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的人与你想的不一样
19581100000027

第27章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而不同(2)

产品卖不出去,当时的CEO就告诉他:“开复,你这个部门是公司最赔钱的部门,公司已经不能再往里面赔钱了,你把这个部门解散吧。”

而一再坚持的李开复要求自己去卖这个产品,当时的CEO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他还这样说:“我给你六个月的时间,你去卖,但是你必须把你的团队带走,公司付不起他们的工资,而且,你也要走。”

但是做职业经理人必须要做到这样的事情,必须一边鼓励自己的员工,还一边得去找客户。最后经过努力,买主找到了,但是买主只提供了10个人的岗位,其余的九十多人因为他的领导失误而丢了工作。

李开复知道了改变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承担责任是更重要的事情,在很多四十而惑的人看来,很多时候不是你改变了世界,反而是世界改变了你。年轻的时候我们或许都有改变世界的冲动,这是一种年轻的活力,我们应该提倡,但是我们也必须看着自己的力量行事说话。

第三次挫折发生在2004年。

当时,李开复的“开复学生网”和他写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都得到了各界很好的回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在中国办大学的时机已经到了。

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学院式的大学,通过这所大学来影响中国的教育,实现他在教育上的理想。

之后,李开复便开始为这个梦想奔波。他几乎跑遍了华尔街所有的有钱人家,但这些富豪当中只有一个家族表示愿意投资,这让李开复备受打击。

而后,李开复还是没有放弃这个理想,但当他听到有办学经验的人的提醒后,他的梦,灭了。因为这个家族的投资只够维持5年的花销,而办一所大学,必须有足够维持学校运行10年的资金才行。

李开复在办大学这件事情中,阅读了很多教育理念的书和相关的法律,并对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有了更多深刻的了解,也更知道同学心中期望看到什么样的教育,这些经验对他以后创新工场的开办也有很大的作用。挫折也并不全是坏事,人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

第四次挫折则是李开复人生中的最低潮。

当他被微软从中国调回总部之后,他想为中国做更多事的想法破灭了,但同时他又看到一个机会,Google 要进入中国市场,于是他辞去微软的工作加入Google,但是他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微软将自己告上法庭的困境,因为微软认为他违背了诚信的原则。

此事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强烈关注,李开复每天面对着说自己不诚信的报道和那些虚假的报道,而他作为被告人却不能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他真的很沮丧。

但是后来,他因为一句话而明白了,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变得坚韧,学会面对。这句话就是:“用勇气来接受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用胸怀来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二者的不同。”

所以他不在媒体前辩护,以免越描越黑,而后,他将自己很大的精力都花在给法官搜集资料,提供能证明自己没有违背诚信的证据,使他能更快到Google 工作,结果他做到了。

4.用心来引领你的一生

美国有一项调查显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换四到五份工作,而为什么要换工作呢?因为我们的行动在很多时候都是由心来引领的。

在陶渊明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以心为形役,但使愿无违。”陶渊明为了追求自己的田园理想而放弃了做官,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其实就是受到了心意的引领。

我们看到,李开复博士也从一位科学家变成一位企业家,然后供职于不同的公司,最后转变为热心的教育者,这其中,正是他的心带着他,在转动。

这其中,李开复每一次的转型都是“以心为形役”的真正体现。

当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他最先所修的专业是政治,所以他才能和******成为同班同学,当时的政治在哥伦比亚大学排名第三,是很热的一个专业,而且前途很好,多年后的******当选为总统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李开复却不喜欢政治,还是一直钟情于计算机,于是,他从修政治转变为修计算机,而当时计算机在哥伦比亚大学根本就还没有被排名,但是他的心和他的喜好给了他选择的动力,即使学出来后,不好就业,没有更好的前途他也坚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责任,并无怨无悔。

用心来引领自己的行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选择必然兼带的是而后的责任,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就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吧。

在做博士论文时,李开复的博士生导师要他用专家的观点来做他想做的论文,但是他的心告诉他博导的方法是不行的,得用统计的方法做,虽然他的观点遭到了老师的反对,但好的是老师支持他用自己的方法。正是由于心的引领,李开复才敢于向自己的导师发起挑战,最后获得了论文的成功。

因为用自己心里的想法来做事,我们才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投入,这样才会努力去克服其中遇到的苦难,把最终的结果做出来,所以,只有不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做起来才是最有动力的。

李开复到如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变换经历也正是因为他一直追求着自己心中的声音。毕业之后,他完全可以保守地留在学校得到一份副教授的工作,而且他所留下的领域也是最好的计算机领域,但是他却选择了给苹果公司打工,就因为苹果公司当时的副总裁说了一句话,而这句话正好激起了他心中的声音:“开复,你要把你的余生花在写一些像废纸一样的论文上吗?还是拿来加入苹果改变世界吧。”

人生在世,我们要试着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改变世界,而不是纸上谈兵。

所以,李开复选择打工。

而后,李开复又选择放弃国外的发展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国家。因为他父亲眷顾祖国的情思感动了他,使得他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在这个心声的引领下,他回到了中国。

而后,李开复之所以离开微软很好的条件而供职于Google,是因为他觉得在Google 能学到很多的东西:比如Google 创新的模式、成功的方式、管理的方式等,但最后他为什么又从Google 出来了呢?这都是由他自己的心意决定的,他认为用心中的声音来引领自己,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再重要。

在Google 四年以后,他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创立创新工场,而这一次的抉择,是因为他的人生理想更清晰。

用你的心引领你的一生,在心的引领下快乐地生活。每一次转变都会成为生命中的一个点,并且人生中有很多不同的点,只要我们追随我心,那就不要去在乎那是个什么样的点。当你快过完一生再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将会把你的生命串成美妙的音符。

在李开复看来,一个人的心声最能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方向。在2004年之前,他自己设计的人生方向是:科学家,企业家。而在这其中,他经历了三家拥有顶尖科技的公司,并发明了三项可以推广的技术。如今,李开复的方向变成了:热心教育者。他通过创立“我学网”、写书、写信、做演讲、创立创新工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热心教育的事业,他想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完成创业的梦想,他更喜欢中国学生亲切地呼唤他:“开复老师。”

而今,创新工场每一年会推出五个不同的值得融资的项目,帮助中国学生创业;开复博士的信、书乃至演讲都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李开复一生中所做的选择,所做的大胆改变,是因为他受到了一段话的影响,这句话一直是他很喜欢的,也多次在书中或者演讲中拿出来与更多人分享:“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执著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现代这个充满名利的世界中,很多人甚至更多人都在被社会的“声音”

所左右。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倾听自己的声音,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才会把一件事情完美地做好。

每个人心中所要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李开复告诉我们:“经过考虑之后,只要这件事是自己心里想做的,而且是合理的,合法的,那就大胆去做,根本不用具体到把每一步的计划都做出来才开始。”一个人一生中会换很多不同的工作,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做无谓的职业规划,完整的职业规划是做不出来的,人的一生应该是随心的活,而不是为“生活”活。

5.人生阅历成就人生高度

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什么都会的,人除了先天的本能外,很多东西都要通过学习才会得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会有不断地进步。

而学习不单单是指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指在社会中所学的人生经验,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成功,而是达到成功的那种必要的积淀我们还没有。

李开复之所以有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也和他不间断的学习有关。

在李开复做博士论文的时候,他去请教自己的指导老师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但老师给他的意见却是要求他要做就做某个小领域内的第一人。

李开复马上回问道:“那是不是我从学校毕业所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这篇论文呢?”

老师给他的答案当然是NO。李开复似乎误解了老师的意思,老师本意是让他做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事情,而在做这样的事情之中,学到的东西是受益终生的。

之后,老师还告诉他,他所写的那篇论文在以后99%的概率都不会再去碰,或者再去做那方面的研究,所以带博士论文离开没什么意思,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是在做论文中所学到的方法:假设一个命题,然后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命题,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所以,思考比能力更重要,多观察看问题的能力比解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