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19599300000013

第13章 砚用文玩(3)

明代的《珍珠船》记载:“绛县人善制澄泥。”宋元以后,澄泥砚地位与歙端相比,相形见绌,至清代乾隆之后淹没。清代乾隆帝曾御制澄泥砚,自乾隆四十一年至五十一年(1776-1786)的十年间,取绛州的澄泥,积泥若十,令江苏制造烧制,似所制砚品平庸,更未及唐法。

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丽,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澄泥砚的燥与润、粗与细在于泥材的结构。分子的密度大时必细,密度小者必粗,这种密度是决定砚质坚实、发墨的主要条件;其次是泥中的金属成分等,也是发墨与否的重要条件:再次是烧制的火候了,火候高,泥的密度大,也会导致澄泥砚不发墨,滑润多于滞涩。

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朱砂澄泥之尤妙。”澄泥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不同温度所致。

明代中期以后,苏州灵岩山一带出现了一种与人工澄泥砚相伯仲的天然石,发墨也好,唯山坑、益毫胜水皆不及人工烧制的澄泥砚。

二、其他名砚

1.山东红丝砚

产于山东益都县一带的石砚,唐时的四大名砚之一。因唐代时隶属于青州,故红丝石砚古代亦称“青州红丝砚”。

宋代嘉祐年间曾任青州知州的唐彦酞在其《砚录》中说:“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清代汪春煦在其《寿石斋砚谱》中则评述:“以墨拭之,其异与他石者有三:他石不过以温润浴莹者为优,此乃浸之以水而有滋液出于其间,以手摩拭之久,粘者如膏,一也;他石与墨相发,不过以其体质坚美,此乃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若漆,二也;他石用讫,甚者不刻,其次终食之间,墨即干矣,此石复之以匣,常数日墨汁不干,经夜其气即上下蒸湿,著于匣中有如雨露,三也。”红丝砚多呈柑黄地红丝纹、紫地黄丝纹等,丝纹十余层次第不乱,彩纹艳丽,故称红丝石。石质致密,手拭如膏,质润几细,贮水不耗,发墨如油,是鲁砚中的佳品,深受文人喜爱。唐柳公权《论砚》中说道:“蓄砚为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平生喜用红丝石砚。宋代李之彦《砚谱》云:“苏易简作《文房四谱》……谱中载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砚为第一,斧柯山(端石)为第二,龙尾石第三,余皆中下。”红丝石最早开采大约在唐中和年间,历代大多由民间开采,每个坑洞中储藏量不大,生产时断时续,明清以来几乎湮没。至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重视这一宝贵的地方资源,组织人力调查挖掘,恢复了规模生产。红丝石砚的雕刻,在造型、装饰方面具有明显的“鲁派”风格,以势造型,自然形状较多,巧用纹饰,借以天然形成的纹理,千姿百态,有的似云水,似月晕;亦有似花卉,似鸟兽,似人物,似山峰,一砚一式,绝少相同。有的当中夹杂石英,像断而不裂的冰纹;亦有旋转状的圈丝几十重,而次第不乱;有的具有绿色石眼或金色条带,以及闪闪发光的紫筋;还有的在石料上有点点黑斑,成砚之后,就像留在砚上的墨痕一般。

1978年赵朴初先生在观赏了鲁砚的新作以后,即兴赋《临江仙》一首:“彩笔昔曾歌鲁砚,良材异彩多姿。眼明今更遇红丝,护毫欣玉润,发墨喜油滋。道是天成天避席,还推巧手精思,天人应合妙难知。刀裁云破处,神处月圆时。”对红丝石砚的石质和工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东北松花砚

松花砚是我国著名的石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齐名。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混同江砥石山松花江的发源地而得其名。

长白山区是满族祖先的发祥地,被长期封禁,不准庶民进入狩猎、开采,所以砚石矿一般不被人所知,只有专司衙门将砚材用毡包、车拉,从关东运到故宫的造办处,由琢砚高手制成砚,专供皇帝做“御批”、“朱批”用。这是因为该砚石以绿色为主,与红色颜料可形成明显的色差对比的缘故。

松花砚在清代被视为国宝,专供御用,康熙帝赞而题款曰:“寿古而质润,色绿而生青,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乾隆帝三下江南之行所携十二宝中便有一件松花葫芦砚,并称颂:“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四朝专用松花砚,造型别致,雕技精湛,并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帝的御笔题词。

松花石的色彩有深绿和浅绿,并杂有黄色和紫红色,紫绿相兼,纹如刷丝,有如大海的波涛,流水般的旋涡,平行之纹理等,其中以深绿色的刷丝为上品,刷丝纹的精品又似孔雀石,深绿色的松花石在全国的砚石中独占鳌头。松花石石质坚实发墨,硬度较端歙为高,在5度左右,击之金声,研磨以后,用水冲洗不留痕迹。据《格致镜原》一书记载:松花石“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够使松烟浮艳,昔人称砚之神妙尤不兼备,洵足超轶千古”。

其实松花石砚早在明代已经问世,当时的人们误认为是“绿端石”。后经过琢砚家金殿扬确认为辽东之松花石,产于长白山,封为宫廷御砚,禁传世。随着清代的衰落和覆灭,松花石砚也湮没无闻近二百多年。

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吉林省通化市组织人力物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长白山区浑江岸边发现了久已失传的松花石矿源,并用新采的松花石精琢了一批新砚。经专家鉴定:新采的松花石料,从颜色纹理、贮水、硬度、击声以及取样的物理化验,均与失传的松花石完全相同。

松花石砚的雕刻风格鲜明独特,由于硬度偏高的原因,故所琢之砚简洁实用,以规矩造型为多,异型为辅,突出石质的美丽。制砚时取砚材的断面,能使砚面显现出刷丝纹理。造型上依材定型、因形施艺,线条匀称,边缘整齐,主题鲜明。松花石砚雕刻的题材丰富,有苍松翠柏、青竹红梅、行云流水、海淮云月、山水花卉、龙凤、云鹤以及神话和历史典故等。

3.扬州漆砂砚

漆砂砚也是砚的品种之一,以木材做胎,大漆调入带颗粒、助研磨的砂质髹成砚面。漆砂砚胎质轻巧,坚细耐磨,又可以用木雕和漆艺进行装饰,是清代风行一时的砚材品种。

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扬州漆器名工卢映之于扬州南城外市商购得一砚,上有“宋宣和内府制”铭文,质类澄泥而绝轻,入水不沉,甚为惊异,识别为漆砂所造,于是授工仿之。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也为他所制的漆砂砚作铭。

卢映之的孙子卢葵生,名栋,嘉庆至道光年间人,住扬州埂子街达士巷古榆书屋,曾捐江都监生,道光二十年(1850)卒,年逾七十。《续纂扬州府志》云:卢栋“善制漆器,漆砂砚尤见重于时”。清叶名澧《桥西杂记》云:“漆砂砚以扬州卢葵生家所制为最精,葵生世其传,一时业此者甚众……凡文玩诸事,无不以漆砂为之,制造既良,雕刻山水花鸟之文,悉臻妍巧。”顾千里的《漆砂砚记》赞卢氏的漆砚“有发墨之乐,无杀笔之苦,庶与彼二上品(指端砚和澄泥砚)媲美矣!”并作《漆砂砚铭》:“日万字墨此可磨,得之不复求宣和。”一时仿制卢氏漆砚者甚多。

漆砂砚的砚盒,也常以髹漆为之。漆的色地深沉古雅,或嵌以百宝,还往往与书画家合作,在一色漆上镌刻诗书画印,表现出工艺和文人相结合的意趣。至清道光以后,扬州的漆砂砚失传。20世纪70年代末扬州漆器厂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专家的帮助下,指派技术人员揣摩实践,走访求教,至1980年试制成功。新制的漆砂砚用高岭土、化工原料和大漆配制精心髹涂,砚盒分别装饰有螺钿、嵌玉、嵌牙、雕漆、刻漆、勾刀、彩绘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漆器工艺,这种重新问世的漆砚,兼有端歙二砚的长处和扬州漆器的特色,坚而不顽,细而不滑,发墨而不伤毫,入水不沉,宿墨不干,是文人墨客珍爱的文房之宝和纤巧雅致的案头清玩。

4.湖南菊花石砚

用湖南省浏阳市永和镇附近的浏阳河底所产的菊花石制作。大约在清代中期乾隆年间方始开采。永和镇有位手工艺人在筹备屋基石料时,偶然发现了菊花石。镇上的一位书画家欧锡藩和雕工艺人程维达进行合作,将菊花石雕凿成砚,让白色的菊花图案显露在外面,后由当地作为地方特产进贡内廷献于皇帝。

到了光绪年间,菊花石砚的雕刻技艺日益精湛,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当时梁启超受聘于“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曾得到一块浏阳菊花石砚。该砚呈长方形筒式,石质苍老,砚的正面雕竹三株(取华封三祝之意),背面琢竹竿及竹叶,砚石下方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一朵。砚左有“复生铭”二字(复生,谭嗣同字)。铭云:“空花了无真实相,用造一偈起众信。任公之砚佛尘赠,两君石交我作证。”砚背还有黄遵宪1902年补刻的哀铭。此砚现存于梁启超长女艺衡馆主梁令娴处。

菊花石实属动物化石类,石上天然生有洁白晶莹形如菊花的花纹。蕴藏在菊花石中的“菊花”品种繁多,花型各异,有花蕊异色的金银菊,有银丝缕缕的蟹爪菊,还有“贵妃脸”、“竹叶菊”、“金钱菊”等。在姿态上含苞待放,有争艳怒开等等,千姿百态。当地艺人利用它灰黑色石上的白菊花纹,巧妙地雕成整枝菊花、折枝菊花,非常招人喜爱。人们常常依石取材,随形施艺,以色取巧,凿石成砚。菊花石砚的制作工艺首先要经过“相石”、“打粗寻花”。把石的杂质、绺裂去掉,找出隐藏花的部位,确定花的大小厚薄以及花瓣的去向、长短等,然后考虑设计砚的造型和菊花分布到砚中的何方位置(白色的菊花比较硬,不适宜安排在砚池中央),一般来说,是设计在砚的顶部、边部和底部。但该石砚终因石质过硬滑而不发墨,只可做珍藏和鉴赏的工艺品。

5.山东淄砚

淄砚因产于山东淄博市而得名,已有千年的历史,古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许多的史料。

宋代书法家米芾将“淄州砚”列入《砚史》。苏东坡谓:“淄石号韫玉。”唐彦猷则在《砚录》中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书成,神宗即选择淄砚赏赐他,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淄砚的身价了。

淄石砚有绿、黄、紫等颜色,几十个品类。绿色的有沉绿、荷叶绿、竹竿绿、莴苣绿等;紫色的有夹山红、紫云、绀红等;黄色的有绀黄、柑黄、束瓤黄等。此外还有赭色、多彩、绀青等品类。

淄石温润如玉,坚而不顽,多有赏砚家称道的天然名贵品,如珍珠斑、翡翠斑、冰冻纹、金银星、色晕之类,常现于砚面,饶有天趣。砚石的刻制多随形施艺,力求巧夺天工,不求雕镂烦琐,伤其固有的天然美,立意在人工与天趣的统一,形制与砚石外形乃至石面上的纹彩风格一致,古朴大方。

6.安徽乐石砚和紫石砚

安徽淮北产有砚石,宋代书法家米芾对乐石十分赞赏;苏易简在他的《文房四谱》中将它列十名砚之列。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曾刻过“乐石室”印章,但以后反而没有被引起重视。近年政府派人进行了开发挖掘,才真正使乐石和紫石闻名于世。

乐石产于安徽淮北地区宿县的诸兰和介集,石色有浅灰、灰黑等,性稍硬,莹黑而滋润,带微粒状结构,质尚细,发墨次于歙石。从岩性来看由自云石和方介石组成,扣之金声,和做摆设的灵璧石比较接近。只是比灵璧来得细,故能制砚。

紫石产于安徽淮北地区的萧县,其色有如紫端,呈灰紫色,薄层状和紫灰色的条带状,质地紧密,分布均匀,吸水量小,是一种较理想的砚材。

7.宁夏贺兰山石砚

贺兰山石砚产于宁夏贺兰山东麓小口子沟沟源。贺兰山石天生丽质,自然形成深紫、浅绿两种颜色,雕刻艺人称之为“紫底”、“绿彩”。紫色的占绝大部分谓之底,约占80%以上;绿色的部分较少只可当点缀用,约占10%~20%之间,紫、绿两色相映成辉,像晶莹的翡翠放在紫色的丝绒上面,素雅清秀,彼此衬托。若石层中偶尔出现石眼、玉带、银线、眉子、云纹等,则更为名贵。

《宁夏府志》载:“贺兰山滚钟石口,二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砚。”贺兰山石砚的雕刻是根据石料的质地、色彩、纹理、走向、大小、厚薄、形状等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题材内容,以充分发挥贺兰山石紫中嵌绿的特点,色重者强调俏色,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8.河南天坛砚

天坛砚,亦称盘谷砚,产自河南省济源县。天坛砚因其砚石产自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东侧盘谷一带而得名。天坛相传是轩辕黄帝设坛祈天的地方。天坛砚有石品三十多种,有青紫色的“青斑”,嫩绿色的“柳芽黄”,红黄绿三色共生的“三彩”以及名贵的“瓜子”、“子母”、“玄珠”,等等。

天坛砚历史悠久,迄今发现的最早实物是东汉熹平年间的四龙戏珠砚。唐代韩愈对天坛砚推崇备至,题曰:“仙马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9.河北易水砚易水砚产于河北省易县,就是当年燕太子丹送别刺杀秦王的壮士荆轲,唱出悲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地方。

易水砚石色深紫,在色彩柔和的石面上往往点缀着碧绿色、淡黄色或灰色的斑纹。砚石细润光洁,质刚而柔,硬度适中,具备发墨、储墨、润笔、砺毫的优点。

易水砚石料初采于易水南岸百林寺,后采于终南山的“韩湘子洞”与“黄伯阳洞”近处。

易水砚的雕琢采用阳雕、立雕、透雕等多种技法,有几十种砚式品种,其中龟砚、龙砚、琴砚、兽砚、棋砚等五大高档砚式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