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手法的高超使用者中不能不提邵飘萍,他是神不知鬼不觉记录方面的奇才:“西人之服有硬袖者,每有时以铅笔为简单记录之处,又有一种用法,为在外套囊中记录一二要语,如以厚纸铅笔预藏于外套囊中,一手探囊而听人谈话,为至平常之事。遇有难于记忆之点,可在囊中摸索而书一二字于厚纸,谈话者绝不知之。此事平时须有相当之练习,当时则处之泰然,若行所无事者。”约翰·根室常在他妻子的帮助下暗中做笔记,或者自己躲进厕所去记录一段重要的资讯情报。记者洛厄尔·M·林波斯写道:“我的拿手好戏是进去时带一份当地最保守的报纸,漫不经心地折着,让有大片空白的百货公司广告部分露在下边。我掌中早藏好一支小铅笔。如果可能,我隔桌坐到被访人对面,把报纸放到一只膝盖上(低于桌面不让对方看见),再拿出铅笔,他一开口我就开始在报纸空白处做笔记。”
3.记录那些有价值的信息
记录什么在不同的采访中自然会有区别,但大体上却较为留迹于如下方面:
·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
·采访对象的主要观点;
·采访对象是怎么说的,他的手势、表情、小动作……
·采访对象生活环境的特征;
·采访对象有特色的原话。
妥善地选择记录内容会使整个笔记工作艺术而又有效,聪明的记者不会事无巨细地去记录一切。约翰·钱塞勒和沃尔特·米尔斯告诉人们:“如果你的笔记本上记得太多,那同记得太少一样,都会造成严重问题。整个过程也就是进行选择的过程,而选择又必须在消息开头时就着手进行。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并不把每个字都写下来,他只写下重要字句。”
4.别忘了准备好熟识的工具
这一点十分重要,想一想罗伯特·伯特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采访爱因斯坦的尴尬就会理解它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记者应随身携带他喜欢的笔或本子,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应太过显眼。
5.学会快速而准确、有计划性地记录
(1)不要在纸的正反两面同时记笔记,那样会很糟糕;
(2)行与行之间的空白留大一些,以便随时插补或修正;
(3)研究与形成自己的速记术。例如,第一次写“第三世界”,第二次即可写成“第三~”;也可以使用英文简称,如“世界关贸总协定”可写为“wTO”。另外一些方法也很有意思,例如“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图书馆——”、“问题——?”、“增加——+”、“群众——m(mass)”、“市场经济——市经”、“着急——VV”……学会那些标准的速记术更有价值,它更能长期保存,并易于记录人物原话,为使用长段引语做好准备。
6.及时整理笔记
“‘放凉了的’笔记就像凉了的咖啡一样无味。趁笔记内容还记忆犹新的时候就整理,不仅可以防止那些省写词和片言只语意思记不准确,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完整的话语。”不仅如此,许多心记的内容可以加上去,使整个组织更为圆满。
为此,一种意见是,将原有的笔记复印一份,在复印件上做出各种各样自己认可的标志,或者补充进心记的内容、背景材料,然后分列段落结构。
假如是多页记录,则最好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把一大堆笔记用线穿起来,变成一本书。在加工整理时,则给它们加上题目,编成章节,集中储存,组合资料,编写页码,加上索引。
不论怎样操作,笔记手稿都应该妥善保存,以备历史性的需要1
7.进一步核实重要资讯
对于那些重要的数据、人物的原话,最好能予以再核实,以防止因疏忽造成历史性错失。一种方法是请采访对象认可,一种办法是查找相关文献来佐证,也有一种办法是请求相关部门审核。它们并不复杂,但具体的运作却完全建立在记者的责任意识和工作风格之上。
四、录音记录
但显然,用录音机记录谈话内容比笔记要容易得多,但所遇到的问题也同等明显。例如,重听录音一方面十分枯燥,一方面要花上双倍的时间。不仅如此,外来的杂音可能模糊或者歪曲讲话内容,假如位置选择不当,效果会更差。过分依赖录音机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失误,记者们不再去认真听讲快速反应,而是将录音机的记忆功能摆到了空前显重的位置。
聪明的记者总是把录音机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来看待。
假如我们要去尝试这种采访之道,那么,一些基本问题就不能回避。
·选择好设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使用体积较为庞大的手提式录音机了,它们太过引人注目,影响交流。记者们大量使用的是专用型录音机,它体积小,收录性能十分理想,但要求距离要更近一些。
·事先征求采访对象同意使用录音机。不要以为采访对象对录音机无所谓,就像法拉奇说的那样:“如果说让名人开口令人筋疲力尽,那么让他们在抑扬顿挫都全部录下的录音机前面谈话,在50%的情况下都笼罩着紧张气氛……”因此,必须想办法征得他们的同意。常用的方法是向他们说明:“有些采访我做了笔记,但是我发现要想百分之百的准确,录音机还是必要的。”
·做好准备工作,理想地操作。在使用某种录音机前,一定要熟读使用说明书,并检查其全面运转情况,必要时,可以做一些演练,以此来检验其实际性能。要留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先设计好解决方案。对于音量调到什么位置较好,麦克风的敏感程度如何等应当有所掌握,否则,录音机可能成为毁掉这次采访的杀手,因噪音、缺录、夹带、失真,或者采访对象出现各种问题而引发的不悦造成采访的全面失利。
当然也不要忘了,采访时电池要充足,磁带要富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将录音机计数器倒至“o”,同时做一些笔记,记住对方某些重要动作、言谈的相应计数器号码,以便快速查考。
·灵活地处理问题。有一些情形是记者未曾想到的,但却必须现场处理。约翰·布雷迪讲过一个故事:在记者准备采访马克斯·亚斯哥尔的时候,他对使用录音机没有任何异议,“行,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有多少要说的。”然而,在采访进行了10余分钟后,他却如坐针毡了,终于提出“你可否关掉那东西”的要求。记者关掉录音机,谈话一帆风顺地进行下去。弥补的方法只能是拼命地做笔记,在采访刚一结束后不久,记者就开始在车上打开录音机,通读起潦草的笔记——把它们录制到磁带上。不到1个小时,所有记忆犹新的精华材料得到了新的组合。
·巧妙地更换磁带。关于这一点,法拉奇的方法是一次同时使用两台录音机,这样一来,整个访谈过程不会有中断的遗憾。另外一些记者则建议:当听出磁带用完的时候,要略有表示,但要显出因为漏掉一些内容而痛心的样子,并补做笔记以示不苟。等到采访对象答话完毕,再去更换录音带。这是难以避开的一种麻烦,但假如能巧妙使用这种采访的停顿,也能生出许多收益来。可以利用这一机会稍事休息,在时间较长的访谈中这种机会不易找到。也可以调整一下思路,使一些问题有机会稍事思考。
·在使用录音机时,重要的是要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录音机上,也不要因为摆弄录音机而使自己溜号。
·在隐性采访中艺术性地偷录。这里当然有个道德与法律的问题,但确实是十分见效的方法,甚至在一些普通采访中记者们也在利用偷录来记忆资讯。乔·海厄姆斯在采访一位女艺术家时肩挎一只手枪皮套,里面装着一台小型钢丝录音机,一条线从她上衣里边经过后背接到伪装得像块手表的麦克风上。女艺术家蒙在鼓里,海厄姆斯却准确地记录了她的谈话,赢得了成功。另一些记者甚至将录音机藏在胸罩内,麦克风藏在香气迷人的花束中。
许多人讲过的其他一些问题包括:让录音与做笔记并行;假装做笔记以便使对方忘掉录音机正在转动;将那些随时产生的感受或妙思口述给录音机,否则它们会白白地流逝……
然而,务必记住的是:
录音机仅仅是采访成功的保障,而不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要视之为一件专业工具,而不是注意的中心。
(第八章 视听觉新闻采访)
在新闻传播的网络里,除了平素意义的采访劳作外,一些富于特殊意涵、要求媒体思维的采访活动,也以它们的独立姿态贡献着交通心灵的心力与智慧。尽管打着一个旗帜,在传播的世界里,报业新闻采访、刊物采访、电视采访、广播采访、摄影采访、写生采访等,却各自开着永生的奇葩。尽管打着一个旗帜,人类在新闻传播的程途中,终于会不期然,走向歧义的路径。这并不妨害它们的合作,在灵魂上它们仍然是一体的,并将永远下去,所以,罗伯特·卡帕们的影响并不掩杀沃尔特·克朗凯特们的光芒,奥普拉·温芙蕾也无碍于查尔斯·奥斯古德的存在。正是此般奇异的错综变化,才为我们贡献出了一部新闻传播史的美丽与丰富;也正是这种似同实异、似异实同的复杂现象,衍成了人类可资骄傲的目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