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19774200000025

第25章 “后羿计划”:颠覆传统(2)

一汽大众甲克虫投放了百度精准广告后,一汽随机在百度所投放的人群里发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所投放人群的购车兴趣、关注的价格范围。该调查问卷显示,受到该广告的用户,89%以上对汽车感兴趣(99%是最高的),超过40%的人打算最近购车。

戴尔也尝试了百度的精准广告。

为了保证投放效果,戴尔购买媒体的原则很简单:以一个季度为周期,按照投放预期达到率对所投放媒体进行排序,后几名立即停止投放,通过不断过滤,筛选出效果最好的媒体,所以,戴尔的媒体投放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近年来,戴尔加大了在新媒体上的投放尝试。

百度负责精准广告的李峰于是向一家4A广告公司的老总吕勇推荐精准广告,这个公司是戴尔的广告代理商。吕勇早在1998年就把IBM的广告投放到了网络上,是中国第一个投放网络广告的人。

实际上,戴尔2002年开始在百度做竞价排名。刚开始,吕勇在投放的过程中有一些疑问,比如对关键字的购买方式等,后来,百度在流程上做了一些改进,逐步完善,吕勇从不接受到接受,从购买个别词到大量购买尝试竞价排名。由于百度用户转化率比非常高,双方的合作一直很愉快。

但对于百度的精准广告,吕勇还是比较谨慎,最终决定尝试性地做一做。为了监测媒体投放效果,戴尔在不同媒体投放的广告,所留的热线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投放后,通过对比每个电话号码所接听的咨询电话的数量以及转化率,就能够判断出投放效果如何。因此,戴尔一直对按照CALL量来计算广告费用比较信任,坚持在百度投放的精准广告也按照CALL量来计算,这与百度设计的付费计算方式不一样。在戴尔的坚持下,百度修改了与戴尔合作的费用计算方式,采用CALL量计算。

在投放百度精准广告的同时,戴尔也在多家门户网站投放了网页展现类广告。半年过去了,结果发现百度给戴尔带来电话量是最多的。同时,戴尔也意识到,按照自己坚持的费用计算方式,实际支出的费用比百度的费用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费用多,本来害怕在百度这里的投放费用会超过自己公司的预算的,现在倒给省了一笔钱,戴尔于是就接受了百度的计算方式。

精准广告已推出一年多后,就先后有300多个客户上线,涉及到19个行业,包括人们熟知的奔驰、宝马、沃尔沃、奥迪、路虎等知名汽车品牌,以及大牌房地产品牌、家电企业等,海尔家电、电脑品牌都上线了。易趣,eBay,阿里巴巴等网络公司也投放了百度的精准广告。

为了让“百度精准广告”这一革命性的广告产品为广告主带来更高的回报,百度精心打造了一支“精准广告”服务团队。这个团队汇集了各行业资深专家,可提供缜密、细致的全程深度服务,服务内容涵盖策略方案、物料建议、效果监测,并更可根据广告效果,随时调整、持续优化广告投放,有效保证广告主的经济利益。

行业高峰会:“百度世界”

百度2003年就开始尝试做大品牌公司的广告,当时全国只有三四个销售人员,客户只有戴尔、夏新、阿里巴巴和易趣几家,百度在这块的收入在公司整体收入里所占比例非常小。2004年,百度开始大力推行品牌类广告、大客户广告的营销策略。

李峰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百度。接手百度大客户部的时候,李峰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做四五年了,在这个圈子里有丰富的人脉,他首先要完善团队建设。第一个被李峰找来的是21CN的李向红,之后,硅谷动力的何连也被招聘到了百度。到2004年年底召开客户会时,大客户部已经有了八个成员,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其他广告都是客户将制作完成的广告作品拿去发表,但由于百度精准广告的领先性,百度大客户的各类专业搜索人才会直接参与到广告方案的策划与制作中,形成了庞大的“参谋团队”。

百度大客户的压力是巨大的,无论媒体还是广告主,还没有人将大客户网络广告作为一门专业来研究透。挑战首先来自人们对百度这样的新媒体公司的认识。行走于互联网最前沿的是搜索引擎,而百度又远远走在其他中文搜索引擎的前端。而在这一前端,百度正在探索的就是如何利用新媒体的形态流特征,为大客户提供全新的广告模式,并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大客户。

其次,作为一种新媒体广告形式,百度经过数年的市场开拓,已经在中小企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对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等,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巨大的潜在价值。这一领域市场前景极为广大,但市场开发的任务也并不轻松。

再者,大客户广告是一个具备互联网各种全新广告形态的综合性广告模式,需要面对不同客户的不同诉求进行全新的广告方案的设计。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客户、与广告公司进行了解、沟通、分析、研究,从而最终形成最优化的广告方案。

百度前首席运营官朱洪波对李锋的评价是“态度诚恳、死不悔改”,这个人会用温柔的语调去批评和检讨,但是骨子里,却对认定的方向、既定的目标永不撒手。

到百度前,李锋是一个广告销售的“敢死队长”,最擅长的就是谈判,参加了多年的广告竞标从未失过手。到百度后,李锋更像一个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分析每一个百度广告产品如何投入市场,也分析产品的使用客户的规律,并根据客户反馈调整产品。

人员到位后,百度在品牌类广告上的收入立竿见影,2004年的收入是2003年的十倍;2005年又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了四倍,达到了近一个亿。在人员并没有没有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百度品牌类广告的潜力开始爆发。

李彦宏对大客户部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广告部(百度内部将大客户部称为广告部)做到了我们原来没想到的”。

2004年11月底,百度广告部要举办一次客户答谢会。以前都是由百度市场部邀请一些公关公司一起筹办这样的活动。这次客户答谢会,也邀请了一家公关公司协助筹备,由于该公关公司并不熟悉百度的客户需求,活动策划方案不太符合客户的需求,却又不肯接受广告部的意见,毕竟,广告部对客户比较了解。双访出现了僵局,而公关公司又以百度广告部不懂公关策略为由,挖苦广告部人员。

此时,距离答谢会的召开只有四五天时间,重新找其他的公关公司已经不现实了。

广告部内部采取投票的方式,决定是由自己办还是由公关公司办,毕竟这是广告部自己的活动,关乎客户的感受。结果,广告部六个成员全部举手,一致决定由自己筹办答谢会。

决定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只剩四五天的筹备时间,广告部又只有六个人,面对如此复杂的会议流程,没有任何经验的广告部人员该如何应对?没有时间想太多困难,六个人全体出动,每天奔走四方找执行团队、邀请找主持人、联系客户等等。经过5天的高强度奔波劳累,客户答谢会终于如期举行了。结果,那次答谢会无论从组织流程、人员邀请,还是客户的感受都非常好。

这次会议的成功无形中成了一个引爆点,广告部门更加自信和团结,工作更加拼搏。

2004年,广告部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开发两千个客户,大家原本认为这个任务不可能实现,但在年底,大家超越了这个目标。2005年,翻了4.5倍,收益将近一亿,增长率绝对值达到了450%。

2004年客户答谢会成功举办后,广告部基本上都是自己筹办会议了。2005年丽江客户答谢会、2006年越南客户答谢会、2007年巴黎岛客户答谢会都延续着这种传统。后来,百度其他部门也效仿广告部的这种办会理念与方式。

2006年客户答谢会的时候,李峰觉得办一个简单的客户会,已不能满足广告部更大的目标了,大家计划把台湾广告业着名的大奖——“金手指”颁奖活动拿来办,借其影响力树立百度在行业中的地位。但是,“金手指”主办方要价300多万人民币,投入很大。广告部再次召开内部会议讨论,最终决定不做“金手指”赞助,干脆由百度自己筹办一个产业会议,百度世界就这样产生了。

隐私权争议

精准广告让众多广告主眼前一亮,然而也遭到了这样的疑问,精准广告的追踪行为是否侵犯了用户的隐私?

有一年,李彦宏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与英国首相布朗进行了会谈,两人就搜索引擎的追踪行为是否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进行了一番争论。

李彦宏在一篇题为《我对英国首相说“我不知道你是谁”》的文章中,记录了这次争论的内容:

布朗说:“你知道我每天搜索了什么信息,你知道我的喜好,你知道我想买什么东西,你甚至知道我的年龄、我的收入,你可以据此来发布最有针对性的广告,你是不是侵犯了我的隐私?过去的媒体都是不知道这些的。”

李彦宏说:“我是知道很多关于你的信息,但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不会用我掌握的信息对你造成伤害。”

布朗说:“你用我的信息赚钱,你应该付给我钱。”

李彦宏说:“不对,你用我的服务,是免费的,我们挣了钱才能把服务做的更好。”

布朗问:“未来的搜索引擎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越来越智能?”

李彦宏告诉他说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要靠百度知道这类产品来匹配自然语言的检索请求。

李彦宏在文章末尾说,自己挺惊讶的,他在国内这么多年,发现除了互联网业界的人,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商界精英,对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几乎是一无所知,而一个大国的首相,对搜索的商业模式如此精通真不容易。

他昨天总结了英国人的优势,得出的结论是开放、创新,追求知识。这跟一般中国人眼中的英国人是很不一样的。而中国人的优势则是有创业精神,敢于冒险,勤劳,做事有弹性,善于交易。

其实,在精准广告设计当中百度的确注意到了如何保护用户隐私的问题。

李彦宏详细地解释说:首先,百度不是根据IP进行记录的,而是根据cookies来记录用户搜索行为的,cookies是用户在网上留下的痕迹;其次,百度虽然知道这个用户有可能买什么样的产品,但是并不知道这个用户是谁。百度从来没有真正记录过用户具有隐私性的信息,也不会把有可能比较敏感的产品广告,通过精准广告的方式投放给消费者,更不会向广告主提供任何一个单一客户或者消费者的隐私信息。百度只对受众进行一个相关性的排序,进行广告展现。

全球最佳商业领袖

2006年12月10日,全球最负盛名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评出了2006年度全球最佳商业领袖。百度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荣名列第四,GoogleCEO施密特位居第五。李彦宏不仅是有史以来获此奖项的最年轻的华人,同时,也是获得此项大奖的首位亚洲互联网企业领袖。

《商业周刊》在注释李彦宏获奖时无不调侃地说:“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似乎应该和中国的企业家李彦宏坐下来谈谈。这位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创始人兼CEO已经做到了微软没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打败Google。百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是62%,是Google的两倍还多。而且,无论Google如何努力,百度在2006年还是不断扩大领先优势,大大超过了它的美国对手。这家公司的股票在今年涨幅超过了80%。”

从上个世纪以来,《商业周刊》的“年度最佳”评选就成为全球经济界和商业观察家的目光焦点,成为全球商业界当年最优秀和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商业领袖的评价风标。今年的榜单里,可谓巨星璀璨。Youtube的掌门人以快速的成功创业而入选,而苹果的乔布斯因带领苹果成功转型而再次入选,位列第十一,此外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也因为对自由贸易、医疗改革的有力支持,和扩大了同中国的经济对话而入选,位列第十九。

此前,台湾企业家、Acer创始人施振荣和台积电掌门人张忠谋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获得此项大奖,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则获奖于2000年。雅芳CEO、出生在多伦多的华裔女性钟彬娴则在2002年获奖,但中国内地的企业家则一直无人获此殊荣。李彦宏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内地企业家。此外,中国移动首席执行官王建宙也获得了第十四名的佳绩。

在《商业周刊》的甄选标准中,“如何建立一家伟大的企业,同时善待员工、改善糟糕的企业文化、让失去活力的品牌焕发生机、制定出新的战略计划”等四大标准成为主要评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搜索引擎公司在TOP10中占据了两席,说明了这一行业迅速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

海外分析人士认为,李彦宏的当选在美国和中国来看显得格外有意思。因为不可一世的比尔·盖茨在美国正为全球风头最劲的Google而伤透脑筋,但在中国,全球都显得霸气的Google在中国却成为最没有脾气的人。

业内专家评述说,这一奖项的获得,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标示着中国企业家站在了世界顶级企业家行列的最高端。百度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使百度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公司,李彦宏因而获得了CCTV2005年度经济人物,时隔仅一年,李彦宏就获得全球“最佳商业领袖”的称号,说明中国最为优秀的企业已经跻身世界企业家的最前列,正在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