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19532800000006

第6章 扬州、南京园林(1)

扬州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城市,明清时是南北漕运和盐运的咽喉。由于经济的发达,产生了许多富甲天下的大商人,为造园提供了雄厚的财力;并且,由于扬州有着悠久的书画艺术传统,如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等,为扬州园林注入了文人气息。

扬州园林有三个特点:

第一,扬州园林善于把自然风貌与人工山水融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如以瘦西湖为代表的湖上园林景观就是在原有河流、山丘的基础上建成的,它充分利用河流、山丘自然风貌的特点,亭廊楼阁依山而筑,傍水而建,桥连廊接,美不胜收。所谓“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就是形容瘦西湖的特点。

第二,扬州园林多有创新之举,不仅亭台楼阁富于变化,而且是突破这种框框的束缚,另辟一番新天地。如扬州的何园成园较晚,园主人在建一宅二园时,住宅部分吸取西式住宅特点,建“洋楼”两幢。园主人通过由叉路口交汇而成的千余米复道回廊,有机地把中西合璧的建筑和扬州园林糅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互不干扰,这在中国园林中是极为鲜见的。

第三,在古代文献中和近代建筑大师的眼中,扬州之所以“以园亭胜”,胜就胜在叠石。如个园的夏山,整座假山浑然一体,疏密有致,飞流直下的瀑布和静谧鱼泳的荷塘,把整个夏山衬托得气象森严,荷塘中突兀一块2米多高的鱼骨似的石头,充分表现“皱、漏、透、瘦”,给人以玲珑剔透的感觉。

同时,南京古代称为金陵,处于长江下游,素有“钟山龙盘,古城虎距”之称,并且是一个有名的历史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因此南京的园林多少透露着皇家园林的霸气和奢华。·一路楼台直到山

——扬州瘦西湖

在中国历史上,瘦西湖与中国的帝王和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就是指的扬州的风景之盛。而扬州风景却在瘦西湖。说起帝王来,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瘦西湖是必到之处,可见在他的眼中,瘦西湖是一个风景绝佳之处。沉淀了这么多的文化和历史.瘦西湖当然不同于一般的园林风景。它是一市厚重的史书,是一幅画着柳岸长湖、笙歌画舫的山水长卷。是一首带着脂粉和叹息的叙事诗。古园话沧桑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在隋唐时是扬州城的城壕兼泄洪河道,原名保障河,亦名保障湖、炮山河。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形成了沿河道两岸的私家园林。清朝以来,特别是康熙、乾隆帝六下江南,盐商、士绅不惜巨资,聘请造园名家沿湖造园。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时,瘦西湖造园达到全盛时期,两岸鳞次栉比的园林大部分是私家别墅,形成了著名的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晓、荷浦熏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迭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米、竹楼小市、平冈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

当时,钱塘诗人汪沆来到扬州,他看到瘦西湖两岸楼阁林立,柳岸闻莺,与杭州的西湖非常相似,于是吟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人们就把此地唤作瘦西湖,并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清代中叶以后,历经战乱和社会变迁,二十四景大部分荒废,瘦西湖复为芜城。民国建立后,相继修复了徐园、熊园和长堤春柳等景点。

1949年以后,社会稳定,政府出资重建瘦西湖,经过40多年的努力,瘦西湖的大部分建筑和景点都逐步恢复,昔日长卷画式的风景重新呈现在游客的眼前。一路楼台直到山

瘦西湖全长4.3公里,各种古园林建筑基本上是沿着长湖两岸而建,沿湖一路行来,楼阁亭台接连不断,因此有人说,瘦西湖的风景有如山水长卷画,边展开边看画,满眼春色,烟雨朦胧,即有画意又有诗意,这个特点就是古诗人概括的:“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瘦西湖过去有二十四景之说,现在虽不能完全复存,但沿着曲折的湖道,游客仍旧可以看到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景点。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换,真是引人入胜。庭园深几许

游览瘦西湖,长堤春柳是必游之处。烟花三月,沿着长长的湖堤而行,春风拂面,柳絮翻飞,桃花依依,莺飞草长。这一路行来,实在是观赏瘦西湖的最佳方式。

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能见到一个精致的园林,入口为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这里原为清代桃花坞的故址,当年桃树有数千平方米,花开季节,如霞似雪,一片灿烂。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徐宝山祠堂,有听鹂馆、疏峰馆、春草池塘吟榭巧布其问,还有相传为萧梁时期的镇水之物——两只大铁镬。

四桥烟雨位于瘦西湖东岸,与小金山隔湖相望。此园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员园,后归奉宸苑卿黄履暹,改称黄园。乾隆南巡时,赐名“趣园”。四桥烟雨景区的特点在于借景,登上四桥烟雨楼,极目远眺,南面的大虹桥、春波桥,北面的长春桥,西面的玉版桥、小虹桥、五亭桥、藕香桥尽收眼底,每当风雨潇潇之时,四桥若隐若现,观之烟云缥渺,空漾变幻,意趣无穷。

小金山是湖中一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盐商程志铨为使乾隆帝能坐船直抵平山堂,便集资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出泥土堆积而成小金山。那时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曰“梅岭春深”。小金山四周环水,山顶有“风亭”,山腰有观音殿,俗称小南海,山下建有月观、棋室、书屋、琴室、关帝庙、草堂等。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志。桥的造型典雅秀丽,因为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又称莲花桥。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共15个不同的卷洞联系,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桥基雄威,桥亭秀美。十五月圆之夜,15个桥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从五亭桥往南,可以看见白塔。白塔建于莲性寺内,寺内有夕阳双寺楼、云山阁等建筑。白塔高30多米,分为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中层为一圆形龛室,形似一古瓶,上层称“刹”,呈圆锥形,刹顶置六角形宝盖,角端悬挂风铃,上托一只黄铜葫芦顶。白塔高耸,挺拔秀美,成为全湖造景的点晴之笔。

二十四桥建于瘦西湖由西向北的转折处,此处的风景包括熙春台、玲珑花界、望春楼和二十四桥四组景点。熙春台与望春楼为歇山式屋顶的二层楼,内部陈设精雅富丽,玲珑花界则为湖石围成的多个花台,分区植有牡丹、芍药。花台中有几间厅房,一楹水榭、一座方亭。二十四桥则由山涧栈道、拱桥和曲桥组成,山涧栈道由黄石叠成,古朴雄浑,拱桥东接四曲平桥,造型呈玉带状,凌于青波之上,似飘若飞。

凫庄位于五亭桥的东侧,因建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之“凫庄”。凫庄构景最大特色是尽量取小,细巧玲珑。东为水榭,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三楹,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修竹,更叠人高之湖石,立意颇深。凫庄似浮若泅,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正如《望江南百调》所歌:“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波光粼粼未见水

——扬州寄啸山庄

扬州的园林除了瘦西湖以外,最为可观的要数寄啸山庄。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其立意为陶渊明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由此可见,园主人是在追慕陶氏之洁身自好、复归自然的境界。古代的仕人,一旦政治上失意,大都求之于归隐,希望在山水自然的亲近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但是他们又离不开城市的繁华,很难做到像陶渊明一样真正回到乡间,过着物质贫乏但精神自由的生活。于是,在城市中建造园林大概是最好的选择。寄啸山庄的独特之处,在于融北方园林之雄与南方园林之秀于一身,形成了江南园木市中扬州园林的特色。古园话沧桑

寄啸山庄的原址是安徽歙县人吴家龙的别业——片石山房。清光绪九年(1883年),湖北汉黄道台何芷舠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于其上建园。因主人慕陶渊明之风雅,故取陶诗:“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题园名、为“寄啸山庄”。后人却因园主人姓何而称之为何园。何芷舟玎因出任过法国公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

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漏窗形状多样,花纹图案多用瓦片、薄砖、木竹材等制作,有套方、曲尺、回文、万字、冰纹等,清代更以铁片、铁丝为骨架,用灰塑创造出人物、花鸟、山水等美丽的图案,仅苏州一地花样就达千种以上。近代和现代园林漏窗图案有用钢筋混凝土或琉璃制的。漏窗高度一般在1.5米左右,与人眼视线相平,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取得似隔非隔的效果。

在中国园林中,廊墙上开设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两得。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倘移步看景,则画面更是变化多端,目不暇接。使,见多识广,因此在建园时,除了吸收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长以外,还吸收了西方建筑的某些元素,使得寄啸山庄更具了异国色彩。波光粼粼未见水 寄啸山庄是一个大型住宅园林,分为三个部分:西南部为片石山房,中部为中西合璧的住宅院落,北部为后花园。中部的住宅院落共有三进,一进为楠木大厅,二、三皆为二层的楼房,每进皆为七开间,楼与楼之间用复廊连接,使交通往来十分方便。北部的后花园又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园为旱园,以建筑物为主,西园则是何园的主花园,有池有假山,也有精美的各式建筑。片石山房则为一精致的小园,围绕一泓池水砌有片石假山,建有水榭及楠木大厅。

寄啸山庄的特色,一是在旱园中处处用独特的设计体现出水意。寄啸山庄没有大的水面,是典型的旱园。北部的花园只有靠假山处有一曲浅浅的池水。为了弥补水面的不足,山庄设计了船厅,厅四周以鹅卵石和瓦片铺成水波纹的地面,船厅的四壁都是明窗,人处其间,如在画舫中,四望有湖石假山,显出十分的水意。二是廊腰迂回,复道行空,贯通全园。复道把全园分成上下两层,同一景点就有两个不同高度的视角,因此有人说,游此园,如果不在楼上楼下,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地走一回,很难全面欣赏到园景的妙处所在。三是全园花草树木配置精当。厅前山间有百年老桂,花池花坛遍种牡丹、芍药,台阶下种植玉兰、绣球,庭院中时见芭蕉、棕榈、黄杨、紫薇、腊梅,假山上则种有白皮松。春日里花开烂漫,夏日里浓荫匝地,秋日里林间馥郁,冬日里松柏苍苍。庭园深几许

游览寄啸山庄首先见到的是住宅区的楠木大厅,此厅是宅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建筑的层次感很强。楠木大厅后面两进皆为双层楼房,中间为庭院,院中略置花坛,配以树木,以少量山石花草点景,显得幽静又富有生气。第三进南院还植有广玉兰树和绣球花树各一棵,更加清雅有致。

进入北部的花园,即感觉到此园的确不凡,只见南面是一畦牡丹芍药圃,北面则觅大片的湖石贴园墙而叠,高过墙头,使北园墙一带呈现出崇山峻岭、深谷幽壑的气象,不仅将园墙外的民宅遮掩,而且山势逶迤,时见曲洞、石室、山房、月亭,上下沟通,给人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深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