说:“解说完再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