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一共才3万人,前面又连打两仗,还能剩下几多?
李默庵由此做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去十万八千里的判断:“苏北共军已经一败涂地,主力第一师、第六师下海北逃。”
就算是粟裕缓过劲来,也不可能是一时半会的事吧,沿着泰州、海安、李堡,一直到海边,李默庵安安心心地建起了防线。
他不知道,华野主力没有下海,第一、第六师正在海安东北休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有的部队距海安仅一二十里。
不知道也情有可原,苏中是新四军的老根据地,当地民兵可以严密封锁消息,国民党的谍报、特工人员根本渗透不进去,李默庵只能可悲地沦为聋子和瞎子。
对李默庵来说,这当然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
1946年8月6日,李默庵电令新七旅从海安东进,以接替第一○五旅在李堡一线的防务,电报当即被“四中队”所破译。
拿到情报,粟裕十分兴奋,几天来,他一直在等着这样一个战机出现。
大兵团作战必须掌握足够兵力,华中三战之后,粟裕已明显感到手中的兵力不足,他曾向山野司令员陈毅发出电报,提出将山野的第五旅调至苏中参战。
陈毅已执行中央关于“外线出击”的计划,率山野主力到达淮北,他回复粟裕,说山野兵力也不足,所以不能将第五旅调出,同时他让粟裕也尽快向淮南转移。
收到陈毅的回电,粟裕索性直陈中央,还是坚持要调第五旅。
战争年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准提3次。粟裕连续3次上书,最后一次,甚至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
现在战机果然出现了,粟裕急电报告:“此乃一良机也,不可错过。”
毛泽东随即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指苏中战场)。”
陈毅复电同意,五旅由此东移,并暂归粟裕指挥。
1946年8月10日,国民党两旅在李堡交防。经过充分休整,并增添了新生力量的华野如虎下山,突然向李堡发起猛袭。
敌军猝不及防,一片混乱。新七旅是拼凑出来的地方部队,不同于整八十三师那样的精锐主力,本身就很不经打,而当时交防的电台、电话刚刚拆除,接防的电台、电话又没架好,所以也没法向李默庵告急求救。
奇袭李堡,是苏中战役的第四战,在短短20小时之内,华野便取得歼敌一个半旅的战绩。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庆祝你们第二次大胜利(第一次大胜利指的是在如皋发生的战斗)。”
有关华野西移的争论,随着这场战斗的结束暂告一段落,中央军委决定让华野继续留在苏中作战。
李堡一战,损耗了李默庵的机动兵力,也使他不得不暂时放弃在李堡一带建立封锁线的打算。李默庵重新调整兵力部署,退后一步,加强了对海安、泰州以南占领区的“清剿”和防御。
这是一个新的封锁圈,正面兵力很强,弱点在其侧翼,即南通和如皋,那里兵力相对单薄。
这样的弱点,当然逃不过粟裕的眼睛。李堡战斗时,第五旅和苏中军区特务团已经到达,华野兵力增强,完全可以再打一仗,正是见缝就钻的时候。
1946年8月20日晚,粟裕率华野主力由北向南,悄悄向两翼深入。
参与此次行动的计16个团,3万多人,他们进入的虽是敌军薄弱区域,但同时也是封锁圈腹地,倘若稍有不慎,走漏风声,以李默庵的精明,必然会立即抽调重兵包围,到时就有可能是自投罗网了。
粟裕承认他走了一着险棋,说:“这个行动好比‘孙行者打铁扇公主’的办法,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带有危险性。”
粟裕一向思维缜密,计算精准,如果他走的是险棋,恰恰说明很有把握。
所谓封锁圈腹地,李默庵其实毫无根基,有根基的是粟裕和华野,经过长达6年的抗战,这一带早就成了华野的老根据地,不管去哪里,都跟行走在自家院子里一样。
3万多人夜间行军,老马熟路,沿途连犬吠之声都听不到,整个把国民党军队当成了二傻子。
1946年8月21日晚,粟裕动用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三支主力,向丁堰、林梓杀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两座集镇,驻扎着交通警察总队,正在公路沿线进行“清剿”,以“恢复交通”。
交通警察总队由抗战时期的忠救军和上海税警团改编而成,名义上归属交通部,装备有卡宾枪等美械自动武器,号称是“袖珍王牌军”。
丁堰、林梓都各有一个总队据守,当受到攻击时,他们还依仗火力强,又有坚固工事,在电话中满不在乎地对李默庵说:“不要紧,可能打上一两个钟头就没事了。”
“一两个钟头”一直拖到第二天下午,阵地被突破了。
粟裕与忠救军打交道不止一次,深知这种部队的优劣所在。简单来说,你让他们去“清剿”或搞突袭,甚至打游击战,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但他们没有什么重装备,也缺乏正规作战的经验,碰上以打运动战和阵地战见长的野战军主力,就该吃不了兜着走了。
李默庵再打电话,电话不通,无线电呼叫,呼叫不灵。其实那时候两个总队都已被打垮,余部正在败退之中。
苏中战役第五战收官,华野歼灭交通警察总队5个大队,部队缴获了卡宾枪等最新的美械装备,自此以后蒋介石便被封为了“运输大队长”。
华野士气高涨。粟裕问获胜后的部下:“部队情绪怎样?”
回答是:“从干部到战士情绪好得很。”
粟裕的神情却一点都不轻松:“我现在可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粟裕心事重重,是因为他知道李默庵绝不是一个低段棋手,并且一定能猜到自己下一步会在哪里做局。
雷公打豆腐
粟裕和李默庵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战略打法也相异,粟裕要的是歼敌,多吃掉对方一些棋子,以改变当时敌攻我守的整体格局,李默庵要的却是占地,将华野从苏中完全驱走,从而解除对南京政府的威胁,实际上,他就职时的主要使命就是这个。
两人都坚定不移地奔着各自目标而去。交通警察总队被粟裕横扫一棍,李默庵不心疼吗?当然心疼,但他更在意的是如皋。
丁堰、林梓一战打断了南通至如皋的交通线,使如皋处于三面被围之势。驻守如皋的是王铁汉整四十九师,该师在苏中第二战中已遭重创,兵力较弱,如果粟裕乘胜进攻,城池必定难守。
李默庵一边让王铁汉加强城防,一边急调驻黄桥的整编第九十九旅东进如皋。
整九十九旅是一支比较能打的部队,为保万无一失,李默庵又下令王铁汉出兵三路前去接应。
在李默庵看来,这种部署真是稳得不能再稳,妥得不能再妥了,要是这样还不行,难道他李默庵亲自出马,用八抬大轿把援兵抬到如皋去?
在增援如皋的同时,李默庵还布了另外一步棋,他把驻扬州的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五师派出,沿运河北上,准备攻占邵伯。
这步棋有两手妙用,攻占邵伯是第一手,第二手就是用“围魏救赵”的办法,间接为如皋解围。
李默庵的设想是,黄百韬若攻占邵伯,将会威胁苏中侧翼和两淮(淮安、淮阴),粟裕不能置之不顾,集结于如皋东南的华野主力只能走人,于是如皋得救。
华野尽速西进,就一定能救得了邵伯吗?也未必。
李默庵判断华野不可能从兵力集中的正面核心区走,只能从北面绕,而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有这些时间,黄百韬应该能攻下邵伯了。
可是他忘了,以粟裕所处段位,绝不可能被对手的思维轨迹所左右。
李默庵要救如皋,粟裕也要救邵伯,李默庵用“围魏救赵”,粟裕的对策只差一字:攻魏救赵。
具体来说,就是攻黄桥,救邵伯,兼打援,一举三得。
打黄桥,其实为的是打黄桥后面的泰州。泰州是整二十五师的后方,黄百韬倾巢去攻邵伯,泰州必定空虚,只要一攻泰州,黄百韬前后受敌,就只能回兵援救。
在黄百韬撤回泰州的路上,还可以再打援。
粟裕没有绕路,而是直接插入了正面核心区。
1946年8月23日夜,华野主力穿过如皋至黄桥的公路(即如黄路),正要向黄桥开去,粟裕突然下令停止前进。
李默庵增援如皋的电文被“四中队”截获了。
粟裕按照电文一算时间,华野与从黄桥出来的整九十九旅正好可以撞个满怀。
打的就是你,你还出来了,不打何待?
1946年8月25日,整九十九旅刚刚进至黄桥东北的分界,就被华野第六师团团包围,而王铁汉从如皋派出的三路接应部队,也在一个叫加力的地方,被华野第一师、第五旅堵截,相互联络因此中断。
不过整九十九旅确实很能打,他们采取集团固守的战法,使得第六师始终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同一时间,邵伯保卫战也在激烈进行当中,黄百韬已突破外围阵地,令粟裕备感焦灼。
假如还是不能在如黄路战斗中奠定胜局,邵伯守军将继续承担压力,而邵伯一旦失守,整个战局就不一样了。
大兵团作战,胜算与否直接取决于集中兵力的多寡,但粟裕手中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又无预备队可用,这时他想到了唯一的办法:转用兵力。
粟裕从加力方向抽出一个旅给第六师,使分界方向的兵力形成了5∶1的绝对优势,雷公打豆腐,两个小时之内便打掉了整九十九旅。
分界战斗结束,粟裕马上又把兵力全部调到加力方向,造成15∶1的更大优势,加力之敌又被歼灭。
战事进行过程中,李默庵曾令王铁汉亲自率部前去救援,但王铁汉走到半途也被华野给堵住了,不仅无法帮别人,自己都成了下水的泥菩萨,李默庵深感不妙,急得直跺脚。
无奈之下,李默庵只得让黄百韬派一个旅乘汽车南下增援,未等援军赶到,如黄路战斗已经收场。
得悉整九十九旅等部被歼,黄百韬部深受震动,军心不安,李默庵见侧背受到威胁,被迫下令黄百韬收兵撤回扬州。
苏中战役的第六、第七战分别是指邵伯战斗和如黄路战斗。据华野方面统计,其中仅如黄路战斗即消灭国民党部队两个半旅,创下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性歼敌的纪录。
苏中战役由此取得了著名的“七战七捷”,不过也有人认为,其中的第三战“海安防御战”、第六战“邵伯保卫战”都属于防御战,并非歼灭战,很难称为胜仗,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七战五捷”。
七捷也好,五捷也罢,在国民党军队尚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能有如此高的胜率,粟裕已足以当得起常胜将军的名号,苏中民间盛传:“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消息传到延安,朱德说了一句话:“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