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19774200000034

第34章 百度东瀛(1)

大国崛起的冲动

2006年5月,百度招聘网页上悄悄地贴出了两份招聘搜索工程师的启事,此次招聘,百度要求颇高,应聘者除了要在算法,编程上具备极强的能力外,还必须精通中、英、日(越)三种语言。除搜索工程师外,百度还招聘日本、越南两种语言的产品经理,负责了解两地搜索市场的竞争态势与当地的文化习惯,这两个职位可能会被派到日本与越南长驻,因此百度要求最好是两地的中国留学生,甚至兼职都可以。百度随后又称,两种语言工程师属于小规模招聘,数量应该不会超过10人,但产品经理的数量则没有硬性规定。

虽然百度此次招聘行事低调,但还是被外界敏感地察觉到了。一些媒体据此推测,这是百度进军海外市场的信号,《百度暗中储备外语人才,扩张第一站首选亚洲》之类的标题迅速出现在了一些媒体上。

但是,对于外界的猜测,百度相当谨慎。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彦宏依旧坚称:“百度只专注于中文搜索。”

北京时间5月10日,百度(纳斯达克:bidu)公布了截至2006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2006年第一季度净利润比2005年第四季度增长43.5%,比2005年第一季度增长1309.0%,达3520万元人民币。2006年第一季度每股盈利为人民币1.07元,稀释后每股盈利为人民币1.02元;2006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比上一季度增长18.0%,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6.8%,达到1.356亿人民币;2006年第一季度不含股权报酬费用的净利润增长至4350万元,按股权报酬费用前利润计算,每股盈利及稀释后每股盈利分别为人民币1.31元及人民币1.26元。

上市一年,百度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这个时候启动进军海外的计划,可谓顺风顺水。

事实上,国际化一直是百度的梦想,李彦宏“从来没有把百度作为一个只局限于中国的公司。”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李彦宏跟工程师说起进军国际的决定时说,他从不满足于百度是中国最好的公司,他希望五年、十年以后,百度能够成为全世界令人敬仰的高科技公司,成为“非常具有实力的、能够代表中国现代企业的国际化企业。

在接受一家电视台记者就国际化问题采访的时候,李彦宏说:“其实任何一个有实力的世界级企业都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跟世界上最强的公司竞争。我们要想在世界市场站住脚,核心竞争力也必须是能够应付全球化挑战的,而不仅仅只能够应付一个地区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觉得中国必须诞生在世界市场、有份量、有地位的企业。现在中国有好多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占了很好的市场份额,但是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国内作战。作为一个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我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我得出来的结论是必须要走国际化这条路,否则,终有一天也会在本土遭遇失败。”

百度其实很早就有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

2003年,百度已经奠定了在中文搜索领域里的领先地位。一次内部会议上,崔姗姗提出百度要到国外发展搜索业务的设想。但是,这个提议被李彦宏否决了,在他看来,此时百度的综合实力还比较弱,中国本土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百度此时应该在中国市场全力以赴,不能分散资源和精力。

2004年以后,李彦宏觉得百度进军国际市场的时机基本成熟了,他开始在董事会上提出百度要实施国际化的计划。不过,这样的宏大计划,却屡遭董事会的否定。

事实上李彦宏一直很让投资者放心。他曾公开说:“我们目前还没有遇到什么投资者的压力,去做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但是,国际化毕竟是项重大决定,谨慎小心是应该的。李彦宏知道,他需要时机的成熟。

机会终于来了。

2005年,神州大地发生的各种大事令人应接不暇:就在禽流感肆虐全球、人心惶惶的时候,“神六”成功升空,偿了中国人的千年夙愿;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中国股市二次革命;人民币汇率开始浮动,国际热钱虎视眈眈;在两岸民众的热切期盼下,实现了首次春节台湾包机……中国的IT界更是风起云涌:盛大收购新浪股份、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

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为百度国际化奠定了资本和舆论基础。百度IPO融了约一亿两千万美金,融资之后每个季度都有盈利,因此百度的现金储备一直在增加,投资压力也在加大,有研究者建议,“适当投资对于百度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百度的国际化步伐悄然加快。

时间转眼到了2006年。

2006年的中国,民间涌动着一股莫名的冲动,5000年文明历史上曾经多次有过的自信正在13亿民众的身上再次积聚。

这年,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系列节目在央视经济频道播出。这部12集的纪录片梳理了500年来在全球竞争范围内的9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崛起的历史。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将中国民间孕育已久的强烈自信激发出来了,那段时间,大小媒体充斥着大国精神的反思与展望,中国民众对中国走向的期望一下子被显性化了。

李彦宏很喜欢看《大国崛起》。作为一名留美归来的游子,李彦宏更加希望自己的祖国尽快真正强大起来;作为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为百度肩负的责任而自豪。他发现,一个国家的崛起,总是伴随着一批能够产生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崛起。李彦宏自述:“我觉得百度赶上了这个机会,甚至是有这个责任,去国外发展,去变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公司。我喜欢这个片子,是因为我的想法跟这个片子的思路非常非常吻合。它相当于是从侧面证明了我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做的事情。相当于为百度向外发展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础。”

后来,极少接受采访的李彦宏对《环球企业家》说:“15年之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是来自中国之外的。”

在李彦宏看来,百度此时也有能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成熟,百度在本土市场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人才与经验,有能力走出这一步。《大国崛》实际上是在讲某一个国家怎样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国家发展起来后,会诞生什么样世界级企业。李彦宏承认:“我觉得这个片子是支持百度实施国际化的一个论据。”

多名高管反对进军日本

但是,国际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从哪里开始?对这关键的第一步,李彦宏慎之又慎。他是对美国有感情的人:那里有世界上最开放最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自己熟悉的人脉和随手可得的IT人才。然而,李彦宏立即否定了它:这个市场有太多强大的竞争对手。GOOGLE和YAHOO的总部在那里,微软、IBM这些IT界的领头羊在虎视眈眈,每天都有众多IT公司成立、破产或被收购。那些还在大学读书的大学生也不能小觑,他们随时可能是下一个比尔·盖茨。

按照避实就虚的原则,此时的百度在客场作战,要尽量避开与这些大佬发生正面冲突。

百度要去的地区不能太贫穷落后,毕竟互联网的普及率是搜索应用的基础;但也不能有太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不能有太严厉的进入条件;还要有容易获得的人才……

按照上述条件,百度首先排除了英语国家,那是GOOGLE和YAHOO的强项。用上述条件条件过滤后,剩下的选项屈指可数。

李彦宏最中意日本、韩国与越南这三个与中国有着万般渊源的国家。2003年,李彦宏考察过一次韩国市场,那里排前三的搜索引擎都是当地公司,且“我们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成功。”这样,韩国被排除了。

2006年“五一”,李彦宏一个人去了趟越南,回来后,把越南也给否定了,因为越南市场太小了。

2006年6月,李彦宏、王湛生、任旭阳3人一起去日本调研,先后拜访了日本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乐天、第一大SNS公司等10多家日本互联网公司,还与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进行了沟通。之后,还专门就进军日本市场的可能行请教了高盛的相关分析师。

19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通货紧缩。2004年,日本经济终于显现持续回升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7%,远远超过近10年1%左右的平均水平。进入2005年后,这一势头又进一步稳定。日本也是一个有着庞大数量网民的发达国家。日本互联网市场比中国成熟得多,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日本网络广告市场的规模是中国的9倍。

调研显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搜索引擎市场足够大,是中国的三到五倍,日本搜索引擎市场一年的总量是12亿美金,中国只有4亿美金。日本市场第三名一年的收入是一亿美金,而在中国市场的第三名年收入之有数百万人民币。第二,百度还是有机会的。GOOGLE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正在明显增长,雅虎日本的市场份额正在丧失。说明,百度只要做得好,就有机会。

李彦宏还让任旭阳就百度进军日本的可行性提交可行性报告,看看百度究竟在日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任旭阳先后认真研究了EBAY、GOOGLE在中国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走访了海尔、联想、趋势科技、华为等在国际化上比较成功的企业,就其国际化经验教训请教他们的高层,最终形成了一个报告。该报告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严密分析,最后的结论是,百度进军日本是可行的。

从日本回来后一个月,李彦宏就决定进军日本。但是,当李彦宏在百度总监会上宣布这个决定时,现场一片哗然。有的人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有的人觉得简直是痴人说梦,有的人则非常兴奋。反对去日本的理由很简单——盘踞日本多年的雅虎已经占据了9成的市场,GOOGLE也已经进驻。百度虽然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在日本基本上算是从头开始,这意味着,百度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从雅虎和GOOGLE手里抢市场,这个难度可想而知。支持的人则认为,百度在中文搜索市场上的经验可以复制到日本市场,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

虽然内部有很多不理解、甚至反对的声音,李彦宏还是坚持启动百度的日本计划。

他任命市场和商务拓展副总裁任旭阳任百度日本事务总领事,负责市场和商务拓展。

为什么一定是日本?

虽然进军日本市场的项目已经启动了,但是,在百度内部,还是有大量员工对百度进军日本的战略和理由还不是那么清晰。

为了让百度内部对百度进军日本有全面的了解,李彦宏专门召集了一个会议,邀请所有对这个战略有疑问的百度员工参加,李彦宏当场进行答疑解惑,有上百名员工和各级干部去了该次会议。

对于百度最终选择日本,李彦宏总结出几点:

第一,中国和日本在地域上的接近性。从北京飞到东京大概两个半小时,与北京到广州的航程差不多,这使得百度的员工可以相对频繁地到日本去。两国时差只有一个小时,员工不用倒时差,提高了工作效率。百度打算以中国为基地,日后负责日文搜索的主要是国内的工程师,这种地域上的接近性非常重要。

关于地域接近性的重要,李彦宏举了一个例子:百度早期在硅谷有部分研发人员,配合国内的研发团队一起研制搜索的Spider。后来发现该团队的效率非常低,不是因为中国的工程师不行,也不是因为美国的工程师不行,而是因为交流不畅,两边的工程师做的东西不在一个路子上。美国公司的人员,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决策层要到中国来,与中国的工程师面对面交流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还要倒时差,浪费了很多精力。在方便交流上,日本显然比美国更有优势。

第二点是语言和文化上的接近性。日本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很深,这使得中国人更容易理解日本的文化。日本人研究孔子理论,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典籍,日本社会有很多习惯与中国相似。比如,一个美国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的月薪跟岁数,而不是跟能力成正比,中国人则很容易理解,这是为了让员工保持一定的忠诚度,源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另外,相当一部分日语实际上就是汉字。文化和语言上的相近性可以让百度更好地理解用户的习惯和需求。

第三,日本市场上的主要搜索公司都是百度熟悉的。日本市场上的两大搜索引擎雅虎日本和Google日本,分别是是中国搜索市场的NO.2和NO.3。在中国被百度超越。对这两家的市场推广套路、技术、产品、功能,百度都十分熟悉。而这两家竞争对手的技术、产品和功能,都是在美国开发出来的。日本雅虎和在中国雅虎,日本Google和在中国Google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尤其是在网页检索领域。

同时,李彦宏发现,雅虎日本和Google日本在日本本土化上做得并不是太好,基本上是在照搬美国那套东西运营。雅虎日本的首页跟美国非常相像,同样简单,都是在最明显的位置放一个搜索框,在第二明显的位置放了一个“I'm Feeling Lucky”搜索框。Google的日文版的首页上,同样用英文放了一个这样的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