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善战之将,平时有哪个不爱兵,可作战时如果有太多的恻隐之心,就会耽误事。粟裕在大兵团作战时就曾有过一个规定,即当激战正酣时,不允许各级部队长报送伤亡数字,以免部队长一时心软手抖,作战命令执行不下去。
李默庵又被吃掉了一片棋,但是他这个人的好处在于,纵使再伤心,也不会动摇决心。
意识到弱点被粟裕所乘,李默庵开始亡羊补牢,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防区巩固上,在如皋、海安等地设置障碍,构筑堡垒,同时加紧休整和补充部队。期间,李默庵也一改单纯遥控指挥的做法,多次前往各部巡视防务。
作战犹如比武,抓住弱点才能一击而胜,如果对手把弱点都暂时掩藏起来,就只有先静观其变。同时,经过苏中战役40多天的激战,华野也需休息和补充,双方暂时形成对峙。
南京国防部对华中战场的攻略分为一南一北,李默庵在南,薛岳在北。
国民党将帅中,薛岳的名气无疑比李默庵要大得多,不说别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的大战役,基本都由薛岳参与或主持,仅他指挥的3次长沙会战就已蜚声中外。
几乎在李默庵上任的同时,薛岳就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并且很快就显示出他极其犀利的一面。
1946年9月10日,薛岳采用“毒箭穿心”战术,派整编第七十四师朝淮阴方向猛袭过来。
两淮(淮安、淮阴)乃华中首府,又是苏中前线的后方,位置极其重要,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攻魏救赵”,竭力守住邵伯,也为的是保两淮。
中央电令粟裕“率主力即开两淮”,接到电令,粟裕立即收拢部队,昼夜兼程北上。
顶级王牌
华野出发地距两淮约500里路程,沿途全是水网地带,苏中战役时,粟裕能够一天一夜赶到淮安,那是因为只有他和警卫员两个人,现在几万人马,又碰上大雨,连找条船都不容易,行军自然不可能快得起来。到最后,只有作为先头部队的五旅率先赶到,参加了守城。
在华野主力到达之前,防守淮阴的是陈毅所率山野主力。
此前,山野已经碰了颗硬钉子,在泗县吃了败仗。泗县一战,“陈老总袖子里的小老虎”第八师伤亡达2000之众,预期中的歼灭战变成了消耗战,泗县也没能拿下,全军士气大受影响。
事后总结教训,其中一条就是选择的敌军不当:防守泗县的是桂军第七军,这支广西部队战斗力强,且善于守备。
桂军第七军被称为“钢军”,可与北伐时代的“铁军”第四军相媲美,这样的部队当然不好打。
作为薛岳手中的撒手锏,整编第七十四师比“钢军”还钢。
该师的原番号为第七十四军,它的前身和老底子,正是在谭家桥战斗中令粟裕刻骨铭心的补充第一旅。
补充第一旅在谭家桥崭露头角后,便得以升级为第五十一师,成为第七十四军起家的基干部队,旅长王耀武也随之晋升为师长,后来又升任第七十四军第二任军长。
第七十四军真正的辉煌期,还是在抗战阶段。从淞沪会战开始,这支部队几乎经历了抗战中所有重大战役,其中以它为作战核心的就有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基本胜多败少,且每一次重创的都是日军师团级主力,也因此被日军称为“虎部队”,即中国的顶级王牌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缩编,第七十四军缩成了整编第七十四师,辖三旅六团。人少了,但是它的装备得到了加强,成为一支纯美械部队,除配备山炮、迫击炮、战防炮外,还拥有相当数量的美制冲锋枪、卡宾枪和春田步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
整七十四师现任师长,为原七十四军第四任军长张灵甫,他所领衔的这支部队,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过去是顶级王牌,现在还是。
辉煌的战史,超强的实力,使得七十四师上下都非常自负。
背水而战素为兵家所不取,项羽的破釜沉舟只是特例,但张灵甫在进攻淮阴时,就采取了这样极为冒险的战法,而且成功地使城内守军陷入了被动状态。
陈毅压力倍增,他在给粟裕发去的电报中有“五内如焚,力图挽救”之语。
1946年9月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于午夜时派一个营轻装潜进,从山野五旅和九纵队的接合部钻入,从而一举攻进淮阴南门,与城外主攻部队形成里应外合之势。
9月19日,山野被迫撤出淮阴,这时粟裕才率领华野主力赶到,但已于事无补。
张灵甫继续南进,3天后整七十四师又攻占了淮安。
两淮战后,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说:“国军像整编第七十四师这样的部队不要多,只需10个,就安邦定国了。”
两淮一失,华中局面为之大变,薛岳从北,李默庵从南,南北合击,对山野、华野形成了半包围,苏中完全成为敌后,华中部队回旋的余地更小,困难也更多了。
有人在一篇文章中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道:“有如红日当空的华中局势,转眼间,变得乌云满天,风雨飘摇起来。”
泗县没有打好,两淮又没能守住,山野高层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能不受到质疑,山野参谋长宋时轮不久引咎辞职,身为山野司令员的陈毅也成为众矢之的。华中分局召开了“七人批陈(陈毅)会”,陈毅当时还担任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华东战区最高指挥员,受到下属如此严厉的批评,是比较罕见的。
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在返回华东后,甚至向中央提出了“以粟(粟裕)代陈”的建议。
陈毅为此很苦恼,有一天,他心情沉重地对参谋说:“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
陈毅的性格一贯乐观开朗,此言既出,令身边幕僚也感到十分震惊和难过。
以粟裕一贯谦逊和低调的处事态度,他绝不会想到要在这种时候取代自己的老上级。
当年成立华中军区,中央的最初提名,是由粟裕担任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任副司令员。张鼎丞比粟裕大9岁,粟裕在新四军二支队时,张鼎丞就是他的上级。粟裕得知后,死活不肯就职,并向中央和华中局连发两份建议电,要求改任副职,这就是传为美谈的“一让司令”。
粟裕脑子里想的全是如何反败为胜,尽管没能救得了两淮之急,但他发现,华野和山野却因此得以集中靠拢,具备了大兵团作战所必需的雄厚兵力,这正是他一直想要的。
淮阴失守的第二天,粟裕就向陈毅提出建议:集中山野、华野一起作战,以改变当前局势。
相关电报发往延安,毛泽东复电同意,山野、华野由此合并,暂称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陈毅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
悍将
1946年10月初,南京国防部下达苏北作战第二期计划,要求薛岳、李默庵“南北会师,占领山东,打通津浦线”。
10月6日,薛岳动用两个整编师,率先出兵进攻鲁南解放区,两天后便相继占领峄县、枣庄。
粟裕马上集中华野、山野主力,准备北上威胁徐州,以迫使鲁南之敌回援,可是他刚刚调动了一部分部队,张灵甫就从南面来了个贴身紧逼。
高手通常都喜欢找高手切磋,那种棋逢对手的快意,只有当事人才能领略和享受得到。
张灵甫应该能当得起一个高手的名号。这位北大历史系的高才生不仅骨子里有一股军人的悍勇,被人称为“猛张飞”,而且熟读史书,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在他的卧室内,常年悬挂着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人的画像。
第七十四军在抗战时的出名作是万家岭战役,在这一战役中,张灵甫效仿三国邓艾偷越险道的例子,摸到日军背后发起猛袭,仅那场偷袭战,他和部下就消灭了1000多精锐日军,一时名扬天下。
张灵甫作战大胆,用粟裕的话来说“越是你放心的地方,他就越爱钻”,偷袭淮阴,张灵甫选取的其实是山野防守阵地的中央——看来最坚固的地方。
这样一位悍将,任何人都不敢轻视。
淮阴一战是硬仗,整七十四师伤亡不小,共阵亡团长2名、营长6名,本拟调回南京休整,但此时正逢苏北作战第二期计划启动,张灵甫又留了下来,打算“结束苏北战局”后再回南京。
就在薛岳起兵进攻鲁南的前一天,张灵甫北上涟南,与华野形成对峙。
粟裕判断,张灵甫是在打涟水的主意。涟水位于淮阴东北约40公里,是苏北门户,也是联系山东解放区和苏中解放区的枢纽,张灵甫东犯涟水,将直接威胁到华中后方。
粟裕由此盯住了张灵甫,他向陈毅建议,暂缓向北行动,在南面先歼进犯涟水之敌。
陈毅同意华野南移,但同时又决定将山野撤回山东,以保卫鲁南解放区。
陈毅此举立即引起了华中分局张鼎丞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山野、华野本已合并,现在又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
张鼎丞等人还向延安总部发去电报,“坚决反对陈(陈毅)这种处置”,官司一直打到了毛泽东那里。
其时粟裕已率华野主力南移,但是他一到涟水,张灵甫马上就暂停不动,只派些小部队在涟水附近进行活动,活动也仅限于打黑枪,袭岗哨之类。
两个回合一过,粟裕和张灵甫都摸清了对方的心思。其实大家采取的是同一战术,张灵甫打涟水,和粟裕兵进徐州一样,都是在运用苏中战役中的“攻魏救赵”。可以设想一下,只要华野主力离开涟水,张灵甫就还要卷土重来。
这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更头疼的还有,薛岳在徐州见华野主力南移,马上改被动为主动,调集兵力东犯沭阳。
为迎击薛岳东犯,粟裕不得不将南调涟水的华野主力再往北调,对涟水的防守兵力也做了重新部署。
粟裕现在很着急,他已经知道了华中分局与陈毅之间的争议,他所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旦山野去了山东,仅凭一个华野,将无法在淮北实施理想中的大兵团作战。
在军事问题上,粟裕素来直率坦白,他致电中央,在保鲁南还是保华中的问题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鲁南不保,华中固然难以坚持,但华中如果不保,不光鲁南,还将给鲁中乃至整个山东造成莫大困难。”
中央就此征询陈毅,陈毅不仅不同意粟裕的想法,还提出了山野、华野全部入鲁作战的主张。
争论中,大家都很真诚很认真,也都有各自的思考角度和出发点,只是战机稍纵即逝,不能再等下去了。
关键时候,中央支持了粟裕。
就在华野主力再次北调的当天,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致电陈毅,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山野、华野全军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
经过反复商谈,陈毅终于与华中分局取得一致意见,决定暂缓去鲁南,而首先在淮北打上几仗。
1946年10月15日,在收到陈毅与华中分局的商谈结果后,中央复电:“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这份电报还明确:“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作极为必要。在陈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河套套
正如粟裕所料,华野主力往北一调,张灵甫立即乘虚而入。
1946年10月17日至18日,张灵甫指挥本师三个旅及整二十八师的一个旅,兵分三路向涟水进发。
张灵甫胆大,但并不盲目,他在涟水安排了潜伏特工,此人化装成天主教堂的牧师,随时将侦察到的情报,用无线电方式传送至淮阴。
10月18日中午,这名特工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告知张灵甫:涟水城内只有一个团!
1个团挡4个旅,还是打下过两淮的顶尖王牌,开玩笑吧?
10月19日,张灵甫正式发出进攻命令,所部朝涟水外围迅速推进。
张灵甫并不知道,特工电报其实是粟裕事先设下的一个局。涟水保卫机关早就掌握了特工的材料,好几次都想动手抓人,但都被粟裕给阻止了。
粟裕叫留着,不让抓,为的就是加以利用,直到特工发出的最后一份电报被“四中队”破译后,这才传令逮捕。
城里的确只有一个团,粟裕亲自部署的李士怀团,可是城外却不止,城外还有大半个纵队,也就是李士怀所属的成钧纵队,掌握着三个团,它们被粟裕作为机动兵力,随时进行包抄或增援。
当粟裕离开涟水时,他还曾对照涟水的地图,对张灵甫的主攻方向进行过一番分析。
粟裕一直把熟悉地图和地形,视为指挥员的基本功,曾经说过:“不谙地图,勿以为宿将。”
随粟裕征战的作战经验回忆,在他所接触到的军事指挥员中,像粟裕这样精通地图又熟记地形的,绝无仅有。
从周围地形上看,涟水城被两条河相夹,南面是老黄河,北面是盐河,按照常规,敌军一般不会从南北两面进犯,否则的话,就要渡河,而且渡河之后还要再冒背水而战的风险。
粟裕希望张灵甫从城西进攻,那样对成钧纵队来说最为有利,因为那样的话,整七十四师的侧背就会完全暴露出来,便于城外的机动部队出击。
当然,有淮阴的前车之鉴,其他地方也没有被粟裕所遗漏,比如城南。试想,整七十四师有大炮和工兵,淮阴那里可以都背水攻城,涟水这里怎么就不可以呢?
成钧纵队的机动部队控制于涟水东南的茭菱镇,背靠老黄河。粟裕预先为纵队司令成钧设计的战策是,只要张灵甫真的北渡老黄河,就把老黄河做成一个“河套套”,机动部队从茭菱镇以东渡河,大举出击,将整七十四师套在“河套套”里。
1946年10月21日,整七十四师向涟水发起进攻,让成钧备感郁闷的事发生了,他竟然难以判明张灵甫真正的主攻方向。
城西、城东、城南,包括他所在的茭菱,哪一面都有敌军,哪一面敌军都在进攻,看不出哪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