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好心态胜过好医生
19220500000023

第23章 调整心情,宁静致远——对心理疾病的调适(1)

踏实做事才能克服浮躁

浮躁心理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掺杂的社会心理,它是与艰苦创业、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等相对立的。有浮躁心理的人往往做事既无准备,也少计划,只凭头脑一热、兴致所至便动手去做。在做事过程中又恨不得一锹挖一眼井,一口吃个胖子,结果却欲速不达、事与愿违。浮躁是成功的大敌。

2007年最火的一部电视剧是《士兵突击》,剧中主人公许三多是2007年登上中国杂志封面最多的电视剧人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心中都有太多浮躁,而许三多心中却宁静、甚至迟钝。

在因追求政绩、CPI上涨、房价浮动、股市起落、工作难找而略显浮躁的中国社会,官员追求升迁,百姓渴望实惠,股民期盼涨停,商人追逐利润,家长望子成龙,学生希望文凭,记者喜欢绯闻等。而许三多的迟钝、缺心眼、一根筋,在感召着人们跟现实相悖的内心,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我反思的契机,这是一种没有浮躁的钝感的魅力。这是人们喜欢许三多的原因。

其实,中国文化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沉稳、含蓄,就如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而且,古代圣贤也都在劝诫要戒骄戒躁。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如今,中国经济、社会都发展进步了,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

也许有人说,我们为什么要崇尚平淡与从容呢?为什么要甘于做一个平凡人呢?生活应该是充满了激情与拼搏的。这很对,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进取心。有这个想法不错,但是现在缺的就是踏实、实事求是,从容、坚持不懈去为你心中目标奋斗的一颗坚定的心。没有这种沉下心来干事的踏实,而浮躁、冒进,急于求成,那么再高的目标,再华丽的理想都是雾里看花,镜花水月。

这里提倡的平淡、从容不是和尚的四大皆空,也不是消极的回避,而正是积极进取的表现,只有不动声色,不为声色犬马所动,不为功利所诱,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那么不正好是在缩短通向成功的时间吗?试想,如果浮躁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急躁冒进,不遵循规律,差错连连,那能做成、做好什么呢?

“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是宋代朱夫子的十六字箴言。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便总想找到一种获得学问的速成术。他从15岁开始钻研禅学。而到了中年,他才领悟到世间没有速成的良方,于是他沉下心来,暗下苦功,方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浮躁冒进、急功近利,不能以宁静致远的心灵去生活、工作,那么就会心力交瘁,最终一事无成。“宁静以致远”,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只有平息浮躁,保持平淡与从容,才能安之若素,踏实沉稳。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诗人陆九渊的诗句告诉人们:涓涓细流汇集起来,便能形成苍茫的大海;拳头大小的石头垒起来,也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峨高山。只要我们克服浮躁、宁静淡泊、勤勉努力、脚踏实地,不论条件如何,总能做成一番事的。

那么,该如何克服浮躁呢?

1.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要具有可比性,否则就无法去比,勉强得出的结论也是虚假的。掌握了知己知彼原则,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降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了。

2.要有务实精神

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事业、踏实生活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这一切就会演变成急功近利,往往欲速而不达。

3.遇事要善于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遇事要从现实出发,善于思考,不能只跟着感觉走。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做一个实在的、有境界的人。克服浮躁,脚踏实地,有容乃大,戒骄戒躁,一步一步地走过人生。

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忙、乱、烦、杂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去,便会被生活的急流挟裹而难于摆脱,一事无成。凡成事者,要心存高远,脚踏实地,摆脱速成心理的牵制,看清自己的真正需要和意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能生活有滋味,工作出业绩,事业大发展。

放宽心胸才能避免悲观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许我们在遭遇了许多挫折和打击后,每当想起便会悲从中来,不能自己,不能自拔。悲观、失落人人会有,人人也都经历过,关键是要把心胸放宽,把眼光放远,培养一种淡定、淡然的情怀。宠辱不惊,那么悲观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有悲观的情绪,往往是因为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坎坷,对生活、对社会持有了消极的看法,继而产生了悲观的情绪。

比如,办了个证,跑了几个月都没办好;考国家公务员,总是过不了面试关;辛辛苦苦地工作,到头来一年挣的钱还没有老板一小时赚的多;评了几十年职称,年年跑,年年榜上无名,等等。这些事经历得多了,也许你便失去了对生活、对社会的信心,而变得悲观、失望起来。

其实,人生处处有风景,也许你在公司里不得志,但你的文章却接连发表;也许你的地位不高、薪水不厚,但有个知冷知热的妻子;也许你的丈夫没有别人显赫,但他懂得疼你,爱护你;也许你的职称不够高,但你却桃李满天下……这一切都够你感谢上苍、感谢命运的。

很多时候,也许你觉得已山穷水尽,毫无希望,但转一个弯,或许就柳暗花明,风景宜人。因此,悲观是不必要的,它只会阻碍你前进的步伐,破坏你的心境。乐观才是人生的主题,是一个成熟的人所应追求、修炼的。

周国平曾说过:“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到手再说。”

春来,看一树繁花;春去,还一身自在。不去追逐太多,也就没有多少忧伤和苦恼。天地间,没有许多的不平的事,只有许多不平的心。云卷云舒,秋风做伴,从容淡泊。至于面对西风落叶,是忧伤还是奋发,是“秋风萧瑟”还是“秋日胜春朝”,那就看人的心胸和气度了。

其实,事物、生活的本身并没有悲乐可言,只是感受现实的心灵有悲观和乐观之分。当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比如,到公园散散步,逗逗小狗,和孩子玩会儿等,都能把你的悲观情绪赶走,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乐观的情绪呢?

1.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

这并不是叫人盲目乐观,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常常不由人的意志,与其悲观,不如乐观。比如,这次升职虽然没有我的纷,但至少我也加薪了;今天挨了老板一顿批评,但至少没有开除我,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庆幸的,没有理由悲观。

2.何妨做人“憨厚”点儿

在生活中可以发现,那些“憨厚”的人往往较乐观,因为他们不计较太多,不和小人纠缠,胸中没有芥蒂和城府。而愁容满面的人,往往是那些对自己和别人不够宽容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无能,社会黑暗,好像已无立足之地。其实,天地、人间都是宽广的,做人“憨厚”点儿,生活就是乐滋滋的。

3.学会用幽默来化解

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有能力轻松地化解厄运,排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他们永远是“乐天派”,他们不是没有忧愁,而是能更明智地对待忧愁。比如,你被罚了一笔奖金,老婆一气之下回娘家了,那你不妨自我解嘲一句:“赔了夫人又折兵。”趁着老婆不在家唠叨,“无唠叨一身轻”,赶紧再炒股赚回来。

4.偶尔也要低低头

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不可过于较真,因为你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比如,你不能把颐指气使的顶头上司扳下去,那也不要紧,做好自己的工作,回家与爱人说说悄悄话,和孩子闹会儿,也不妨碍你快乐。要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执拗。

5.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

人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奋斗了许多年,终于买了一套房子,又想有一辆车;终于有了车,职位却在原地踏步;职位终于上去了,孩子却没有考上名牌大学,等等。只要欲望不止,烦恼永在。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不要老想着不如人。比如,有了房子,只要想想还有许多人至今还住在棚户区里;孩子虽没上名牌,但至少也是个重点。这些不都是值得庆幸的吗?

“人生不是梦,俯仰勿悲悸”。乐观是一股清泉,是一首欢歌。它使人平和,使人奋发,使人热爱生活,使美德更加彰显。尽管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烦恼、挫折会不断骚扰你的生活,但是乐观会把这些都消融,让你充分感受生活处处有美好,人生处处有风景。只要保持这样一种情绪状态,那么悲观便也无从而来。

保持冷静才能遏制愤怒

人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遇到不平事、委屈事、冤枉事时不可能像尼姑那样总是低眉顺目,这时感到愤怒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急火攻心,神情变色,声音发颤,这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于事无补。因此,在怒火即将上升时,要保持理智、冷静的情绪,怒气便会逐渐消退。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愤怒过,这是人受到某种刺激时所出现的情绪反应,如路遇歹徒殴打老人,会马上怒发冲冠,上前帮忙;看到小偷在偷女士的钱包,也会怒喝一声,把其揪出来;听说某某贪污腐败了,又会疾恶如仇,痛骂“蛀虫”,等等。可以说,这是愤怒展示出的积极一面,值得提倡。

但若是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稍不如意便对同事或家人发火,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危害身心健康。

俗话说,几分容忍,几分度量,终必能化干戈为玉帛。然而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

有一位经理,早上起床晚了,发现上班就要迟到了,便匆匆忙忙开着车赶往公司。一路上,为了赶时间,他一连闯了几个红灯,终于在一个路口被警察拦下,并给他开了罚单。

如此一来,上班也迟到了。到了办公室,经理见到桌上还放着几封昨天就交代秘书寄出去的信件,更是愤怒不已,叫来秘书,劈头就是一顿痛骂。

秘书挨了一顿莫名其妙的骂,拿着没有寄出的信件,走到总机小姐面前,同样是一顿很批。她责怪总机小姐,昨天下班前没有提醒她寄信。

总机小姐被骂得心情很坏,便找来公司里最低职位的清洁工,借题发挥,对卫生状况,没头没脑地又是一阵声色俱厉的指责。

清洁工找不到人可以再骂,就只好憋着一肚子闷气。待到下班回家,看到上小学的儿子正在地上看电视,帽子、书包、零食,弄得满地都是,正好抓住机会,好好教训了儿子一顿。

儿子看不成电视了,气鼓鼓地回到自己的房间,看到家里的猫正卧在房门口,儿子怒由心起,狠狠地踢了猫一脚,差点把猫踢飞。

无故被踢的猫,一定百思不解:“我这又是招谁惹谁了?”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特别是坏情绪,如果事例中的任何一个人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别人发脾气,合理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怒气就不会到处散播,也不会使那么多人无故受到怒气影响而坏了自己的情绪。

做人不要小肚鸡肠,要有“宰相肚里行舟船”的雅量。对人处事,多看他人长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即使一时受到误解,也莫“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能忍为上,宽容为贵。有了广阔的胸怀,就会目光远大,以事业为重,考虑的是人生有意义的大事,而不去斤斤计较非原则的小问题,这样,即使面临令人尴尬的事也不会雷霆震怒了。

“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这是怒气消解后的至高境界。试想,如果我们从始至终一直保持“水清而游鱼可数”的情绪状态,那么怒气便无从发起,这会减少不必要的身心损耗。不生气、不愤怒的平和情绪状态是最好的,而这时人的神情也是明澈而安宁的,不仅给人好印象、好感觉,而自己也受益匪浅。

当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可能会做出难以估计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严重的伤害。面对愤怒这种不良的情绪,科学的调适方法是适度地生气,以和缓的、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方式适当宣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保持冷静,遏制愤怒呢?

1.把眼光放远一点

当你感到要发怒的时候,立即停止,扪心自问:真的值得发怒吗?也许你也要问问:那个人值得我发脾气吗?把眼光放远一点吧!当一段时间过去后,你会发觉根本不值得为那些事动怒、沮丧,令生活变得混乱。

2.推迟动怒的时间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那么每次发怒时,要努力推迟发怒的时间。比如第一次推迟10秒钟然后再发火,第二次推迟20秒钟再发火,以后不断推迟发怒的时间。时间长了,你就学会了克制愤怒。

3.合理释放愤懑情绪

当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遭遇不快的事时,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心中的不平和愤恨,宣泄一番,把心中的闷气释放出来,以得到同情和劝慰。还可以走向野外,赏花观柳,听听乐曲等,这些良性的刺激可取代大脑中愤怒的兴奋灶,心情自然会很快转换,变得愉悦,避免了愤怒伤心身的悲剧。

4.用幽默自嘲

如果你可以退一步,视生命如一出戏,即可发现生命的许多状况都是荒谬的。试试对这些状况一笑置之,常可减轻压力。如果生气时有一面镜子在你,面前,你一定能看到镜子里的那个家伙两个鼻孔冒着愤怒的火焰和一张扭曲的脸,令人可笑。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如果任凭自己的怒火放纵,那么就等于在浪费自己的精力和生命。人生苦短,我们不应该因为小事而愤怒,值得我们在乎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一味地把时间浪费在愤怒上,以至于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做其他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愚蠢。

把握平衡才能消除紧张

发条永远上得十足的钟表不会走的太久;马力经常加到极限的车不会开多久;绷得过紧的琴弦容易断;情绪日夜紧张的人则容易生病。因此,善用表的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过足;善养车的人不会把车开得太快;善操琴的人不会把弦绷得太紧;善养生的人永不会使情绪日夜紧张。这都说明了调适紧张的重要性。

英国的斯赫伯特说过:“面对一件事,很多人都会紧张,只不过有的人会调解自己;有的人不会,反而越弄越紧张。”紧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负面情绪,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比如,因为紧张,你挨了老板一顿批评;因为紧张,你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客户;因为紧张,你没有把握好一次重要的谈判,从而失去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见,消除紧张,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