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得财富的8个观念
19312900000017

第17章 古代商家的竞争策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生存法则。竞争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竞争是残酷的,也是铁的规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已成为真理。竞争,在古代也是如此。

春秋战国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多数人只注意到勾践卧薪尝胆的努力,而忽视了经济的作用。事实上,勾践要灭吴复国,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就是经济上的富强,这方面应归功于范蠡。范蠡不仅帮助勾践"十年生聚",使越国富强起来,还直接以自己经营得来的钱财资助勾践。这就是勾践复国后,范蠡被尊为上将军的原因了。

范蠡并不看重名利,他深深了解到勾践是个"只可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安乐"之人。勾践重做太平之君时,范蠡悄悄收拾起"轻宝珠玉",携带家眷奴仆,更名易姓,"乘扁舟漂于江湖",重操经商旧业。来到商业相当发达的齐国,范蠡自称是"鸱夷子民","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致产"。他经商有道,没多久,就"致产数十万"。他在政治上经济上支持齐国新兴势力代表田成子,待田成子为主齐国,"齐人闻其(指范蠡)贤,以为相",范蠡再度为相。但他觉得"久受尊名,不祥",再度辞官不做,"乃辞相印,尽散其财,以与知乡党,而怀其重宝。"

经历了再次辞官,范蠡下决心永不为官,于时他来到商业中心陶,陶当时居"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人们将商业称为"陶朱事业",就是为纪念范蠡经商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范蠡到陶之后,"能择人而任时",因此,没有多久范蠡又赚得了许多财富。范蠡衰老之后,其子孙操其业,家财"遂至巨万"。范蠡虽富可敌国,但常好散与"贫交疏昆弟"。司马迁称他是"富好行其德者也"。

范蠡的经营应当说是十分成功的,他经商前后19年,三致千金,他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他经商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来自"计然之策"。这两方面的原因就是他的积著之理亦可称之为指导他取得财富的观念。

"计然之策"就是计然总结的经营理论和原则。计然,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范蠡在经商中运用计然之策加上自己的体会,最后总结出了"积著之理"。范蠡自己也说,他经商是受了"计然之策"的影响。"计然之策",经过陶朱公总结运用后成为了后人所景仰的"积著之理"。"计然之策"所包含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其意体现了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这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经营决策过程中,商情预测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一定要具备对市场信息的充分了解,然后才有可能做出准确的应对方案,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不败。

"待乏原则"。"待乏"原则的实质是预先对市场需求做出估计。"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衣,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计然认为,夏天天气炎热之时,皮革等御寒衣料需求很小,趁机收购,当冬季天气寒冷,所储的厚衣物就有市场了,这样就可以收到很大的利润;同样道理,冬天的时候可收购单薄衣料;气候干旱之时,应该制造水上交通工具;有洪之时卖掉水上交通工具,准备路上交通工具。也就是"待乏"原则,充满智慧,富于辩证思想。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这句话是说,通过考察市场供求状况,掌握市场供求关系,就可预知商品价格的高低了。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筹措想方设法预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新的情况出现之前做好应变的准备,是企业战胜同行,在竞争之中取胜的必要前提。如果不研究市场供求的变化,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必然会导致经营上的失误。

"务完物"。就是必须保证货物质量完好。陶朱公不但强调商品的质量,而且认为这是"积著之理"。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商品质量对厂商取胜有重要的意义。计然所倡导的"务完物",是一个充分的见证。

"无息币"。"息"是停止,滞留的意思。"币",即帛,这里指货物。"无息币"就是减少商品的库存。计然和范蠡主张无息币。生产商库房中积压大量的货物是不利的。有些产品会过时,赶不上潮流,在价钱上大打折扣,食品生产商更不应该积压货物,否则货物会变质,发霉,在价钱上将是一文不值。而从节约资金和场所,减少经营风险这一角度考虑,也是不应该大量长期储存货物的,场地被占用,资金被积压,不利于发展。

中国老一辈企业家古耕虞,产量最高时达世界猪鬃总产量的70%,在1949年以前,曾是世界上知名的"托拉斯"。古耕虞在总结自己经验时说:"呆货增多,其害无穷,重则致命。"正是"无息币"思想观念。

古代人们对经商之道都颇有研究,古为今用,大企业家们一定要以此为指导观念,否则,是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操胜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