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19774200000047

第47章 李彦宏的管理哲学(4)

《士兵突击》在百度搜索风云榜的电视剧排行榜上创下了2271044的搜索量记录,百度贴吧中“士兵突击吧”的发帖量也已达到1447965篇之多。

百度以许三多作为封面人物可谓民心所归。

此时,中国有1.62亿网民,其中90%以上都是百度的用户。从受众规模来说,百度Logo人物的影响范围将大大超过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在首页推出搜索封面人物,百度开了互联网的先河。继许三多之后,百度计划每月都推出一位搜索封面人物。每月的首页LOGO人物还将陆续汇总到“百度人物”(renwu.baidu.com)的页面中,最终绘成一幅能够代表当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基础之上,百度也构筑了全球最大的互动中文交流社区。百度首页封面人物的推出,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价值取向。

百度选择月度LOGO人物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或者‘她’从网民的搜索来看,应该是当月最受关注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关注能够象征着这个进步的时代所需要的某种精神,或者反映了某种心态。百度有关负责人表示:“像许三多这样,身上有一种被认可、被大众喜欢的优秀品质的普通人,或许更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尚。”

许三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倔强、他的“傻”,他的不懂人情世故,这样的性格,让许三多活得非常简单,但是,他内心里的坚毅、质朴又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

可以说,许三多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部分百度人的性格特征——简单,可依赖。百度是技术公司,工程师是员工的主体,对于技术工程师来说,工作环境宽松、自由、平等、互相尊重是说要的。在百度,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等级之分,没有太多的办公室政治,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实习生和工程师文化为主导的百度,不需要你学会圆滑,不需要你八面玲珑,塌塌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就OK了,工作优秀了,自然就会有晋升的机会。

百度的办公区都有一个娱乐休息室,里面有按摩椅、游戏机,各种娱乐杂志,工作累的时候可以在这里放松一下,当然包括在这里睡个午觉。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百度看到这样的场景:办公区是一排忙碌、紧张的景象,而在休息室,则有人打盹、有人看战争大片。时间是自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自由支配,这就是百度的工作状态。

到了下午,会有人送来很多水果,有时候还有冰激凌。这些蔬果和冷饮,虽然花钱不多,但给人的感觉非常好。

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氛围,百度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

HAO123现在的负责人陈林一开始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在那里,按资排辈、长官意志盛行,作为下属,要不断揣摩领导的意图,更要时刻夹着尾巴做人。这样的环境让陈林实在无法忍受,后来,他到了百度,觉得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这里的工作环境自由,我享受在这样的放松心态下勤奋工作的感觉”,他说。百度的人际关系简单,并不意味着百度缺乏人情味,事实刚好相反。百度前台每天都有一叠生日卡片,这是公司专门送给当天过生日的员工的;理想大厦办公室的一面墙壁上,还张贴有一大片可爱的孩子的照片,灿烂的童真笑脸让人心情无比舒畅,这些都是百度员工的孩子。为了让大家工作生活两不误,百度人力资源部门经常与外单位组织活动,解决年轻人的婚姻、生活问题。某种程度上,百度后勤部门承担起了工会的职责,用各种贴心服务,解决员工们的后顾之忧。

李彦宏对百度文化的理解

2006年底,百度对公司文化进行一个调查和梳理,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文化特征:

“用户导向”:百度这么多年之所以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一直是因为我们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非常关心用户需要什么。

“分享”: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并积极分享。很多人在百度的成长都非常迅速,但他们大都是从学校里直接到百度工作的,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到百度后,既是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期间,与同事分享所得非常重要。

“求实”:百度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沟通、处世的时候,要始终坚持坦诚和实事求是。

“系统”:互联网市场变化非常快,公司的发展也非常快,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之后,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要从公司全局考虑这个问题,并看看这件事情有没有普遍意义,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卓越”:拥抱挑战、追求卓越是每一个公司都渴望看到的,这一点对百度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一直在世界舞台上,在与世界上最有实力、技术最先进的公司竞争,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就没有办法在市场当中获得我们应有的地位。

“惜时”:凡是可以买来的东西我们就不会自己去做,如果能够以金钱换时间,我们是愿意的。这也包括一些平时的细节,如按时参加会议。

容忍失败追求卓越

小M是百度NS部门的优秀工程师,但他还是实习生的时候,出过一个事故。

那时,他实习不久,便作为主力工程师参与某一产品重要新功能的开发,负责其中多项技术点攻关。经历多次试验,反复测试评估,终于完成了这项新功能的开发。谁知,当项目上线后,切换后不到半小时突然发现来自用户的访问压力非常大导致服务器负载严重过高,系统不能负荷,只好“回滚”。第一次上线失败了。

当晚,大家很有默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定位原因,并讨论改进方案直到凌晨。再经过一周加班加点的苦干,项目终于成功上线!事后,详细分析事故原因:正是小M设计的漂亮页面惹的祸,因为页面中众多图片的请求在原产品巨大的流量基础上产生了数倍的放大,骤增了服务器的压力。百度的一些产品日流量是上亿次,一次多余访问的增加就可能会导致增加十数亿的流量。

令小M感到奇怪的是,事故原因是自己,却并没有任何人批评他,大家的讨论都是集中于:对这一增加的功能可能带来这样的影响为何没有及时发现,以后该如何尽早发现和预防,以及对类似问题该如何优化。

不久,小M顺利地拿到了百度正式聘用的offer。这一失败的案例,现在进了NS新员工培训的教材,面对这一case,没有谁会认为这是小M的“污点”,而只是一个对所有百度工程师而言的教训。这就是百度眼中的卓越:容忍失败,但所追求的,恰恰是最大的进步。

没有人叫他李总

如果李彦宏在办公室,他的门,便基本上不会关紧——除非有重要的交谈。李彦宏的门,严格说来是开着的,但很少是大敞着的——门正对着走道,人来人往,大开着会影响工作,所以,门半掩着最合适,既有利于空气流通,又能让员工们知道可以随时进入。

在百度,仅副总裁以上的职位才有独立的办公室,所有的门,除非特殊,从来都是不关上的。这并没有硬性规定,而是百度上下级之间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大家随时可以交流。

在百度,同事之间都是直接称呼其中文名字,或者是英文名字,从来没有人以职务相称,对于李彦宏,从来没有百度人叫他李总,“ROBIN”是所有百度人对他的亲切称呼。

百度早期的时候,公司有个自己的餐厅,中午一般都聚集在那里吃饭,由于人多,座位少,晚来的经常没有座位了,要么端着盘子站着吃,要么等别人吃完再过去吃。有一天,李彦宏端着盛好的饭菜过来了,此时,刚好没有一个空位了,他就自觉地站在一边耐心等待。而餐厅内众多百度人也没有一个主动站起来给李彦宏让座位。在李彦宏和其他所有百度人看来,自己来得晚,等待一下是应该的,无论你是公司CEO还是普通员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规则的尊重。

这种平等更体现在开会上。百度内部开会的时候,李彦宏在讲话的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话,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深受硅谷平等、自由等文化影响的李彦宏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对于李彦宏在产品层面的一些提议,俞军如果觉得不妥,一定会当面提出不同的意见,并坚持到底。一直坚持尊重事实的俞军赢得了李彦宏等众多高管的尊重。而俞军评判一个人适不适合做PM(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看这个人对待问题是否客观,是否尊重事实。在技术层面,崔珊珊等高管针对李彦宏的否决更为频繁,大家都很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因为大家不用担心,你老是去与老总作对,是否会被怀恨在心。

充分信任,平等交流,最终形成了百度“简单,可信赖”的文化核心。一次,某位记者写了篇有关百度的报道,内容与事实出入比较大。这位记者将文章发给百度公关部,要求“回应”。公关部将此邮件抄送给相关部门。负责PM部门的副总裁俞军首先回复:这是篇失实报道,可以这样回复……负责公关媒介的杨子顺便问了下李彦宏的意见,李彦宏说,应该回应一下。杨子立即按俞军的意见处理。

兼管公关的副总裁任旭阳看到要求回复的意见,问杨子是否应该回应,杨子说,根据公关经验,不应该回复。旭阳问杨子,那你为什么要回复呢?杨子说,因为俞军说了要回复,李彦宏也说了要回复……杨子突然止住了,他知道他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杨子立刻开始行动,先将回复撤销,并与记者沟通,终于让对方明白了真实情形。同时,杨子将不回复的理由以邮件形式告诉俞军与李彦宏。

在百度,讨论任何问题,即使是李彦宏的意见,也仅仅是“一己之见”而已,不是领导意见,每项工作的执行,都应该坚持“谁负责谁做主”。

中西合璧的思想渊源

从纯粹的技术工程师,到当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李彦宏的管理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些思想当然并非被凭空赋予到了李彦宏的身上,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

这些思想首先来自北京大学。

在北大求学期间,有一本书对李彦宏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本书叫《精神的魅力》,出版于北大90周年校庆之际(1988年)。这是一本北大校友的散文集,作者中既有名家学者,也有年轻学子,最年长者九十五岁,最年轻的才十七岁。书中记录了北大校友在母校的经历和感悟。大师季羡林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而且这个存在更具体,更生动,更动人心魄”。就是这本记录了北大历史、北大魅力的书,使北大精神深深根植于李彦宏的心。

若干年后,当李彦宏作为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开座谈会的时候,他给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写了一封信,谈到北大精神对他的影响。

“在北大我不仅仅收获了知识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贯穿在北大,笼罩在北大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北大兼容并蓄的学风让每一个北大的学子都能够得以成长为更全面的人。当我能够从北大毕业的时候,一路走来,从出国到回国,从构建网络到向每一个中国人提供搜索服务,越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越感受到北京大学给我们的哺育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发现是人对自由的追求,对平等的渴望,推动着时代的进步。百度的使命也是希望一直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而让人变得更平等,也让人更自由。”

对于李彦宏来说,北大不仅是母校,不仅是知识,不仅是创业初期的办公地点,更是精神的归宿。正如季羡林在《精神的魅力》序言中引用泰戈尔的诗句“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黄昏时的树杈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2008年10月,当作者慕名来到北京大学,在李彦宏的母校徜徉的时候,校园里依旧绿树成荫,未名湖畔,三三两两学生或低声交谈,或引吭高歌;而在百年讲堂,多场学术讲座和多个风格的电影吸引着一大批学子;校园里草坪没有任何人为修剪的痕迹,依旧是那么杂乱,不知名的草肆意生长,各种树木的枝桠也没有经过修剪,显得野性而自然。

尽管经历诸多曲折,自由、平等、兼容并包,已经深深根植于北大人的内心。从这样的环境走出去的李彦宏自然被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

到了美国硅谷以后,平等、创新、民主、多元的硅谷文化又深刻地影响了他。加上李彦宏骨子里面的儒雅、涵养、自信,以及老子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等中国传统文化,三种气质在百度交汇,构成了中西合璧的百度文化的根基,也构成了李彦宏管理思想的基础。

当然,技术与管理的提升没有止境。百度在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后,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对于百度和李彦宏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