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钦森办事较保守,他便把返回时境定为按他所预想的下午1时行事。在大约11点钟时,霍尔告诉哈钦森和塔斯基距顶峰还有3小时的路,哈钦森就奋力地超过台湾人向前冲去。哈钦森说:“看起来我们在预定的1点钟之前到达山顶不太可能了。”刚开始,卡西希克不愿意承认失败,在塔斯基和哈钦森极力劝说下,他才同意返回。经过一段简短的讨论之后,他们三个在11时30分的时候,三个男人在夏尔巴人的护送下转身向下走去。
对这三名顾客及已在几小时前返回的福兰克·菲施贝克来说,选择下山都是艰难的抉择。攀登对每个登山者的吸引力都是很大的,他们不会轻易偏离目标。特别是在攀登的最后阶段,他们已经习惯于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艰辛和危险,他们都具备着超常的忍耐力。
取得成功需要勇气,成功在望之时选择放弃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尽管说成功必须动力十足,但如果过分迫切就可能死亡。这是每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都要面对的困境。况且,在26,000英尺以上的地方,适度的热情和无谓的顶峰狂热之间也无清晰的界限。正是因为总存在着无视个人痛苦而继续攀登峰顶的人,才使珠穆朗玛峰的山坡上尸骨遍横。
塔斯基、哈钦森、卡西希克和菲施贝克们他们都是雄心勃勃的男人,谁也不愿屈服于失败,或是半途而废,况且为了获得这次攀登峰顶的机会,每人支付了70,000美元并忍受了几个星期以来的痛苦。但当他们面临艰难的抉择之时,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是那一天当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做出了正确选择的人。
约翰、哈钦森和洛是在固定绳索结束的巨大岩石台阶处返回的。那里形成了又一个更糟糕的瓶颈地段。从此处开始,路线沿冰雪覆盖的刃峰一直到南峰顶都呈现出陡峭的角度,更高一点的地方,是垂直的希拉里石阶的切口,再稍上一点就是山顶了。当科莱考尔于11时到达南峰顶时,出于对景色的惊叹和长途跋涉的疲惫,科莱考尔变得沉默不语了。他照了几张相片,然后坐下和向导安迪·哈里斯、尼尔·贝德曼及阿那托列·布克瑞夫等待夏尔巴人在冻结着冰雪的峰脊上固定绳索。
布克瑞夫是科莱考尔在所有山上所见到的第一个无视传统的向导。在攀登的过程中,他像江布那样没有使用氧气。费希尔竟同意他们在作为向导攀登峰顶时不使用氧气,这一点是让人感到费解的。因为他们这样做对他的顾客们来说是很不稳妥的。
一般情况下,向导的背包里应该装有绳索、急救用品、裂缝救助装备。额外的衣服和其他一些在紧急情况下帮助顾客所需的用品。但是布克瑞夫连背包都没有带。
其实,布克瑞夫在离开4号营地时还是带了背包和氧气瓶的,就像他说的,虽然他不打算使用氧气,但他还是带了一只氧气瓶以备在“体力不支”和峰顶上使用。然而在到达平台的时候,他扔掉了背包,并让贝德曼替他背着氧气瓶、氧气罩和调节器。因为布克瑞夫没有使用氧气,他决定将负重减至最轻以便在非常稀薄的空气中获得最大的成功机会。
身体或心理的负担越小,成功的可能越大。所以,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要有勇气舍弃,这样才会更容易,更快得达到目标。
11.“每一步都可能让你付出生命”
当科莱考尔站在28,700英尺的世界屋脊之上时,缺氧引起的麻木状态,使他无心欣赏微风、积雪、蓝天和太阳,他完全失去了时间概念。没有人注意到汪多吉和霍尔队伍里的另一名夏尔巴人诺布正与他们坐在一起呷着茶,而丝毫没有继续上行的意思。在大约11时40分的时候,贝德曼终于开口问道:“嗨,汪多吉,你是继续固定绳索,还是另有打算?”汪多吉很爽快地回答了一声“不”——可能是因为没有费希尔队的夏尔巴人在那里分担工作。
本应两人做的工作,如果其中一人不干,另外一个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正是,一个和尚抬水吃,两个和尚没水吃。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努力走出,并避免引导别人走入这种人性的怪圈。自己份内的工作,自己做,即使自己多付出一点,如果对方也付出了,自己不是就少付了么?
这时,南峰顶聚集起来的人越来越多,贝德曼对此也越来越感到担忧。他建议由他、哈里斯和布克瑞夫这3名向导亲自动手安装绳索。听到这些,科莱考尔立即提出帮助他们。贝德曼从他的背包里掏出150英尺长的一盘绳索,科莱考尔从汪多吉那里抓住另一盘绳索,科莱考尔、布克瑞夫和哈里斯于中午时分开始在峰脊上穿针引线了。到完成为止,又一个小时已悄悄溜走。氧气瓶并不能使峰顶感觉起来如同海平面。当科莱考尔在南峰顶攀登时,他的调节器以每分钟两升的速度输送氧气,但每当他跨越完一级台阶,他还是不得不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三四口粗气。然后他再迈开一步,接着不得不停下来再喘上几口气——这是他所能达到的最快步伐。因为他们的氧气装备提供的是一种压缩气体和周围空气的混合物,所以在海拔29,000英尺的地方使用氧气瓶的感觉与在海拔26,000英尺的地方不使用氧气瓶相似。但氧气瓶还具有许多难以被量化的优越性。
科莱考尔开始沿着南峰峰脊的刃部继续攀登,他感到了一种被麻醉和无拘无束的感觉。他变得很平静,仿佛完全与外界隔离开了。他不得不一遍遍地提醒自己:“一切都处在危险之中,每一步都可能让你付出生命。”
当身处危险中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不可有半点恍惚。放松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
半个小时以后,科莱考尔终于到达了希拉里石阶的脚下。这里是最著名的险关之一,几乎垂直的40英尺高的岩石和冰雪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正如所有严肃的攀登者想做的那样,他非常想抓住绳子的“最前端”做领路人。但很显然,布克瑞夫、贝德曼和哈里斯也都有同感。缺氧造成的思维混沌使科莱考尔认为他们会同意一名顾客去当这令人垂涎的领队任务。
最后,惟一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高级向导布克瑞夫担当起了这个重任。依靠贝德曼的帮助,布克瑞夫成功地征服了险关。由于进程缓慢,当他吃力地爬向石阶的顶部时,科莱考尔紧张地注意到了时间并担心自己是否会用光氧气。他的第一瓶氧气于早晨7点钟在平台上消耗殆尽,大约维持了7个小时。以此为标准,他在南峰顶上曾估算出他的第二瓶氧气将在下午2点钟用光。当时科莱考尔愚蠢地认为自己将有充足的时间登上峰顶并返回南峰顶拿到第三瓶氧气。但对于当时来说已经过了1点钟,他开始焦虑起来。
在石阶的顶部,科莱考尔最终征得了贝德曼的同意,暂停帮助贝德曼沿山脊固定最后一盘绳索而直奔峰顶。
缓步行走在通往顶峰的最后几级台阶时,科莱考尔有一种沉于水下的感觉,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更高的去处了。
这里就是世界之颠!科莱考尔的一只脚在中国境内,另一只脚在尼泊尔境内,他抹去氧气罩上结的冰,耸着两个肩膀以抵御寒风,茫然地俯视着宽广无垠的中国西藏。他无助地感到脚下连绵的大地如此壮观。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一直憧憬着这个时刻,以及在这个时刻所产生的壮怀激烈。但是,当他现在真的站在这里,站在这世界屋脊之上时,却不能唤起任何感怀的力量。
1996年5月10日刚过中午,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科莱考尔终于实现了孩提时代的梦想,但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自鸣得意,他的每一次自我陶醉的冲动都会因为对摆在面前的漫长而危险的下山路的忧虑而熄灭了。
到达顶峰,只是成功了一半。我们没有必要在安全撤退之前就自鸣得意。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并用这一点不停地提醒自己。
截止到此时,科莱考尔已经有57个小时没有睡觉了。3天以来,他只是强迫自己吞下了些莱门汤和一把玛氏巧克力豆。几周以来,猛烈的咳嗽把他的肋骨都快震裂了,他的每一次正常呼吸都非常艰难。在这顶峰之上,他的大脑只能得到很少量的氧气。因此,他的智力和弱智儿童差不多。这时,除了寒冷和疲惫外,他几乎什么也感觉不到。
四、死里逃生——下山之路
1.哪里有氧气等着我?
科莱考尔的氧气越来越少,为了尽量减轻负担他把包里的所有东西都留在了峰顶,并且只在世界之巅只停留了几分钟,为哈里斯和布克瑞夫在最高点的标志前留了4张影。
然后,科莱考尔便转身向山下走去。刚走出约20码,他遇见了费希尔的一名顾客马丁·亚当斯和贝德曼正在往上攀登。他与贝德曼击掌示意后,从一块被风蚀的页岩上抓起一把小石子,塞入羽绒服的兜里,匆忙地下山了。
此时,科莱考尔才注意到刚才轻薄的云雾早已移向南边,并且笼罩了整个山谷。亚当斯,曾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后来他告诉科莱考尔,在抵达峰顶后不久,他就辨认出这团表面看上去很平静的水蒸云雾其实是凶猛的雷雨的前兆。亚当斯说:“当你在飞机上看到这样一块云团时,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尽快躲开,而我正是这样做的。”
但科莱考尔却没有这个习惯,他从不在29,000英尺的高度俯瞰积雨云。所以,他丝毫没有觉察到已经迫在眉睫的暴风雪。他所忧虑的只是氧气正在逐渐减少。
固有的思维角度,往往使我们在别的思维角度上产生思维盲区。这正像瞎子摸象揭示的道理一样。只有培养起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体系,才能得出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
科莱考尔用了15分钟来到希拉里台阶顶部。在那里,他与正沿着同一根绳索向上攀登的人群相撞。他只能坐下来休息一会,等人群上来后再继续下山。这时安迪也下来了,他觉得有些氧气不足,并让科莱考尔帮忙看看是不是输气管被冻住了。
科莱考尔仔细检查后,发现输气管被大量结了冰的唾液堵住了。他用冰镐把堵塞物凿掉后,请安迪帮自己把调节器关掉,以便将氧气保存到台阶上的人群散开以后。然而,安迪却错误地把科莱考尔的氧气阀门开到了最大,而不是将它关掉!科莱考尔的氧气立刻在10分钟内跑掉了。他本来因缺氧而变得笨拙的判断力现在已荡然无存了。他感觉好像服了大量的镇静剂。
科莱考尔等待的时候,恍惚地记得队友一个个从他身边经过。霍尔从他身边经过时,他俩还说了几句话。霍尔告诉他,福兰克、哈钦森、贝克、洛和约翰都已在半路返回了。
虽然当时科莱考尔处于低能状态,但霍尔对8名顾客中有5人返回所表现出的失望还是看得很清楚的。科莱考尔猜想霍尔的这一感觉,又被费希尔队伍的所有队员都仍在奋力登顶的事实大大加深了。“我真希望能有更多的顾客到达山顶。”霍尔在继续动身前哀叹道。
人们总是希望超过对手,所以,在竞争中人们的潜能会发挥得更好。基于这一点,一个智慧的人,会主动把自己置身于竞争之中,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潜能。一个智慧的领导者,会将员工们置于竞争的状态之中,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活力和战斗力。
在海拔28900英尺处,科莱考尔在没有氧气补充的状态下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希拉里台阶终于清静起来了。
那时,科莱考尔感到头昏眼花,他有些担心自己会失明。他疯狂地想要到达南峰顶——因为那里有第三瓶氧气在等着他。
心中存有希望,才能在极大的困难中继续前进。希望能够给人无穷的力量,不顾一切去战胜一切困难。
他继续迷迷糊糊地沿着固定绳索下降。他的身体由于恐惧而变得僵硬。
在放松的状态下认真应对,才能够使我们发挥出最佳的潜能,相反,过分的紧张和恐惧,不但无助于我们发挥出最佳的潜能,甚至连自己的一般水准也找不到了。所以,在自己过分紧张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放松一些。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到一个合适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应对复杂的局面变得更为容易。
在希拉里台阶的下部,马丁和布克瑞夫从科莱考身边绕过,迅速向山下奔去。而科莱考尔还是谨慎地沿山脊上的绳索下降。就在距贮藏氧气处还有50英尺的地方,到了绳索的尽头。
科莱考尔停下来向南峰顶望去,他看见安迪正在整理氧气瓶便冲他喊道“嗨,赫罗德!你能给我送一瓶氧气吗?”
万万没有想到,他听到的却是令人气恼的回答:“没有氧气了!这些瓶子全是空的!”
科莱考尔听了这消息后不知所措——他大脑渴望氧气。就在这时,麦克·格鲁姆在下山的路上赶上了他。麦克曾在1993年无氧攀登过珠穆朗玛峰,而且他并不太在意是否一定要带氧气瓶。他把自己的氧气瓶给了科莱考尔。他们一同向南峰顶爬去。
当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以后,人将陷入无边的恐惧中。一旦人们获得了心理支撑,就将重新发挥出无穷的力量。从表面看,给我们力量的是我们依赖的外在的东西,给了我们力量。事实上,真正给我们力量的还是我们的内心。
他们来到时发现氧气贮藏处至少还有6瓶满满的氧气。然而,安迪却坚持认为瓶子是空的,科莱考尔和麦克怎么说也不能使他信服。
安迪大概是把氧气瓶挂在调节器上,然后看量度计,得出瓶子是空的。这是知道瓶里有多少氧气的惟一办法。但在登山结束后,贝德曼指出,安迪的调节器可能被冰堵住了,所以即使氧气瓶是满的,量度计的显示也是零。这使安迪的古怪而固执的行为得到解释。如果他的调节器真的被冻住,而并没有向氧气罩输送氧气,那么安迪当时的判断力明显很差。
然而科莱考尔和麦克当时竟没想到这些。其实,安迪的举止已明显超出了理智的范畴,而科莱考尔由于思维障碍却丝毫没有觉察到。
在我们处于矛盾的旋涡中时,我们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智。一旦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平静地去思考曾经发生的事情时,就很容易找出问题所在。因此,做事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处于矛盾的旋涡中时,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理智。
其实科莱考尔和安迪在技巧和体力方面都不相上下,如果他们在无向导状态下以平等的身份攀登,科莱考尔是不会忽视安迪的困境的。但在这次攀登中,安迪扮演的是照顾科莱考尔和其他顾客的战无不胜的向导的角色。况且,科莱考尔曾被特别教导不能怀疑向导的判断。这种向导登山的攀登模式竟然使科莱考尔对安迪的困境熟视无睹,向导迫切地需要顾客帮助的想法也从来没有在科莱考尔迟钝的大脑中出现过。
大包大揽只会助长对方的惰性,思想的束缚会让人的大脑变得迟钝。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别人和自己对自己能力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