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得财富的8个观念
19312900000014

第14章 竞争需要智慧

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着生活、发展的捷径。

"树挪死,人挪活";"一滴蜂蜜比一桶毒药捉住的苍蝇还多。"这些俗语真实地体现了生存、发展离不开智慧。生活中处处有竞争,每个人都应该理智地学习一些应对竞争的手段。

竞争需要智慧,只有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改变思路,才能够脱颖而出。南辕北辙是一则令人发笑的寓言,然而在现实中,反方向努力获取成功的事例却不少,即采取所谓的逆向思维来获取成功。如果你能巧妙地运用逆向思维,或许你会感到成功离你更近一些。

在某校举行的一场智力竞赛中,有几百名学生报名参加比赛,通过紧张激烈的竞争,有5名同学难分胜负,齐头并进。大家都在期盼第一名早点出现,纷纷议论着谁能取得冠军。

最后校长出了一道难题:把参加决赛的5名选手带进了教学楼第一层,指着5间教室,又指指大门,说:"我现在把你们分别关在5间教室里,门外有人把守。看谁有办法,只说一句话,就能让门外的警卫把你放出来。要记住一、不准硬闯出门;二、即便放出来,也不能让警卫跟着你。"校长说完,微微一笑:"好了,孩子们,请吧!"

5位学生各自走进了一间教室,思考着怎样使用那一句话的发言权,发挥出如此大的威力。仅一句话,每个人都在思索、酝酿着那一句话。3个小时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正在这时,有个学生很惭愧地低声对警卫说:"警卫叔叔,这场比赛太难了,我不想参加这场竞赛了,请您让我出去吧。"警卫打开了房门,让他走了出来。看着这个临阵退缩的小家伙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大门,围观者更加严肃地议论着,警卫也惋惜地摇摇头。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走出大门的小家伙随即又回来了,他走到大厅里,对校长说:"校长,您看,按您的要求,我办到了!"校长伸出手拍拍这个孩子的肩膀,高兴地说:"孩子,你是这次竞赛的胜出者!"

孩子们自幼受到老师、家长们的教育——要诚实,不能撒谎。在这场竞赛中,孩子们的思想受到禁锢。特别是在校长面前,更应该展示出自己诚实的一面。只有胜出者运用了逆向思维观念,以退为进,很轻松地赢得了"最聪明的孩子"的称号。

还有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孩子帮助父亲取胜的观念,就是打破思维定式。

北京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三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客户。

某天,其中一位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北京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心想,一定要胜过他的那块牌子,于是费尽脑汁,终于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也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中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了大部分的生意,心急如焚。他变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也难以想出胜出他们招牌的办法。"难道自己要写出大于中国的'世界'吗?这也太虚了吧!"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

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小得多:本街最好的裁缝!

同行之间充满着竞争,但无论情况怎样变化,只要拥有正确的观念指引,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就能够更快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前进的方向。裁缝的目的是要争取顾客,并非要大过对方的招牌。这其中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智慧才行。"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北京"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这个小小的"本街"却胜出了大大的"北京"乃至"大大"的"全国"。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要想生存,就要让正确的观念为自己把握总的方向,多用心思,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路,才能够打开局面,获得成功。

竞争中的胜者,不是蛮干家,而是聪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