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0个心理常识
19552000000026

第26章 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2个社会现象心理常识(3)

上瘾心理对我们有利有弊,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就可以养成一些能帮助我们成功的好习惯,比如每天定时锻炼身体,睡前看一看书,这些习惯一旦坚持,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接受,变成不可放弃的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如果对一些不良嗜好恋恋不舍,那就会让我们的生活付出代价的。

环境不好的城市会引诱人犯罪

有位社会学家经过统计,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凡是犯罪率高发的城市和地区,那个地方的居住环境一定是较差甚至是不达标的。他说:

“犯罪突出集中在贫民窟、待拆迁地、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因为陈旧破败的环境很容易给人犯罪的暗示,让人产生更冲动的犯罪意识。”

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对此总结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户,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因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不知被谁打破了,没有及时修复,时间长了之后,你会发现这里的坏玻璃会越来越多,渐渐的都会被人打破。

第一块坏玻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别人看到它时,就会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既然有人已经动手了,那么我也可以打坏一块。受到这种暗示性的纵容,人们就会在这里打碎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了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在无序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也必然会向着无序的生活方式过渡。这就是城市如果环境不好,肯定会诱使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在公交车站,如果有一个人挤车和插队,就会很快出现第二个人,然后整个车站的秩序就乱了,变得不文明。但是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营造一个讲文明有素质的环境,就不会有人争先恐后地打乱这种让人称赞的气氛。

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就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但是一旦有些人开始带头粗鲁、野蛮和低俗,却又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破窗效应就会形成,当这种风气污染了整个环境时,再想纠正就很困难了。

所以,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好坏,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都需要一个带头者。这个带头者的方向,往往就决定了整个群体的方向。一扇光洁明亮的窗子,带来的可能不仅是犯罪率的下降,还有可能是整个地区的文明素质。反过来同样如此,一座城市的无序,很可能就是从一块打碎之后却无人修补的窗户开始!

因此,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我们可以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许多事情,何尝不是在周围环境的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呢?到了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和严肃,而到了脏乱不堪的环境,打闹、大声说笑和粗俗举动等不文明的举止就四处可见。

环境就像一座大鱼缸,好的环境,鱼儿健康成长;不好的环境,鱼儿变成毒鱼,而环境也因此变得更差。人影响环境,环境又能反过来影响人,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要想杜绝破窗效应的反面影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房价越来越高,为什么人们还能忍受?

买得起房子的人不多,而且房价也越来越高,可是房地产市场却越来越火爆。为什么人们能忍受呢?一次又一次的房价上涨,成交量总是不受影响,各个楼盘展示会上都是人山人海,购房者排队入市,热情高涨。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

生活中,这样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份杂志由两块钱突然涨到了四块五,你不仅不会买,说不定还会骂娘。可它如果第一个月涨到两块五,第二个月涨到三块……第五个月涨到四块五,大部分人不但会接受,反而会认可和支持这种涨价方式,也许销量还会上涨。当然,房子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一处房产原价30万,突然涨到40万,不会有人感兴趣,但如果涨到32万,购房者却会趋之若鹜。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心理刺激的规律:人们受到第一次刺激,能够缓解他受到的第二次较小的刺激,这叫做“大小刺激定律”。就是说,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的感受和反应也就越迟钝。

房产商洞悉了这个普遍的心理规律,使房价的上涨沿着一个缓慢而有序的轨迹,在有一个庞大基数的基础上,每次涨一点,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一套房子30万,这个数目对消费者的心理刺激已经足够强,是“大”刺激,当消费者接受了这个“大”

刺激之后,房价上涨的那两万或三万这个小数目,在消费者看来已经是可以接受的“小刺激”:

30万都掏了,还在乎这两、三万吗?同理,当几个月之后,当房价变成35万时,另一位消费者也会想:

“32万都掏了,还在乎多加三万吗?”

大小刺激定律,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司人事变动或机构的改组。

比如某家公司想调整一个重要的人选,为了不让这个事情在公司内部引起震动,影响正常的经营,通常就会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位置进行较大规划的人事变动,造成一种普遍性的冲击,让员工们习惯了这种心理的刺激。然后,再把矛头指向最主要的目标。这时大部分员工在受到第一次刺激后,对后来的这个冲击的敏感性就降低了,就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应。

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麻痹的手段:利用对比的效果,让自己想做的事情显得不那么重要和显眼,从而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具体策略就是,先设计一个较大的刺激放在前面,就像一个烟雾蛋,虚晃一枪,打一打马虎眼,冲击一下对方的心理。但是真正的目的则藏在后面,在对方已经形成较大心理刺激的前提下再把它拿出来,就显得不那么严重了。

兵法36计有一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这个大小刺激定律,实质上是一样的心理原理。在商业谈判中,也经常被谈判高手们使用。

比如在开始的时候,提出让对方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但是谈判基本结束时,再提出一些对方原本不愿意接受的条件。因为有了前面的刺激,这时对方拒绝自己的可能性就下降到了最低点。

大刺激掩护小刺激,让人的心理产生易于接受的氛围,这就是房产商们屡屡涨价,却总被购房者无奈接受的原因!也许有人会问:

“我不想接受高房价,怎么破解这个大小刺激定律?”我们只能说,您要么别买房,大家都不买,房价自然跌;要么,您就只能多赚钱,拉近收入与房价之间的距离。这可能也是最现实、最易行的办法了吧。

就像很多人说:

“婚后几年,我们感情不如以前了!”其实,经历了过去的激情和结婚这些大的“刺激”之后,再细微的体贴和亲密,在人们的眼中也会变成微不足道的“小刺激”的,正好体现了这种心理效应。

价格越高的东西为什么越受青睐?

款式和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摆到大商场的柜台却卖到几百元,但是奇怪的是,人们更愿意到大商场来支付几百元的价格购买这双鞋,也不想去普通鞋店或街上的鞋摊。这样的场景生活中比比皆是,同等质量的产品,商家不一样,定位不一样,价格就差得离谱,但无一例外的是,价格越高,就越受人们的青睐!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经过研究,对此得出结论说: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畅销,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在增加。它反映出的是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渴望。这一现象最早是由他注意到的,因此被人们称为凡勃伦效应。

看看奢侈品市场吧,上万元一件的皮衣,样式和保暖效果其实都一般;一块纪念表卖到了十万元,只不过是跟某个流行人物或事件扯上了那么一点关系;一架钢琴甚至卖到上百万元,一只眼镜架可以卖到两万元。但是,买客们就像蜜蜂闻到了花粉,对它们有着异乎寻常的购买兴趣。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出现了这种价格越高就越想购买的奇特的经济现象。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和尚为了让自己的徒弟开窍,就给他一块石头,让他去蔬菜市场叫卖。这块石头外形还不错,称得上是一块漂亮的石头。但是老和尚说:

“你不要真的卖掉它,只是试一试,多问些人,然后告诉我它在蔬菜市场能卖多少钱!”

徒弟去了菜市场,许多人过来看,心里想:嗯,它可以成为不错的小玩艺,小孩可以玩,或者可以当成秤砣等其它工具。然后他们出了价,不过几个小硬币。徒弟回到寺庙告诉师父:“能卖几个小硬币。”

老和尚说:

“现在你再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徒弟很高兴:“这些人心眼真好,他们愿意出到1000块钱!”

老和尚又说:

“现在,你去珠宝市场,低于50万不要卖掉。”

徒弟张着大嘴去了珠宝市场,他简直要疯了,因为那些人一开口就是5万块!按照师父的吩咐,他当然不能卖,于是他们继续抬高价格,10万、20万,最后他们出到了30万!

徒弟说:“这个价格我还是不能卖,我现在先问问价。”这太不可思议了,他想,蔬菜市场上的几个小硬币,已经让他觉得满意,因为这不过是地里拣来的一块石头,漫山遍野都是,没有一点价值。但是现在这帮珠宝商出到了30万,不!有人开价了:

50万!

他回到寺庙,老和尚对他说:

“现在你明白了吧,如果你不要更高的价钱,你永远也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从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凡勃伦效应贯穿始终。小和尚拿着石头去蔬菜市场,人们以为这就是一块可以当秤砣或小孩玩具的漂亮石头,价值不过几块钱;但他去了黄金市场,那些每天都跟黄金打交道的人立刻想:这是不是一块从金山里挖出来的有纪念意义的石头呢?

它肯定不低于一千块!而珠宝商们则会想,这块石头敢要价50万,就说明它的价值绝不会低于那些华光闪闪的珠宝,我一定不能错过这样的宝贝!

在有品位和格调的地方,消费者在追求品位与格调,于是,一件商品摆在这里,也就具备了品位和格调。这就是为什么一双普通的鞋放在鞋摊上只能卖50元,放到大商场却可以卖两百元的缘故。现在的消费者,追求的已经不仅是数量和质量,还有品位、格调和名人效应。

比如这几年流行一时的重金征婚,跟住豪宅、开名车、带名表、购买奢侈品一样,这种消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讨一个老婆或丈夫,而是最大限度地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公众的关注、私人财富和身份地位的充分展示,以及一掷千金的快感!因此,这种炫耀性消费也属于凡勃伦效应的一种,很多人从中赚得钵盈罐满。

看来,如果你是一位消费者,在购物时就要尽可能理性与谨慎,克服凡勃伦效应的影响,以便买到性价比合理的商品;但如果你是一位商人,就可以利用这种效应,抓住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增加自己产品的附加值,让你的客户掏出他们想花的钱!

现代人“恶搞”背后心理探秘

还记得“很黄很暴力”这个恶搞流行语吗?一位小女孩接受电视采访,谈及对互联网的印象,无意中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就被网民迅速传播,成为几乎人人皆尽的一句话,形成了事实上的恶搞现象。

现代人很喜欢恶搞,特别是在网络上,恶搞明星或社会精英,或者一些偶然发生的新奇现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和改写,再赋予新的内涵进行传播,然后让人产生一种恶作剧的快感。有的恶搞只是一种娱乐,没什么伤害性。但大部分的恶搞行为,却会对被恶搞方产生难以预测的伤害。比如一度极为流行的“小胖”的形象,那个胖乎乎的男孩斜眼看人好像很生气的样子,被无数人PS成各种形象照片,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从法律讲,这已经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

心理学家认为,恶搞现象的背后,是现代人日益浮躁的心理在作怪,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日趋紧张,人的心态难以找到一个安定的家园。这种浮躁心理左右了人的思维,就会使人迫切想寻找一个发泄的渠道,将内心的压力转移出去。

这时,人们发现了互联网和无所不能的电脑技术。首先,网络的进入门槛很低,只要会基本的上网就可以,而且可以匿名发言,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极易一夜走红。其次,这种廉价易得的话语权,能够帮人实现一种虚幻的满足,弥补生活和工作中得不到的心理需求。

对人来说,这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本身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和表现欲望,在网上用讽刺、戏谑、调侃的语言恶搞一些经典着作和影视剧,既可以哗众取宠,又能够满足虚荣。面对于观者来说,无聊之时上网看看这些被恶搞的东西,一笑而过,也能缓解压力和释放焦虑的情绪。

所以,恶搞的根源在于人内心的浮躁。恶搞现象的流行,反映了现代人的内心普遍存在的空虚、浮躁和非理性。那么浮躁心理都与哪些原因有关呢?

第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科技与信息产业的迅速进步。

在这种高科技环境下,人们生活的空间越变越小,开始追求速度、效率与捷径,忽略了耐心与等待,投机心理渐占上风。然后,人与人的交流变少,人们变得越来越自我和孤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浮躁心态。

第二,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这是浮躁心理的直接诱因,竞争的加剧,使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生活、友情和爱情,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了冰冷的工作和充电上面。自然,这样的环境是很容易滋生出冷漠与残酷的浮躁情绪的。

第三,快餐文化的流行,逐富心理的暴涨。由于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爱财富,净化心灵已经成了“没有必要”考虑的问题。即使有这方面的需求,也很难找到这一类的书籍。在物欲涌动的今天,缺少心灵净化的现代人难以逃脱浮躁心理的折磨!

幸福和快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只要拭去心灵表面的浮躁,我们就能找到她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会以让人类自身丧失心灵自由的代价去换取。所以,浇灭恶搞欲望,克服浮躁心理,我们可以做到!尤其对于20几岁的年轻人,只要我们愿意坐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读读书,听听音乐,甚至闭上眼睛小憩一会儿。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幸福和快乐一直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