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20

第20章 论语(2)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能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 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能有一天把自己的 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吗?我还没有看见因此而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 见过。”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 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了。”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 ,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③之与比④。”〓 (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适(dí):意为亲近、厚待。②莫:疏远、冷淡。③义:适宜、妥当。④比:亲近 、相近、靠近。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原文】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里 仁篇第四)

【注释】①怀:思念。②土:乡土。③刑:法制惩罚。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原文】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放:通假字,通“仿”,效法,引申为追求。②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 为国,如礼何②?”〓( 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何有:不难。②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 怎么能实行礼呢?”

【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第四 )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 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 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里仁 篇第四)

【注释】①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 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②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数:屡次、多次。②斯:就。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繁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繁琐,就会被疏远了。”

【原文】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 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公冶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 狱。③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南容:孔子的学生。②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 则。③废:废置,不任用。④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 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原文】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公冶长篇 第五)

【注释】①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②若人:这个,此人。③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 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 德的呢?”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 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原文】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 知其仁④。焉用佞?”〓(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②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 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④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 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原文】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②。〓(公冶长篇第五 )

【注释】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②说: 通假字,通“悦”。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 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桴(fú):用来过河的木筏子。②从:跟随、随从。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④改 是。”〓(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粪土:腐土、脏土。②圬(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③ 诛:意为责备、批评。④与:语气词。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 ,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 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公冶长篇第五)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是呀,这就 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篇第五)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孔文子:卫国人。②敏:敏捷、勤勉。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 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原文】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 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原文】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公冶长 篇第五)

【注释】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②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 亦耻之。”〓(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①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 说。②左丘明:鲁国人,《左传》一书的作者。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 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 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篇第五)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第 五)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 学罢了。”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 贤哉回也。”〓(雍也篇第六)

【注释】①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③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 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原文】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 也。”〓(雍也篇第六)

【注释】①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②伐:夸耀。③奔:败走。④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 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原文】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雍也篇第六)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 缺乏文采。④史:言词华丽。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雍也篇第六)

【注释】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第 六)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 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原文】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②;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第六)

【注释】①知:通假字,通“智”。②乐:喜爱。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 德者长寿。”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①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②矣夫。”〓(雍也篇 第六)

【注释】①约:一种解释为约束;一种解释为简要。②畔:通假字,通“叛”。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

【原文】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篇第六)

【注释】①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原文】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 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识:记住。②诲:教诲。③何有于我哉:我能有哪一样呢(这是孔子谦虚的话)?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我能有哪一样 呢?”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徙:迁移。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 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yú):角落。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 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 ,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 而篇第七)

【注释】①《韶》:舜时古乐曲名。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 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子曰:“加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第七 )

【注释】①加:通假字,通“假”,给予。②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 被称作“雅言”。

【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

【原文】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②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③而为泰④,难乎有恒矣。” 〓(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斯:就。②恒:指恒心。③约:穷困。④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 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 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篇第七 )

【注释】①莫:大概、差不多。

【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 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②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③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抑:转折语气词,只不过是。②为之:指圣与仁。③云尔:这样说。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 ,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②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