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幼小的孩童所问的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回答出来的。尤其是关于科学方面的问题,有时候真的是会令父母感到头痛。其实,上述那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结果这位妈妈的回答方式,使得孩子更加混乱,而且更加不解。妈妈也不是电脑专家,不了解电脑。在这种情况下,要简单地说明电脑,实在不容易。
“你现在还小,不需要知道那么多。”
如此封杀孩子的问题,是很不恰当的做法。
“这个事情确实让人头疼,妈妈不知道,要查书。”
当孩子听到母亲这样说时,很可能会对母亲失去信任感,甚至会因为无法马上得到答案,而产生一些不满,因此丧失问问题的意愿。再者,父母不应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科学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的情绪,这样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培养孩子对于身边的事物经常问“为什么”的科学探讨的眼光和态度,并与孩子一起学习,不断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
“妈妈不太了解,等妈妈查查书,然后再告诉你。”
如果认为要用其他的方法来说明,可以如上告诉孩子,不过,有时候,“查查书”的说法是逃避孩子的困难问题的借口。但是,最好是按照与孩子的约定,尽快地给予答复。如果在书或图画上,看到可以回答孩子的资料时,要和孩子一起阅读,然后再作说明。如果是从百科书中得到的知识,就必须要依照孩子所能够理解的程度,详细地解释并说明。
汽车为什么能跑呢?
诚诚看到大街上跑着的汽车,问爸爸:“汽车为什么能跑呢?”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对事物缘由的想像,不管用什么办法,当面对孩子的各种提问时,父母都要尽可能地给予回答。
汽车没有腿,怎么走得比人还快?
“因为汽车有轮子,有轮子当然就可以跑了。”
这种解释太肤浅,没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也没有阐明科学原理。可能孩子还会接着问,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敷衍了事。
“汽车肚子里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最喜欢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告诉车轮子转动,车轮子一转动汽车就跑起来了。”
这样的回答比较符合认知程度稍强一些的宝宝。用宝宝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解给宝宝,尽管宝宝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但通过这样的解释,宝宝基本能理解汽车工作的原理和程序,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科学精神——严谨、真实。这样回答不但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同时也留下了宝宝可以继续探索的空间。随着他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会主动去寻找关于“发动机”的信息。
“汽车要吃东西,吃完东西汽车有力气,车轮子转得动,汽车就可以跑了。”
这样的回答最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也是孩子最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您用孩子的语言解答了他的疑问。在您的回答里,您还能用最简略的语句表明了汽车工作的过程。但要提醒您,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尽可能使用科学用语,回答应该更合理一些,让孩子对一些科学概念一步到位。
纸是怎么做成的?
6岁的周周一边用硬纸板做小制作,一边问道:“纸是怎么做成的?”
“是用树木做成的。”妈妈答道。
“树木可以被压成这么薄吗?”周周更加好奇了。
“树木先被弄成糨糊状,然后再用机器压成现在薄薄的样子。”
“哦?”
纸是塑料吗?
老师说纸是木头做的,是真的吗?
孩子出生后,纸是他身边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事物。三四岁的幼儿大概不会问这样的问题。这是充满了好奇心,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六岁小孩子所问的问题。这时,可以一边让孩子看有关于制纸的图解或相关书籍,一边做科学性的说明。
“小纸是用大纸裁开的,大纸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呀!”
这种回答看似入情入理,其实也是父母回避、推托孩子问题的表现。这种回答仍然会让孩子不明所以。
“纸是由树木做成的,通常在北方有较多的树木。把树木砍下来以后,切割成小块。然后,泡在水中,使其变成有如黏土一样的木浆。接着,再用机器压成薄薄的纸。”
如此说明制纸的过程,接着再告诉孩子:我们的书和用来折纸的纸,都是这样做成的。除此以外,纸还能够做成什么东西呢?提醒孩子注意纸的用途,也可告诉孩子关于纸的由来的一些知识:“很早以前的人不知道做纸的方法,所以他们把图或文字刻在石头上,或是刻在树木上。现在薄薄的一本书,在古时候有好几斤重,那时候,无论看书还是写字都非常不方便。直到有纸了以后才变得方便了。”如此告诉孩子,孩子会感觉到纸的可贵,因而节约用纸!
妈妈,世界上有鬼神吗?
一天晚上,晓晓一副很害怕的样子问妈妈:“妈妈,世界上有鬼神吗?”
“没有呀!世界上是没有鬼神的。”妈妈说道。
“如果有鬼神怎么办呢?”晓晓继续问。
妈妈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了,只有含糊地说:“没有鬼神的,有的话,那杨利伟叔叔又怎能到宇宙了呢?”然后引开女儿的这个话题。
妈妈,我怕鬼怎么办?
妈妈,世界上有鬼吗?
妈妈,鬼在哪里?
通常5岁前的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父母需要慢慢帮助孩子区分,同时鼓励孩子通过绘画、游戏,宣泄恐惧情绪。比如,可以告诉孩子有些鬼故事是因为以前的人不了解某些自然现象而误传的,同时带孩子观察自然现象,简单解释这些现象,告诉孩子人类不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之前是如何畏惧的,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3岁的小孩对于幻想的事物一般不会感到害怕。可是,如果印象过分强烈,让他感到害怕,就必须要小心了。因为三四岁的小孩无法区别想像和现实中的事物,因此,对于年纪小的孩子不要有强烈的幻想式的说法,要能够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这是很重要的。
孩子在发问的同时,也向大人展露了其智力的发展程度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时候必须要把握时机给予回答,就像沙子吸水一样,可以让孩子把这些知识全都记到脑海中。如果不用心回答,可能以后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孩子的心非常敏感。因此,回答时要很小心,不可对他们造成伤害。
“我说没有就没有!”
这种回答并不能显示父母的权威,相反,不但不会消除孩子的恐惧,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态度粗暴,不可沟通。
“在这世界上没有鬼。电视上的鬼只是在演故事,就像漫画中的小叮当一样,事实上,并没有这东西。”
5岁的孩子说到鬼并不害怕,可是在电视上看到鬼,却会感到害怕,因此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位母亲很巧妙地以漫画中的主人翁为例,消除其恐惧心理。
当今,很多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和兴趣时,并不是把孩子带入神奇的自然以及多彩的生活中,而是采取把大门一关,对孩子进行封闭式教育和知识的灌输,致使孩子的大脑成为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孩子缺少真正地参与和对生活的体验,更缺少对事物的感悟。在这种注重“灌输”而非“开发”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原本对事物的兴趣也被搞得索然无味了。因此孩子的知识面与目光并没有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越来越宽广,反而越来越窄,先天的好奇心与求知探索欲也慢慢地被扼杀殆尽。
天才产生于兴趣。爱迪生、爱因斯坦、毕加索、莫扎特……这些闻名于全世界的天才,其废寝忘食不断钻研的动力,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对其所从事事业的无尽兴趣与热爱。而这种兴趣都是从幼年时就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的,再加上后天成人的正确引导与培养,才使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最后的成功。
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时要谨记:不要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要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孩子智力的起点,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第四节 时间
一天,5岁的乐乐非常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这个星期六留着,将来玩。”
妈妈看着一脸严肃的乐乐,赶紧俯下身来温柔地说:“星期六是留不住的,不管你怎么过,它都是要过去的。”
听到妈妈的回答,乐乐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他没有听懂,又似乎有些懂,但非常非常的不甘心,问道:“妈妈,苹果可以留起来,玩具也可以留起来,甚至爸爸的故事也可以留起来以后再讲,那为什么星期六不可以留起来呢?”
妈妈感觉到乐乐已经长大了,必须向他解释什么是时间了!
为什么时钟的指针一长一短?
5岁的男孩看到墙上的时钟,问道:“为什么时钟的针一长一短?”
为什么钟表的针一根长一根短啊?
为什么(钟表上的针)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啊?
时间的确是孩子脑海中一个不太容易琢磨透的问题,因为它比较抽象。但是孩子对于时间的认识往往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父母要把握住这种机会。
“时针走得慢,当然短了,分针快所以是长的。”
这种回答其实不叫做回答,而且这种回答逻辑混乱,孩子对于这样的回答是不会满意的。
“如果两根针的长度一样,就不容易看,会很容易弄错。短针告诉我们现在几点钟,长针则告诉我们几分钟。”
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很合适,还可以更加简单易懂地加以说明。
“如果短针在3,长针在12的时候,这就是3点钟。”
如果有玩具时钟,可以实际操作,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向他说明。让孩子看12点钟、3点钟,以及晚饭时间等等,这些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刻。一边让孩子看一边加以说明,有助于孩子理解。
为什么二月只有28天呢?
“为什么2月只有28天呢?”小采一边翻着日历一边问爸爸。
这时,爸爸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因而感到十分头痛。
为什么1月比2月多3天啊?
为什么一年里有的月长有的月短啊?
日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大部分的小孩都不会发生任何疑问。但这个小女孩竟然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爸爸妈妈应该对孩子充满了这样的好奇心而感到自豪。
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并不代表孩子会思考问题,只有当孩子对好奇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时候,真正的思考才开始。
“日历又不是我弄的,我哪知道!”
这种拒绝回答孩子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很常见,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回答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态度粗暴的同时,还会对父母的崇拜和信任感大为降低。
“也许是古人认为,2月比较冷,想要赶快到春天,所以2月只有28天。”
如果提出问题的是个5岁的小女孩,如此回答即可。像这么小的孩子,即使多作说明,也无法理解。但如果提出问题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和他一起看日历,并加以说明。
妈妈,这是明天吗?
5岁的霏霏一大清早跑到厨房问妈妈:“妈妈,这是明天吗?”
听到女儿的问话,妈妈真是忍俊不禁。
“不,亲爱的宝贝儿,现在是今天,今天是星期五。”妈妈回答。
“没关系,妈妈!”霏霏说:“我们老师说明天我可以穿我那件粉色的新衣服。”
妈妈,今天是什么?
妈妈,明天是什么?
对于大人们嘴里常说的昨天、今天、明天,孩子们虽然已经觉得很熟悉,他们记住了,却常常用错。
孩子到了四五岁已经可以逐步理解时间、认识钟表了。虽然他对常听到的昨天、下周、上个月还搞不清楚,但他们知道生活里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每天陪伴着他,甚至有时还左右着他的生活。在他们对此最感兴趣的时候,就是教会他们认识“时间”这个神秘家伙的时候了!
“今天就是今天,明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
恐怕作出这种回答的父母自己也被时间给搞迷糊了,更不可能让孩子清楚地感知到“今天”、“明天”的差异了。
“不,亲爱的宝贝儿,现在是今天,今天是星期五。”
这种回答就比较好,因为他引入了“现在”、“星期五”这些比较容易感知的时间概念。时间本来就是前后比较的东西,因此,用时间来说明时间是一个方法,但是不要陷入逻辑自我混乱的境地。对此,实践与生活中的具体感知可能是较好的解答方式。你不妨准备在家里挂一个大大的日历,告诉孩子,每一个数字代表着一天,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在日历上把当天画下,告诉他从早上太阳升起,到晚上夜深人静,“今天”即将过去了,等我们一觉醒来,天亮了也就到下一个数字了,那就将是“明天”了。通过这样的方法,孩子可以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感受。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在学龄前并不清晰。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具体、形象化思维的年龄,他们很难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专家经过试验得出,孩子从四五岁期间开始,通过看、不断谈论和生活中的运用是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最好的办法。父母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法教孩子认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一、在家里准备一个日历,以便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还可以用彩色笔在日历上写好对未来的规划以及标记重要的节日,帮助孩子加强对时间的印象。例如:这个星期天去动物园,下个星期六去姥姥家,或者用符号标注孩子的生日,告诉孩子到了那一天就可以吃生日蛋糕了。经常在日历上画一些记号,日子长了,孩子就懂得这些日期的规律,也明白了什么样的日子应该做什么。
二、每天晚上上床之前,和孩子聊聊这一天都做了什么,然后让孩子回忆一下昨天的活动,再一起为明天做个计划。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时间的先后。
三、用图表的形式给孩子制定一个日程表,例如,画一个小钟表,指针指向7点,然后在旁边画上小朋友穿衣起床的画面,以这样方式告诉孩子早上7点起床等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每天固定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容易加快孩子了解时间的速度。
四、带孩子外出或者长途旅行的时候,把时间和地点联系起来,有助于孩子认识时间。例如:走10分钟我们就能到京客隆超市、坐一个小时的公交汽车我们就能到爷爷家了等等。
五、常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孩子理解不同的事情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当然父母在培养孩子认识时间的同时,也应以身作则,遵守时间,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