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21

第21章 论语(3)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 笃④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⑤不遗,则民不偷⑥。”〓(泰伯篇第八 )

【注释】①劳:辛劳,劳苦。②葸(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④ 笃:厚待、真诚。⑤故旧:故交,老朋友。⑥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 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 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原文】子曰:“兴①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第八)

【注释】①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①,无道则隐。邦 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篇第八)

【注释】①见:通假字,通“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 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 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篇第八)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原文】子曰:“狂①而不直,侗②而不愿③,NE226NE226④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泰伯篇第八)

【注释】①狂:急躁、急进。②侗(tóng):幼稚无知。③愿:谨慎、小心、朴实。④(kōng):通“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 么会是这个样子。”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第八)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原文】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篇第九)

【注释】①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②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 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原文】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篇第九)

【注释】①三军:指国家所有的军队。②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 ”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子曰:“先进①于礼乐,野人②也;后进③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进篇第十)

【注释】①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②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③后进 :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开始都是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 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篇第十)

【译文】季路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 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篇第十一)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第十一)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 渊篇第十一)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 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颜渊篇第十 一)

【译文】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 自取其辱。”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第十一)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②为 ?”〓(子路篇第十二)

【注释】①专对:独立对答。②以:用。

【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 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 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 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 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原文】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第十二)

【注释】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 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第十二)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 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宪问篇第十 三)

【注释】①危:直,正直。②孙:通假字,通“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 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宪问篇第十三)

【注释】①怍(zuò):惭愧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原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 自道也。”〓(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 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 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文】子曰:“贤者辟①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②矣。” 〓(宪问篇第十三)

【注释】①辟:通假字,通“避”,逃避的意思。②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 惠、少连。

【译文】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 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

【原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② ,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愠(yùn):怒,怨恨。②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 “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 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 之。”〓(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你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 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原文】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子曰:“无为而治①者,其舜也与?夫②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②夫:代词,他。

【译文】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 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原文】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②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 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④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后行。”子张 书诸绅⑥。〓(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行:通假字,通“达”。②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mò),在北方。 ③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④参:列,显现。⑤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⑥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 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 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 ,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史鱼:卫国大夫。②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 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 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原文】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 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 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原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①,乘殷之辂②,服周之冕③,乐则韶舞④。放 ⑤郑声⑥,远NE227⑦人。郑声淫,NE227人殆⑧。”〓(卫灵 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②殷之辂:辂(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 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③周之冕:周代的帽子。④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 善尽美的。⑤放:禁绝、排斥、抛弃。⑥郑声:郑国的乐曲。⑦远:远离。⑧殆:危险 。

【译文】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 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NE227人太危险。 ”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子曰:“臧文仲其窃位①者与!知柳下惠②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 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②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 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

【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②如之何也已矣。”〓(卫 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②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 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 ,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子曰:“君子疾没世①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第十四)

【注释】①矜:庄重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篇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