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16

第16章 中庸(1)

中庸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着作,宋、 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教育方面影响深远。

《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作者是孔子之孙子思。自唐代韩愈、李翱为维护道统而推崇 《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至南宋,理 学家朱熹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 《大学》并列称为四书,《中庸》始光大于世。

《中庸》立足于人性修养,详细表述如何通过学习做到“三达德”、“五达道”,进而达到 至诚的“中庸”境界。这种修身思想和处世方式一直为后人尊崇。书中提倡的为学程序以及 学习精神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原文】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第一章〓天命章)

【注释】①天命:天赋。这里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②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①。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天命章)

【注释】①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à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 比较的意味。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 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 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①;发而皆中节②,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③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天命章)

【注释】①中(zhōng):符合。②节:节度法度。③致:达到。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 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①:“君于中庸②,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 ③,小人而无忌惮④也。”〓(第二章〓时中章)

【注释】①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②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③小人之中庸 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④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 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曰:“中庸甚至矣乎!民鲜能久矣①!”〓(第三章〓鲜能章)

【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原文】子曰:“道①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②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③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四章 〓行明章)

【注释】①道:即中庸之道。②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③ 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 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 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第五章〓不行章)

【注释】①矣夫:感叹词,啊。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是不能实行了!”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 斯以为舜乎②!”〓(第六章〓大知章)

【注释】①迩言:浅近的话。迩,近。②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 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 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 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原文】子曰:“人皆曰(yuē)‘予①知。’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②,而莫之知辟也③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④守也。”〓(第七章〓予知 章)

【注释】①予:我。②罟(gǔ):捕兽的网。获(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③辟(bi):通假字 ,通“避”。④期月:一整月。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 ,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能坚持。”

【原文】子曰:“回之为人①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 则拳拳服膺②而弗失之矣。”〓(第八章〓服膺章)

【注释】①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②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 申为恳切。服,着,放置。膺,胸口。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 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①,爵禄②可辞也,白刃可蹈③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九章〓可均章)

【注释】①均:即平,指治理。②禄:官吏的薪俸。③蹈:踏。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 容易做到。”

【原文】子路问强①。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②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③,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④。衽金革⑤,死而不厌⑥,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⑦,强哉矫⑧!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⑨,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章〓问强章)

【注释】①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②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 疑问语气词。③报:报复。④居:处。⑤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 。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⑥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⑦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 波逐流。⑧矫:坚强的样子。⑨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 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 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 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 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原文】子曰:“素隐行怪①,后世有述焉②,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 弗能已矣③。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④,唯圣者能之。”〓( 第十一章〓素隐章)

【注释】①素:通假字,通“索”。隐:隐僻。怪:怪异。②述:记述。③已:止,停止。④见知: 被知。见,被。

【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 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 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 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①。夫妇②之愚,可以与③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④。《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⑤。”言其上下察也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二章〓费隐章)

【注释】①费:广大。隐:精微。②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③与:动词,参与。④破: 分开。⑤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⑥察 :昭着,明显。⑦造端:开始。

【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 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 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 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 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着于整个天地。

【原文】子曰:“道不远①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第十三章〓不 远章)

【注释】①远:排斥。

【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原文】《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①。”执柯以伐柯,睨②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 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第十三章〓不远章)

【注释】①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 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②睨:斜视。

【译文】《诗经》中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 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 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原文】忠恕违道不远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第十三章〓不远章)

【注释】①违道:离道。违,离。

【译文】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 人。

【原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 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①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NE236NE236②尔?〓 (第十三章〓不远章)

【注释】①庸:平常。②胡:何、怎么。NE236NE236(zà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 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 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 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 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 会不忠厚诚实呢?”

【原文】君子素其位①而行,不愿乎其外。〓(第十四章〓素位章)

【注释】①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原文】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①,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 无入②而不自得焉。〓(第十四章〓素位章)

【注释】①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②无入:无论处于什么 情况下。入,处于。

【译文】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 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 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原文】在上位,不陵①下;在下位,不援②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 ③人。〓(第十四章〓素位章)

【注释】①陵:欺侮。②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③尤 :抱怨。

【译文】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 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原文】故君子居易①以俟命②,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③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④ ,反求诸其身。”〓(第十四章〓素位章)

【注释】①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②俟(sì)命:等待天命。 ③射:指射箭。④正(zhèng)鹄(hú):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 上的叫鹄。

【译文】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 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原文】君子之道,辟①如行远,必自迩②;辟如登高,必自卑③。《诗》曰:“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④。”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五章〓行远章)

【注释】①辟:通假字,通“譬”。②迩:近。③卑:低处。④“妻子好合……乐尔妻帑”:引自 《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ī),和顺,融洽。耽 ,《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ú),通假字,通“孥”,意为子孙。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 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 。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 , 齐明盛服①,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 度思,矧可射思?’②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③如此夫!”〓(第十六章 〓鬼神章)

【注释】①齐(zhāi):通假字,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②“神之格思,不可 度思,矧可射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 ěn),况且。射(yì) ,厌,指厌怠不敬。③掩:掩盖。

【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 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 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中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 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着,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①,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②而笃③焉 。故栽者培④之,倾者覆⑤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 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⑥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七章〓大德章 )

【注释】①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ǎ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 词,指舜。②材,资质,本性。③笃:厚,这里指厚待。④培:培育。⑤覆:倾覆,摧 败。⑥“嘉乐君子……自天申之”: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 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 好。申,重申。

【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 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 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 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诗经》中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 福 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原文】哀公①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②在方策。其人③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 政息④。人道敏⑤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⑥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⑦,尊贤 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第十七章〓大德章)

【注释】①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②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 策:书写用的竹简。③其人:指周文王、周武王。④息:灭,消失。⑤敏:勉力,用力,致 力。⑥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⑦杀:减少,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