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19264000000022

第22章 自然(1)

§§§第一节 社会现状

今天是周六,也恰巧是思玉5岁的生日,爸爸妈妈计划带思玉到游乐园玩耍。

刚买完票进了游乐园,爸爸的手机就响了起来。原来爸爸老板的一个客户从外地来到这里,而此时老板却出差到了外地,所以想要爸爸去接待一下。

思玉非常不情愿地看着爸爸,哀求道:“爸爸,票都买好了,不要去了吧?”

爸爸看着思玉笑了笑,说:“宝贝,爸爸要去接待客户,今天不能陪你了,改天爸爸再陪你玩儿,好吗?”

“可是今天是我的生日啊!而且今天是周六啊!为什么爸爸总是加班呢?”思玉不满地说道。

为什么爸爸要到公司上班呢?

早上,当爸爸要到公司上班的时候,4岁的莲莲问道:“为什么爸爸要到公司去上班呢?”

这时,妈妈说:“爸爸去公司上班,领了工资,才能够买好东西和漂亮的衣服给你啊。”

“那么,爸爸还是去公司上班比较好。”

“所以不去上班,爸爸就没有钱给你买好东西了。”妈妈继续说道。

妈妈可以不去上班吗?

为什么妈妈要去工作,在家陪我玩儿不好吗?

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他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上班,而不能一直和自己一起玩耍时,会产生一些失落感,进而会有一些问题提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每天都要出去工作。

“爸爸去公司上班,领了工资,才能够买好东西和漂亮的衣服给你啊。”

“爸爸不上班,你吃什么穿什么啊!”

这种回答方式仅仅着重于工作是为了经济上的理由,因此非常不充分。其实爸爸去上班不仅是为了领工资,因为工作还具有生存的意义。但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妈妈大都会采用这种回答方式。因为这些妈妈下意识地认为,“爸爸就是每个月拿薪水回来的人”。如果母亲是以这种方式来回答,那么就需要稍微反省一下这样回答是否合适。

“爸爸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喜欢到公司去上班。”

这种回答方式可以培养孩子自小就有劳动的欲望。另外,还要说明工作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像父亲上班是为了领工资,才可以买东西和衣服,这种家庭的经济理由最好放在最后说。

我们家非常贫穷吗?

5岁的齐齐在和妈妈一起逛街时,看到了他喜欢吃的糖果,非常想要,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巧克力糖。”

“我哪有钱买巧克力糖啊!”妈妈说。

“妈妈为什么没有钱呢?我们家非常穷吗?妈妈为什么不多弄些钱呢?”齐齐继续问道。

“笨蛋,你怎么那么多问题啊!”妈妈有些生气地说。

妈妈每月挣多少钱?

爸爸为什么不多弄些钱?

一些父母一听到孩子说“穷”,就好像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似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化。而事实上,孩子说或者问“我们家很穷”时,只是一个普通的问题,并不是想要人泄气。父母也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小题大做,大发脾气。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使用“笨蛋”、“傻瓜”等这种字眼,因为父母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孩子很容易记住,并很快会学以致用——用在小伙伴或者朋友身上,所以平时父母要特别留意。

“是的,我们家很穷,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东西了。”

“谁说我们穷了,我们一点也不穷啊!”

无论家境如何,对于孩子提出的“穷”以及“富”的问题的回答都应是否定的。美国儿童财经教育专家威里尔德·斯塔华斯基指出:“即使家产丰厚,父母也不必让孩子以为他可以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或者到左邻右舍去吹嘘。”如果家庭资金比较紧张,父母也不能让孩子过于担心。为了满足孩子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奇,父母可以先告诉孩子:我们属于中等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后再总结一下:我们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衣服和许多我们需要的东西。还可以提醒孩子,金钱世界里,有好人也有坏人,让孩子知道有钱人并非就比穷人好。

“爸爸每月挣4000块钱,妈妈每月挣3000块钱。”

对待“每月挣多少钱”这个问题,绝对诚实地回答孩子并非上策。如果您的孩子不到12岁,您的回答最好不要提到具体数目。因为不管您每个月挣多少钱,与孩子口袋里的钱相比较来说都是天文数字,他难免会以为你富得吓人。如果孩子不到6岁,只要告诉他您每月的工资足够养活他,并能满足他许多需求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超过8岁,其想知道的东西可能更多一些,您可以给他比较不同的工作,让他对不同工作所挣钱的多少有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

“只要是必要的东西,妈妈都会帮你买。可是,我们没有闲钱去买那些奢侈品,或是不需要的东西。”

“你可以买其他的东西,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买过巧克力糖了,而且你也吃了很多,吃太多甜食,对身体不好,还容易长蛀牙。”

如此温柔地说明,孩子比较能够接受。

“孩子,你告诉爸爸从哪儿弄钱呢?”

当孩子要求爸爸妈妈买东西而遭到拒绝时,常常会提出“为什么不多弄些钱”这个问题。美国国家财政教育中心执行副总裁保罗·里查德建议父母反问孩子:从哪儿弄?这个回答听起来可能会让一些父母大吃一惊。幼儿毕竟不知道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所以,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向孩子解释钱是怎么来的以及存钱是怎么回事。对5岁以下的孩子,回答时以简单为好,例如:爸爸妈妈工作挣了工资,我们再把钱存进银行。对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把问题引到存钱的重要性上,告诉孩子存钱是为现在以及将来作准备。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状,比如看到爸爸妈妈上班不能陪自己玩儿,尤其是老板一个电话打过来,爸爸妈妈就会赶快按照老板的指示行动;看到好吃的、好玩儿的而爸爸妈妈却不给自己买,尤其是其他小朋友都有的东西自己却没有;还有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却没有,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此时,父母千万不要用“谁让我给人家打工呢”、“都是爸爸没本事”等来开始或者结束与孩子的谈话,而是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孩子踏上正确的成才、成功之路。

§§§第二节 社交禁忌与社会习惯

对门的张奶奶非常喜欢点点,总爱拉着点点的小手在小区玩,给她讲故事,张奶奶的儿女给她带的好吃的,她总舍不得吃而给点点吃。

几天前,张奶奶病逝了,爸爸妈妈和点点都非常伤心。

到了开追悼会的那一天,点点穿上了张奶奶平时最喜欢的那套红色连衣裙,一大早就来到了现场,准备去送张奶奶。

可谁知爸爸看见了点点之后,严厉地对她说:“谁让你穿这件衣服的?快回家换了!”

点点含着眼泪走到妈妈面前,非常委屈地问:“妈妈,为什么不能穿这件衣服呢?这可是张奶奶平时最喜欢的呀!”

为什么过年不能说“死”?

年三十那天,晶晶和爸爸妈妈,还有叔叔以及姑姑的全家都来到了爷爷奶奶家,一向安静家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大人们在客厅里谈笑风生,孩子们却围着爷爷家的大鱼缸玩儿了起来,一边谈论着一边对鱼缸里的鱼指指点点。

“那个红色的小鱼好漂亮,我就要它啦!”其中的一个小表妹兴奋地说着。

“我要那个大的白色的鱼,它游得好快啊!”表哥接过小表妹的话急忙说,唯恐别人跟他抢似的。

看着鱼缸里剩下的唯一一条没有被其他孩子要的小鱼,晶晶有些不情愿,但是也没有办法。突然晶晶灵机一动,大声说:“最后这一条小鱼好活泼啊!你们都不要反悔啊!你们看它活蹦乱跳的,多活跃啊!它会永远活着,不会死的!那几条就不见得了,可能很快就会死掉哦!”

妈妈听到晶晶的话,训斥道:“大过年说什么‘死、死’的啊!”

“为什么过年不能说‘死’呢?”晶晶有些委屈地问。

为什么过节不能说不好听的话?

为什么不能说爷爷“有病”?

为什么不能穿红色的衣服参加追悼会?

在人们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重大的节日,还会遇到婚丧嫁娶等这类事情,那些节日和这些事情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有其固有的行为规范,有的甚至会有严格的社交禁忌,这些与孩子的常识如此不同,经常会导致他们产生疑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社交禁忌的教育,例如: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场所用什么样的语言等等,及时帮助孩子消除心中的疑惑,为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风度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想挨打啊,大过年的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你简直是胡闹,这种场合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谁让你穿成这样的?你想挨打啊!”

一些禁忌孩子是并不知道的,所以对于孩子无意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父母要及时给予指导和教育,让孩子及时改正即可,没有必要通过打骂来加深孩子的印象。

“宝宝,今天是过节,是一个大家都高兴的日子,每个人都不应该说一些不好的话,因为那样会影响大家的心情,会让大家不高兴,而且大家还会以为你是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就不喜欢你啦!”

“孩子,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遵守不同的规范,像今天参加张奶奶的追悼会就不能穿红色的衣服,张奶奶去世了,大家都很难过,我们应该对她表示哀悼,红色是喜庆的颜色,不应该在这个场合穿,要不然大家都会讨厌你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适时告诉孩子哪些是禁忌、为什么有哪些禁忌、应该怎么遵守禁忌,并告诉孩子触犯那些禁忌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孩子理解了禁忌的来由以及遵守禁忌的必要性,就会自觉地遵守那些被大家公认的社交规范。

为什么爷爷可以摸我的头,我却不能摸爷爷的头呢?

豆豆4岁了,非常爱模仿别人,而且还模仿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天,豆豆给爷爷模仿了一段昨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的卓别林走路的滑稽姿态,逗得爷爷笑个不停,爷爷笑着抚摸着豆豆的小脑袋说:“豆豆真是厉害,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听到爷爷表扬自己,豆豆的表现欲更强了,一只小手做着捋胡子的姿势,一只小手在爷爷的头上抚摸,并学着爷爷的腔调说:“爷爷真是厉害,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可豆豆没有想到的是,紧接着迎来的却是爸爸重重的一巴掌和严厉的训斥声:“谁让你摸爷爷的头的?”

豆豆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问:“为什么爷爷可以摸我的头,我却不能摸爷爷的头呢?”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他们常常用自己所理解的行为方式和别人发生接触,他们认为既然一些事情大人能做,那自己也应该能做。就像案例中爷爷抚摸自己的头表示爷爷对自己的爱和关怀,那我摸爷爷的头也是爱啊!为什么就不行呢?为什么会遭到爸爸的训斥呢?面对大人的行为和举止,孩子有时候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是好。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错误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并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其中的原因,使孩子真正理解其中的缘由,养成自觉遵守大家约定俗成的事情的好作风。

“你个小屁孩就敢摸爷爷的头,是不是想挨打啊!”

“你也太猖狂了,竟然敢摸爷爷的头,看我不打你!”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既然爷爷以及其他人都能摸我的头,那我也理所当然地可以摸别人的头!孩子并不明白作为晚辈的他是不能随便摸爷爷的头的道理。父母对于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能无情地打击,必须对孩子进行谆谆地教导,使之明白在传统礼仪上晚辈与长辈之间具有一定的平等。

“头是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非常受人们的重视。爷爷是长辈,摸你的头是表示对你的疼爱。而你呢,是晚辈,随便摸长辈的头就变成戏弄和不尊重长辈了,这是禁忌,是不能随便做的!”

父母应给孩子讲道理,使之明白老人是家里的长辈,而老人的头更是智慧的象征,是一个家庭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作为晚辈是不能随便摸长辈的头的,这是禁忌,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什么客人在的时候不能吃饭呢?

妈妈在厨房里忙活了半天,做了很多可口的饭菜,正准备端出来准备吃饭时,门铃响了。

5岁的阳阳开门一看,原来是经常来找爸爸的李叔叔。爸爸和李叔叔在客厅里谈事情,妈妈看有客人来,也停止了将菜端出来准备吃饭的举动。

李叔叔走后,全家人才开始吃饭。吃饭时,阳阳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问爸爸:“爸爸,你不是经常跟我说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是啊!”爸爸回答道。

“那为什么今天叔叔在的时候不邀请他一起吃饭呢?”

为什么要等他走了之后才吃饭啊?

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叔叔一起吃饭啊?

孩子经常会对父母的一些行为感到不可思议,就像上述事例一样,父母平时教育孩子对待客人要热情,但是父母却在客人在的时候不吃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能使之信服的答案,孩子心中极有可能产生:虽然爸爸妈妈平时那样教育我,但是他们自己却做不到。此后孩子对于父母头头是道的道理和说教可能产生抵制或者虽表面接受但内心却鄙视的心理。

“妈妈花了那么多工夫给你和爸爸做了好吃的,都让客人吃了怎么办?”

“你怎么会有留他吃饭的想法呢?万一他有病传染给咱们怎么办?”

爸爸妈妈不是经常教育我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今天是怎么啦?为什么反差那么大呢?……父母的反复无常的行为以及教育方式不但会引起孩子的疑惑,而且如果孩子长期在这种变化无常的教育方式下生活和成长,也会导致性格的扭曲。

“孩子,你想想,如果我们说要吃饭了,客人是不是就不好意思继续在我们家跟你爸爸谈事情了?这不是在赶客人走吗?你说对吗?”

无论面对孩子的什么问题,父母都应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进行讲解,使之明白父母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并在理解父母行为的同时,积极效仿父母的良好品德和行为。

“宝宝,中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例如当着客人的面说要吃饭,其实就是下逐客令,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这和爸爸妈妈平时教育你的热情好客是不冲突的。”

这种说法解释了父母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又对孩子进行了社会习俗的教育,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妈妈明明不喜欢阿姨的衣服为什么还说它漂亮呢?

对门赵阿姨新买了一件大衣,她穿着新衣服兴冲冲来到勤勤家,向妈妈展示:“敏姐,你看我今天新买的大衣,漂亮吗?”

勤勤觉得样式和颜色都不好看,而且跟妈妈平时穿的衣服的风格一点儿也不符合,妈妈肯定不喜欢。

但是出乎勤勤意料的是妈妈不但对赵阿姨的衣服大加赞美了一番,而且还说自己回头也买一件。

赵阿姨走后,勤勤不解地问妈妈:“妈妈,那件衣服那么难看,而且你平时不是最讨厌那种样式的衣服吗?怎么还说衣服漂亮呢?”

妈妈为什么说谎呢?

我为什么不能说实话?

妈妈不是教我说诚实才是好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