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14

第14章 大学(1)

大学

《大学》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南宋时,朱熹认为《大学》 是孔子及其门徒 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将其列为“四书”之首,成为后来文人的必修书目 。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全书分为“经”和“传”两个部 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 ”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个实现天下大治的步骤,对帮助我们理解个人修养与社 会治乱关系方面有重要意义。

【原文】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经计一章)

【注释】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 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 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这样看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②明明德:前 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③亲民:即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原文】知止①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②。(经计一章)

【注释】①知止:知道目标所在。②得:收获。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经计一章)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 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 格物④。(经计一章)

【注释】①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美,兴旺发达。②修其身:修养自 身的品性。③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④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经计一章)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 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 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③。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④,未之有也⑤!(经计一章)

【注释】①庶人:指平民百姓。②壹是:都是。本:根本。③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④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⑤未之有也:即未有之 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 、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汤之,《盘铭》①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②《康诰》曰:“作新民。” ③《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④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⑤。(传二)

【注释】①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诫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②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 一新,引申义则是指精神上的弃旧图新。③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④“

《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 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⑤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 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 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中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 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无情者不得尽其辞②。大畏民志③。 此谓知本。(传四)

【注释】①“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②无 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③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 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作抓住了根本。

【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①物而穷②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 天下 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③,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 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④,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 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五)

【注释】①即:接近,接触。②穷:穷究,彻底研究。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④益:更加。

【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 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 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 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 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 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闭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 ,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①,毋②自欺也。如恶恶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谓自谦⑤。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⑥!(传六)

【注释】①其意:使意念真诚。②毋:不要。③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 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④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 (hǎo)色,美女。⑤兼(qiān):通假字,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⑥慎其独:在独自 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译文】所说的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 的女 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

【原文】小人闲居①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②,掩③其不善,而着④其善。人 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⑤,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传六)

【注释】①闲居:即独处。②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③掩:遮掩,掩盖。④着:显示。⑤中:指内 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 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 候,也一定要谨慎。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①,德润身②,心广体胖③。故 君子必诚其意。(传六)

【注释】①润屋:装饰房屋。②润身:修养自身。③心广体胖: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 大,舒但。

【译文】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 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 真诚。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NE233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 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传七)

【注释】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NE233(zhì):愤怒。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 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原文】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传 七)

【译文】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 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 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 其家。(传八)

【注释】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做。惰:怠慢 。④硕:大,肥壮。

【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 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 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 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 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 者,所以①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传九)

【注释】①所以:靠着……的能力。

【译文】所谓的治理国家,必须先要在家族里面实行平等,他的家族里的人不可以 教育好而去教育别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出家族之外而能成就教育于国家。 能继承先人之志的人,可以侍奉君王。懂得长幼次序的人,可以侍奉长辈。有慈爱之心的人 ,可以役使大众。

【原文】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传九)

【译文】《康诰》中说:“如同保护天真无邪的儿童一样,”心里真诚地求保人民,虽然不偏不 倚,不上不下,但也相差不远了。自古以来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而后再出嫁的女人。

【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 ①事,一人定国。(传九)

【注释】①偾(fèn):紧张而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