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让姿态来说话。个性化的交往从来就少不了具体的身体语言,采访行动更不例外。得体的姿态能增加个人魅力,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身体向对方倾斜,说明你对此人有好感,对他(她)讲的话有兴趣;如果身体向后倾斜,或看着天花板,则表明了相反的意思;舒展姿态多半表示喜欢或关心,封闭姿态(如环着双臂、两腿交叉)通常表示不喜欢……非语言信息大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情感力量,值得采访者研究与注意。
·取得信息上的一致。一定要让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保持一致。假设对被访人说:“听说你失业了,我很难过,跟我谈谈吧。”与此同时,脸有难受之情、语气低缓、身体向对方倾斜,这是一致的行动。反之,在上述话语之后却有厌烦之情,心不在焉,四处张望,在椅子上坐立不安,则是缺乏一致性的表现。不用说,取得信息上一致之后所获得的回报是真诚、可亲、消除距离感,这正是理想的采访活动所需要的。这种效力的取得并不困难,集中思想,投注关切就可做到。
·运用你的头部、脸部、眼部与对象交流也能使你更有个人魅力。这些部位是人类情绪较为集中的区域,充分利用它们比浪费掉要好得多。有人就曾建议将电视节目里富于感情的目光交流录下来,然后多次研究、模仿。有人主张尽力使头部、脸部、眼部的运动富于个性,让快速、大幅度的运动传达活力与热情,让缓慢、小幅度的转动传达深稳与沉着。更多的人关注注视行为,因为只有注视到对方的眼睛,彼此的沟通才会建立。事情不是如此简单,例如——若想与对方建立良好的默契,应有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这会使对方也开始喜欢你;谈话时应避免戴深色眼镜,以免使对方感觉到你在瞪着他;若是你的眼光一直在对方眼部以上的话,在这次接触里你就会主动;最令人讨厌的情形是对方说话时同时使用闭眼姿态,它有拒人于视线之外的意思;在谈话时,一般是每分钟眨眼6~8次,若是每次闭眼持续1秒钟或更长,表示有拒绝之意;⑥若是某人感觉比你优越,这种闭眼姿势会加上斜仰着头看你。
·以手势展示魅力。这是人际交往中较为常见的身体语言,例如,不停地在空中作出与地板成垂直方向的、短暂的、砍的手势,以示强调某一点;把手掌伸向天空或天花板向自身方向挥动双手的四个手指表示“多告诉我一点吧”;搔后脑勺通常表示感到困惑,给人留下热情、谦恭的印象;用手捂嘴意味着感到震惊、奇怪或悔恨。
(4)音质与音调也是符号。声音当然是值得注意的让我们产生魅力的一种手段,在通常情况下,怎么说远比说什么重要。声音有力不做停顿,语调一致,给人的是控制、权力、自信之感;相反,声音低弱、含混不清则反应了不自信、怯懦的心理。但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发出令人讨厌的声音,比如太大的咂嘴声,或者不伦不类的声音。它们都能形成毁灭你智力形象的杀手。
这里的内容还可以有许多,比如两个人的交谈距离问题,坐椅的关系问题,都值得探讨!
二、通过设计获得成功
作家海斯·雅各布斯建议:“不妨试试演员的技巧。”这话有夸张的味道,但采访中的一些费心设计却十分重要与必要。
1.力求亲近感
萨利·奎因回忆说:“我上大学时专业是戏剧。我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后来很快就把它忘掉了,因为我觉得很荒谬。可是近来我开始想到,在某种意义上,在采访中可以使用非常相似的方法。你可以设身处地,想想对方有什么感受,好好琢磨一下真正触动他们的东西是什么。他们会领悟这种体谅,会向你吐露真情。这种方法万无一失。”
这种通过转换角色来认知与行动的方法是科学的,并且有效。《现代人报》的女记者刘丹去大寨这个典型的极左样板采访时,正是大寨人反感记者的时期。当刘丹被介绍给老英雄贾承让时,贾不屑一顾,并吃力地走向自己的家门。刘丹了解这位英雄患有腰疾,在下石梯时,怕他跌倒,忙上前搀扶。贾承让感觉到了一种新状态:这位年轻的女记者与众不同,对农民有感情,可以信赖,其态度发生180。大转弯,敞开心扉地接受了她的采访。埃德加·斯诺也靠他的融入使红军战士们认可了他这位洋朋友,他依靠的是与战士们打篮球、跳舞、同歌共乐。1990年春节,记者李通斌去第一位侗族女军官陈列平老家采访,陈家父母担心她不能吃生鼠肉这道菜,将鼠肉烤熟后敬她,李婉言谢绝,同他们一起抓起血淋淋的鼠肉沾了沾辣酱大口享用,虽然还是呕吐了,但却以“自家人”的行动感动了陈家人,交流十分融洽。
“套近乎”是被记者反复使用的手段,你可以寻找双方共同了解的人或事,使对方产生亲近感,也可以找年龄、职业、经历方面的相似之处让对方放弃戒备。记者王齐就是靠这一手段获得成功的,他找到了与柏杨的相似之处——都是河南人。王齐回忆说:“他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并一再问我:‘你真是我的小老乡吗?你是我40年后回来见到的第一个河南老乡。”’采访顺利完成。
2.推心置腹
真诚是一个利器,它能力克许多交流障碍,许多成功者就是靠它进入历史轨道的。被称为“黑色的烈火”的奥普拉·温芙蕾在她充满自信的“奥普拉脱口秀”节目中,正是靠不欺妄、不讳隐取得观众欣赏的,她将她自己那些与生命挑战的经历袒露出来,与她的观众一同分享。1995年1月,她与几位吸过毒的母亲谈话。当一位母亲谈到因为怕失去男朋友才吸了毒的时候,她马上想到:“那正是我的故事!”而当第二名妇女告诉她信赖奥普拉时,奥普拉冲口说出:“我也吸过可卡因!”从此,她赢得了人们的敬佩。莫里斯·佐洛托则说:“如果说我有什么技术,那就是忘掉技术。我只是努力把对方当作常常在一块畅谈的熟人。有时我自己谈得很多一一我感兴趣的事,我个人的生活,我自己的烦恼。但是当对方说话时,我注意听。”
没有人会欣赏一个抱着单向窥视目的而与自己纠缠的记者,人们更愿意交朋友。因此,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也能使双方交流更融洽。美国记者斯塔兹·特克尔承认:“我简直一点不会摆弄录音机。有时候被访人,特别是普通人——如搞住房建筑计划的老妇人——会看出我的录音机不转了。她会说: ‘嘿,它停
‘可不是,我弄错了。’你看,我自己的弱点使她感到与我更亲近了。”平等感在这里发挥了一种酵素的作用。
3.避开伤害
不要因为有意或无意的行为而伤害了被访人,除非在强对抗中万不得已时(下一节将有一定的说明)。
(1)正直与人道至为重要。心理阴暗者多半会让人嫌,让人产生吸血鬼的印象。
(2)对那些普通受访者来讲,炫耀或自夸、奢侈都是一种伤害,自我介绍要有度。
(3)做一个积极的、持肯定态度的人。
(4)做一个贤明的顾问,表达关心很重要。
(5)容忍对方的一些特殊处。
(6)别硬把采访对象和他不认识也不感兴趣的第三者作比较。
(7)不要发牢骚,它会败坏谈话兴味。
(8)每句论人是非的话都可能会间接地伤害对方,也有损记者形象。
(9)在称赞中打折扣像雪白的桌布上沾上了一块黑色的污迹,有额外搭配之嫌。
(10)不要把采访对象当傻瓜。
(11)不要故作高深。
(12)不要运用廉价的幽默。
4.洗耳恭听
记者必须戒除唠唠叨叨的毛病,他应该处处清醒地意识到最根本的主角是采访对象而非自己。以下的忠告就是针对这一点的:
(1)在采访对象谈话时不要随意打断,除非他严重偏离采访话题。
(2)巧妙地表示自己正在与访谈对象一起分享他的忧乐,多用那些诸如点头或“呣呣”’之声表示自己的兴趣,促使谈话一路畅通。
5.巧用策略
一些小技巧常常在采访中会有丰功伟绩,它们来自具体情境中记者智慧的灵巧组合。
(1)运用幽默打破僵局。例如某报记者去农村采访一个养鸡专业户。这位农民十分老实,不善交流。泡茶递烟后,这位养鸡专业户拎只小凳坐得远远的,一声不吭。他的两个小孩也一声不响地倚着门观看,采访陷入僵局。恰在这时,一只大老鼠窜出厨房奔向仓库,这位记者惊叫“好大的老鼠”,那位农民无可奈何地说:“谷仓多着呢!”记者幽默地说道:“哟,看不出,你不仅是个养鸡专业户,还是个养鼠专业户呢!”那个农民马上搓搓大手嘿嘿一乐,交流进入轨道。
(2)“得寸进尺”。这种称之为“得寸进尺”或“登门之计”的方法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然后再慢慢介入大的要求。它坚信,只要打开一道门缝,就能推门人室。“水门事件”的披露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调查该事件时曾被人拒之门外,正是依此方法才获得成功。有一次,伯恩斯坦去采访一位关键人物,当这位女士知道记者身份后拒绝谈话:“对不起,您必须离开这儿。”伯恩斯坦注意到在里边的桌子上有一盒烟。他又停留了一会儿,然后要求抽支烟。“我自己来拿吧。”他边说边向桌子走去,深入这所房子10英尺。一到桌旁,他就吓唬她说,有很多像她这样的人愿意说出真情。随后他问是否可以坐下来抽完这支烟。 “可以,不过抽完你就得走。”对方答道,“我确实没什么可说的。”被访人喝着咖啡,不一会工夫,伯恩斯坦也呷上咖啡了——慢悠悠地。过了一会儿,这位女簿记员又在对记者讲话了,说他和伍德沃德早些时候发表的几篇报道“的确正好击中要害”。她思忖着说:“这里面可能有不可告人的坏事,我也有一份儿。”到了临了,伯恩斯坦完全取得了信任,了解到了在莫里斯·斯坦斯的保险箱里用来造谣贿赂的那笔款子的性质和政治用途。一次关键性采访就是如此的富于戏剧性。
这种采访方式考虑到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对于一些小的要求总是不好拒绝,而一旦卷入就会自觉地接受随之而来的一些要求。
(3)“后转弯”之计。亦即当人们拒绝了别人一个大要求或者作出了有别于个人形象的事情后,通常会接受一个小的要求,用来保留面子。有位记者采访某名人,被秘书挡了驾,记者再三努力无效,说:“不让采访也罢,请你告诉我这位名人近日常去什么地方总可以吧?”秘书为了给人留下“我不是不爱帮助人”的印象,只好满足了记者的小要求——它其实就是记者的真实期望。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想到清末宣传家梁启超的“惊骇法”,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他主张在宣传时拔高二级,实现最终目标。 6.一个好的开头 好的开头在访谈中永远是重要的,你可以将它看得重于一切也不为过。一个好的开头能产生良好的首刻印象,给访谈一个氛围,建立一种进一步展开的基调,协调关系,给双方一个松弛一下的调节机会……哈尔·希格登在采访开始时不管对方对自己和采访目的了解多少,先从容不迫地说上几分钟。他说:“我把这个叫做我的开锣戏。这可以给被访人一个观察我的机会,看看我的领带的颜色,想想是否喜欢我。”
另一些记者则在竭力找一些由头展开交流,约翰·布雷迪介绍过他的经历:采访一位人物时,对方正在拆他的早班邮件,并抱怨他经常收到一些荒唐可笑的邀请,记者的谈话由此展开:“近来你拒绝了什么样的轻率的邀请?”他的经验是:采访伊始要随机应变,灵活组织。你可以叫它搭话法或者什么,但它确实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有效的开头设计。
还有一些方法更有趣,例如带上一点小礼品(不能大到有贿赂之嫌或让对方有心理负担程度),或来点表演性发挥。托德·埃弗雷德常用演员的手腕营造融洽气氛。有一次采访时,他带了一台录音机和笔记本。“噫,我有好多问题想问你,但这种采访太无聊了,”他说,’‘‘让我们忘掉这些问题,随便扯扯吧。”说罢他把笔记本扔在一旁,打开录音机。他事后解释说,他的行为就好比一个政治家丢开了讲稿,传达了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且更让人信任。
当然,这种种的设计却要特别警惕如下危险:(1)不要盲目使用,要因人而异;(2)要自然,不要做作;(3)尽力不要在无聊的问题上停留太多的时间,那样会毁了整体访问的品味与质量,让双方提不起精神。
7.要不要第三者参予
大多数采访记者不喜欢有第三者在场,他们需要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也不希望由于在场者的影响导致谈话人十分不自在。约翰·根室讲过一个他自己的遭遇——有一次在辛辛那提,他应邀参加一次小规模宴会,席间,他泛泛地提出了几个问题:“谁掌握辛辛那提?”“这里的局势究竟怎样?”结果是难堪的沉默。根室后来才明白,那些确实掌握辛辛那提大权的人恰恰在场,不过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实权派。对于中国记者而言,这种遭遇的启迪意义特别大,当面对上级在场的压力时,有哪个被采访者敢于袒露心胸?他们只能遮遮掩掩。
但事情永远不那么绝对。一个聪明的、灵活的采访记者完全可以利用第三者参予来刺激采访对象。约翰·布雷迪讲述了作家约翰·格伦的采访故事:约翰正在采访女演员巴巴拉·哈里斯,她的男朋友偏在这时悠闲地进了屋。哈里斯小姐一下子收住话头,表情庄重。然后,她用一种表现欲组织起她的表演:“告诉我,贪得无厌的记者先生,你不能想出些非常严肃、非常非常深奥的东西来问我吗?你不想记下我对爱情、生活以及对笑和大马哈鱼的见解吗?”她要在朋友面前调侃记者,满足她的表演欲。约翰·格伦闪电般地作了反应。
看来,是否有第三者在场,并无一致的结论,完全视具体情况、记者习惯等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