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22

第22章 论语(4)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 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 行也。”〓(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 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②,今亡矣夫。”〓(卫 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叫做阙文。②有马者借人乘之:有马 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 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 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 习为好。”

【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②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 贫。”〓(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馁:饥饿。②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 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子曰:“知及之①,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②之 ,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知及之:知,同“智”。即禄位和国家天下。②莅(lì):意为临,到。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 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 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 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而可大受②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小知:做小事情。②大受:承担大任。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 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 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原文】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②谅:信 ,守信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原文】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①。”〓(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食:食禄,俸禄。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师冕①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 ,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②师之道也。” 〓(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师冕:师,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②相:帮助。

【译文】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 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冕走了以后,子张 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 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篇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 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定。由诸侯做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 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 ,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原文】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①矣,政逮②于大夫四世③矣,故夫三桓④之子孙微矣 。”〓(季氏篇第十五)

【注释】①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②逮:及。③四世:指季孙氏文 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④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

【译文】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 孙也衰微了。”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 ③,友便NE227④,损矣。”〓(季氏篇第十五)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惯于走邪道。③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④便NE227:惯于 花言巧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 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 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季氏篇第十五)

【注释】①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②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③佚:通假字,通“逸 ”。④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 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 ,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 言谓之瞽②。”〓(季氏篇第十五)

【注释】①愆(qiān):过失。②瞽(gǔ):盲人。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 ,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 子。”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篇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 ;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 无厌。”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 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话。”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 为下矣。”〓(季氏篇第十五)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 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 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篇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 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 ;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愤怒时,要思考是否 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原文】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 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篇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