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15

第15章 大学(2)

【译文】一个家族里实行仁爱,一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一个家族里实行谦让,一个国家也会兴 起谦让;一个人贪婪违逆,一个国家就会犯上作乱。其时机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一句话可 以亢奋其事,一个人可以定出国家的基调。

【原文】尧舜帅①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 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传九)

【注释】①帅:动词,引领,率领。

【译文】尧、舜用仁爱的态度引领天下,因而民众就跟随他们。桀和纣用暴虐的手段引领天下, 因而民众也随从他们。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而自己却嗜好凶暴淫乱,因而民众是不会服从的。 所以君子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无法要求自己做到,也就无法要求别人做到 。本身藏有不合恕道的思想,却去教训别人实行恕道,那是没有的事。所以要想治理国家, 首先要治理自己的家族。

【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①。”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传九)

【注释】①“桃之夭夭”句:引自《诗经·周南·桃夭》。

【译文】《诗经》上说:“桃花绚丽多彩,而其枝叶茂盛。这位女子来出嫁,很适宜于一家人。 ”适宜于一家人,而后才能教化全国的人。

【原文】诗云:“宜兄宜弟①。”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传九)

【注释】①“宜兄宜弟”句:出自《诗经·小雅·蓼萧》

【译文】

《诗经》上说:“适宜于哥哥,适宜于弟弟。”适宜于兄弟而后才能教化全国的人。

【原文】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①。”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 家。〓(传九)

【注释】①“其仪不忒”句:出自《诗经·国风·NE322鸠》。

【译文】《诗经》上说:“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作为父亲、子女、兄弟的, 以此为典范,而后民众才会效法。这就是所谓的治理国家首先在家族里实行平等。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①而民兴孝;上长长②而民兴弟;上恤孤③而民不倍 ④。是以君子有NE247矩之道也⑤。〓(传十)

【注释】①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②长长:尊重 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③恤:体恤,周济。孤,孤 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④倍:通假字,通“背”,背弃。⑤NE247(xié) 矩之道:儒 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NE247,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 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译文】所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 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 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NE247 矩之道”。

【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 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NE247矩之道。〓(传十)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 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 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 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 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 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 边的人。这就叫作“NE247矩之道”。

【原文】《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 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②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 ,则为天下ND521矣③。《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④。”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传十)

【注释】①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lè),快乐,喜悦。只,语 气助词,②“节彼南山……”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 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瞻仰,仰望。③ND521(l ù): 通假字,通“戮”,杀戮。④“殷之未丧师……”: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 。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译文】《诗经》中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 百 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 ,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 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 。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 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①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②。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③而 出者,亦悖而入。货悻而入者,亦悖而出。〓(传十)

【注释】①此:乃,才。②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③悖:逆。

【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 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 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 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 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 ,惟善以为宝①”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②。”〓(传十 )

【注释】①“《楚书》”句:《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ǔ)出使晋国。晋国赵简 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 如观射父(人名)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 似的记载。②“舅犯”句: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 重耳。晋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 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子犯,子犯以为不 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

【译文】《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 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 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原文】《秦誓》①曰:“若有一臣,断断②兮,无他技,其心休休③焉,其如有容④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⑤,其心好之,不啻⑥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疾⑦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⑧之俾⑨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⑩,迸诸四夷 ,不与同中国。此渭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 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 之,骄泰以失之。〓(传十)

【注释】①《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②断断:真诚的样子。③休休:宽宏大量。④ 有容:能够容人。⑤彦圣:指德才兼备。彦,美。圣,明。⑥不啻(chì):不但。⑦疾:妒 忌。⑧违:阻抑。⑨俾:使。⑩放流:流放。迸:即“屏”,驱逐。 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中国:全国中心地区。与现代意义的“中 国”不一样。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拂:逆,违背。逮:及、到。骄泰:骄横放纵。

【译文】《秦誓》中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 广 ,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 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 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 、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 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 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 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 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 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① ,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②财 非其财者也。孟献子③曰:“畜马乘④不察⑤于鸡豚,伐冰之家⑥不畜牛羊,百乘 之家⑦不畜聚敛之臣⑧。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长⑨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 者,亦无如之何⑩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传十)

【注释】①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②府库: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③孟献子:鲁国大夫 ,姓仲孙名蔑。④乘(shèng):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 待遇。⑤察,关注。⑥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 遇。⑦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⑧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 臣。聚,聚集。敛,征收。⑨长(zhǎ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⑩无如之何: 没有办法。

【译文】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 ,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 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 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 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 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 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 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 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 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