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市民健康手册
19627400000006

第6章 饮食健康篇(2)

二、饮食健康八大支柱

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就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由多种多样且数量适宜的食物构成,其中,八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健康饮食的八大支柱:谷类和薯类,蔬菜和水果,肉、禽、蛋和水产品,奶和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食用油,食盐以及饮用水。

1.谷类和薯类

以粮为主要坚持

谷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而谷类食物的摄入逐渐减少。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粮食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多,而膳食纤维过少,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非常不利,增加了高脂血症、糖尿病、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谷类食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类食物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其中80%~90%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虽然谷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吸收利用率较低,但可将谷类食物与豆类混合食用,从而提高其蛋白质的利用率。谷类食物含有的膳食纤维能润肠通便、预防慢性疾病。

某城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源自粮食的能量摄入为45.5%,达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50%~60%的低限。因此应坚持谷类食物在膳食中的主体地位,保证每天摄入足够数量的粮食。

在平衡膳食中,谷类食物应该占有“主食”的地位,每天保证摄入250~400克。应将谷类食品合理地分配在一日三餐中,尤其要注意保证早餐要有谷类食品。

粗细搭配,食不过精

谷类食物主要有大米、面粉(小麦粉)、玉米、高粱、小米、燕麦、莜麦、荞麦等。通常将大米和面粉以外的谷类食物称为杂粮或粗粮。杂(粗)粮一般加工较少,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较高。

食用谷类食物要做到粗细搭配,增加杂粮。每周最少吃3次杂粮。

谷类的粗细搭配有两层含意。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杂粮”、“杂豆”,如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等。二是要坚持食不过精,如多吃全麦粉和糙米。精米精面颜色白、口感细腻,但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素,特别是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富强粉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1含量只有标准粉的1/3。

常吃薯类利健康

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见的薯类有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红薯。薯类既可作主食,也可当蔬菜食用。

红薯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可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其胡萝卜素含量较高。

2.蔬菜和水果

蔬果营养真不少

蔬菜和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和水果虽然所含水分多、能量低,却是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叶酸等)矿物质(钙、磷、钾、铁等)膳食纤维的重要食物来源。

合理营养的膳食搭配要求做到餐餐有蔬菜,每日吃水果。新鲜蔬菜的摄入量应达到每人每天300~500克,水果每人每天200~400克。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公认的防病保健食物。膳食中有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对预防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有益。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圆白菜、菜花、西蓝花等十字花科蔬菜对常见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有预防作用。

深色蔬菜要多吃

深色蔬菜指深绿色、红色、桔红色、紫红色蔬菜,其富含胡萝卜素,是我国居民维生素A的主要食物来源。除了绿叶菜外,胡萝卜、紫甘蓝等也属深色蔬菜。一般深色蔬菜中胡萝卜素、维生素B2(核黄素)和维生素C含量较浅色蔬菜高。大多数深色蔬菜还含有叶绿素、叶黄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物质,赋予这些深色蔬菜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风味和香气,能够促进食欲,并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深绿色蔬菜:菠菜、油菜、芹菜叶、空心菜、莴笋叶、芥菜、西蓝花、小葱、茼蒿、韭菜、萝卜缨等。

常见的红色、桔红色蔬菜: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红辣椒等。

常见的紫红色蔬菜:红苋菜、鱼腥草、紫甘蓝等。

水果蔬菜,互不替代

水果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较蔬菜多。水果中的有机酸含量比蔬菜丰富,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有保护作用。水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尤其是水果含较多的果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还能与肠道中的铅等有害物质结合,促使其排出体外。

尽管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健康功效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两类不同的食物,营养价值各有特点。一般来说,多数蔬菜(特别是深色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高于水果,而水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多。因此,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

3.肉、禽、蛋和水产品

动物性食物宜适量

肉、禽、蛋和水产品都是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B族维生素和铁、锌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肉、禽、蛋和水产品的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其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特别是它们富含的赖氨酸和蛋氨酸。畜禽肉中的铁主要以血红素的形式存在,消化吸收率很高。

平衡膳食建议成人将每天摄入的肉、禽、蛋和水产品总量控制在125~225克之间,其中,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

多白少红是原则

肉类包括畜肉和禽肉。畜肉是猪、牛、羊等畜类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因为畜肉的肉色较深,呈暗红色,故有红肉之称。禽肉是指鸡、鸭、鹅等禽类的肌肉及其制品。水产品则指各种淡水和海水的水产动物:鱼、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类,例如,鱼、虾、蟹、贝、牡蛎、章鱼等。禽肉及水产品的肉色较浅呈白色,又被统称为“白肉”。由于“红肉”和“白肉”在营养成分上有差别,特别是脂肪含量差别较大,健康功效就有所不同。

与畜肉(红肉)相比,禽肉及水产品(白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特别是海产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部分海鱼还含有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宜作为首选食物。

畜肉是“红肉”,脂肪含量一般较高,能量密度大。畜肉应尽量选瘦肉,因为瘦肉脂肪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且利用率较高;而肥肉和荤油的脂肪含量很高,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能量也高,不宜多吃。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红肉”的每周食用量不应超过500克。

鸡蛋虽好不能多吃

鸡蛋是人类所有能得到的食品中营养成分最接近完善的食物之一。鸡蛋富含极为均衡的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鸡蛋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高,是经济的优质蛋白质来源。

鸡蛋虽好,也不宜多吃。鸡蛋中的胆固醇是居民膳食胆固醇的主要来源之一,胆固醇虽然也是人体需要的膳食成分,但摄入过多不利于预防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一般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的鸡蛋不要超过一个。儿童、孕妇、乳母可根据需要增加鸡蛋摄入量。

4.奶类和奶制品

牛奶营养较完善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将牛奶称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在各类食品中,奶类所含的营养素最为齐全。奶中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特殊的碳水化合物——乳糖。奶中钙含量高,而且钙磷比例合适,还有维生素D、乳糖等促进钙吸收的因子。所以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中老年人饮奶可以补充钙,减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

天天喝奶好处多

每人每天都应吃奶或奶制品,饮1~2杯牛奶(200~400克)或相当于同等数量鲜奶的奶制品,如酸奶、奶酪。

由于奶中含有3%的脂肪,所以建议饮奶量较多的人、高血脂、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选择低脂或脱脂奶及其制品。

目前,市民钙摄入量仅有推荐摄入量的2/3;应该适当多吃一些奶制品,以补充钙的摄入,预防骨质疏松症。

5.大豆及其制品

营养丰富的大豆

大豆蛋白质含量约为35%~40%,除蛋氨酸外,其他必需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谷类蛋白缺乏的赖氨酸,是与谷类蛋白质互补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亚油酸含量高达50%,且消化率高,还含有较多磷脂。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5%~30%,有一半是膳食纤维。大豆中含丰富的磷、铁、钙,大豆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B族维生素含量也比谷类食物多数倍,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和丰富的维生素E。

大豆制品种类多

用大豆制成的豆制品种类多,口味各异。豆制品发酵后蛋白质部分分解,较易消化吸收,并且某些营养素含量有所增加。

市场常见的豆制品有豆腐、豆浆、各种豆腐干、腐乳、腐竹、豆豉等。

大豆摄入要增加

目前市民的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较低,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50克大豆及其制品:大约是200克豆腐或100克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