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好心态胜过好医生
19220500000022

第22章 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用艺术情趣调整心态(2)

人们从小储存的知识,不时地在遗忘,唯有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知识的水库才不至于枯竭。何况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及书籍成倍增长。据统计,l5世纪,50年内出版图书3万种;16世纪,出版图书增加到25万种;19世纪,出版图书激增到700万种;20世纪,出版图书激增到2500万种。全世界人口1750—1950年只增加两倍,而书籍却增加了800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1950—1970年,在这20年里,按图书品种计算,增加了一倍,按册数算增加了两倍,这些书籍给人们提供的各种信息相当于过去3000年的总和。此外,现在全世界已有10万多种科学杂志,整个地球上每年增加图书在6000万页以上。仅科技图书,一分钟就印刷3000页。仅化学这一学科,每年发表的论文就有40万篇,假若一个人每天读一篇,也得读1100多年。

作为一名现代人理当成为读书的榜样,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哲学、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书籍都需要涉猎,都要精读,这不仅是做好工作的强烈要求,也是提升思想境界、改造世界观的客观需要。

然而,读书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奥妙无穷。有的人读书并不是很多,用起来却得心应手,显得颇有学问;有的人手不离卷,但成效甚微,一旦用时,便捉襟见肘。这里面就有一个能读书和会读书的问题。南北朝时,有个名叫陆澄的学者,从小好学,相当刻苦,青灯黄卷,皓首穷经,“行坐眠食,手不释卷”。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对书中的道理,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他立志要编一部《宋书》,鼓了一辈子的劲儿也没有完成。当时的另一个学者,尚书左仆射王俭和他开玩笑说:“陆公,书橱也。”意思是说陆澄像个书橱,表面看“藏”书不少,其实是食而不化,不能算是会读书。读书需讲究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但读书历来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概有效、管用便是最好的方法。长期以来,笔者有一个体会,凡是对身心有点益处的书籍,都可以阅读。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开阔人的心胸和思维,能增长见识,提高才干,也能医治俗气。当然,万万不可只读闲书,而应多读些与工作以及与个人修养有关联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学会欣赏与批判并重,吸收、借鉴和思考、运用并重。此外,还须注重阅读“无字之书”。

一个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成宜的。关键在于要成为自身的一种认识、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应有“挤”和“钻”的劲头对待读书,尽可能少些应酬、多读一些书籍,应保持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的良好状态,每年读25本以上的书籍,真正把读书当做自身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有一位诗人说得好:“每个人都有一位永远不变心的朋友,一笔永不消逝的财富,一眼永不枯竭的清泉,一支永不熄火的火炬——那,就是书。”读书吧,不为别的,只为滋养自身干涸而浮躁的心灵!

观赏自然景观养心

景观作为一种地理学名词,是泛指自然景色。调适心态时,是把景观作为自然疗养因子,通过人们对不同景观的感受,对心理、生理产生保健作用的一种疗法。其作用有:

1、平衡作用

当你步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之中,可使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得到调节,使焦虑、烦躁、忧伤、悲观或苦闷的情绪得以缓和,代之以清新、悦目、愉快、平衡的心态。

2、镇静作用

园林中的景物、花草树木,特别是植物的绿叶,在阳光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柔和,伴以鸟语花香综合作用于人的视、听、嗅觉器官,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作用。

3、陶冶情操

观赏秀丽景观、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可使个体在观景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欣赏水平,能使个体长时间地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使心境处于平静的良好状态。另外,有树木的青枝绿叶,有溪流和瀑布,有雄伟的景观,还有平静透明的天空,登高望远会使人心旷神怡,同时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感受到凉爽的气候。这些特点,正适应于在闹市久居、心身疲倦、需要安静调养的心身疾病患者。

景观疗法的这种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证明。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观可以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外来的活动,从而可以消除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使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因此,当你心境不佳时,到大自然中去,不论是山地、海滨、草原、森林、喷泉,还是人文、建筑等不同景观,都会给你一种全新的感受,使你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再有,观赏自然岩洞可以清心。岩洞,是指天然洞穴或掘地为窟的人工洞穴,人们利用这些洞穴可调治心身疾病。

岩洞之特征,环境安静、空气清洁、冬暖夏凉、气温宜人。传说,先秦名医扁鹊曾“隐居岩岳”,以修医术。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上山采药,久居天然岩洞。因唐朝推崇“石室”养生延年,故许多古医籍称之“洞府清心法”。

岩洞对心理的作用,

一则使人心旷神怡,荣辱皆忘,故有“一旦得游其处,以故目若为之加明,耳若为之加聪,心若为之加爽”之说;

二则环境幽静清雅,没有外界噪音、拥挤所引起的紧张和烦恼;

三则通风良好,冬不生火,夏不摇扇,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皆宜,适合于精神亢奋或忧思太过一类之情感障碍者,有平衡、调节心理的作用。

然而,观赏天然树木能够使人悦心。利用天然树木的颜色、气味、形态作用于个体,使人爽神悦心,调畅情志。树木的这种养生修性,调节心态的作用早就被人类利用。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山林逸兴,可以延年”之说。可见,不同的树木、花草,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个体若置身于林木葱郁、鲜花盛开的环境之中,心理上可感到年轻、活泼,内心充满活力,心情愉快,心旷神怡;若置身于绿色林荫的森林之中,会给人一种宁静优美之感,林中的鸟语、林涛声、流水声使人容易产生许多美妙奇特的遐想,如入幻境,可使紧张、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苦闷、焦虑的心境得以消除。

栽培花草可养生

关于园艺与养生的密切关系,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民谚,诸如“花中自有健身药”、“养花乃雅事,悦心又增寿”、“养花种草、不急不恼,有动有静,不生杂病”。

确实,当人们紧张工作之余或茶余饭后,养植花木是一项十分有益健康的活动,培土、浇水于花丛之中,看着绽开的朵朵花蕾,闻着沁人心肺的花香,在劳动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喜悦。

在这悠闲、轻快的园艺劳动中,增加了身体的活动量,调节了情绪,对慢性疾病,诸如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有着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降低血压,缓解紧张情绪,改善大脑皮质机能的功效。

一些老年孤独症患者参加园艺活动后,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忘却寂寞、孤独感觉。每当看到自己精心照管的花木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之后,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作用,产生一种胜利者的喜悦。

据观察,经常参加园艺劳动的人很少得癌症,这是由于花草树木生长的地方,空气清新,阴离子积累得多,呼吸这些阴离子,能获得充足的氧气。经常醉心于这片小天地里,种植、培土、灌水、收获,使人忘却其他不愉快的事,从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调节了机体神经系统功能,为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园艺劳动,有动有静,对自己喜爱的花草树木,乐于精心照料,细微体察,这也逐渐陶冶了性情,养成细心、耐心、冷静、乐观的心境与性格,成了很好的心理养生。

许多花木对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益处,如桂花香味使人舒心畅志;薄荷香味使人思维清晰;石榴、菊花有吸收硫、氟化氧、汞等毒气的作用;茉莉、丁香的香味能起杀菌效能;天竺葵花香可使人安定镇静;薰衣草的芳香可治疗神经性心动过速。

园艺劳动可以在庭院里或在屋前空地里进行,栽种的花木,可以根据主人的喜爱,也可根据主人年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这里略举一些:

1、适宜老年人的花木有牡丹、芍药、玫瑰、水仙、月季、茉莉、桂花等。

2、用于解除抑郁、烦闷,改善情绪的花木有桃花、桂花、月季、石榴、木芙蓉、凌霄花、郁金香等。

3、用于安神、镇静的花木有合欢花、水仙花、天竺葵、玫瑰、菊花、兰花、莲花等。

4、用于杀菌消炎,预防流感、气管炎、咽喉炎等的花木有玫瑰、茉莉、桂花、米兰、栀子花等。

5、用于散寒、兴奋的花木有牡丹、月季、石榴、茉莉花、丁香花等。

6、用于清热、宁静的花木有荷花、兰花、水仙、迎春花、木槿花、山栀子花、玉簪花等。

7、用于活血、散瘀、舒筋的花木有红花、石榴、风仙、杜鹃、芍药、凌霄花等。

垂钓有助于护心

垂钓对健身养生很有益处,我国历史上就出现过许多以垂钓健身的著名人物,如姜子牙、严子陵等。西周时期被尊为“师尚父”的姜于牙,活到97岁的高龄,他在任职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不仅是因为他有超人的天赋,还与他几十年垂钓生涯有相当的关系。从运动医学、运动心理等机理分析,垂钓对健身养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垂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精神疗法。当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被钓上来后,会使人欣喜万分,心中的快乐难以言表。鱼儿进篓,又装饵抛钩,寄托新的希望,因此,每提一次竿,无论得鱼与否,都获得一次快乐的享受。此种乐趣冲淡了人们精神上的忧虑,人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必然有利于疾病的医治。

垂钓能使人的神经和肌肉松弛。垂钓者从充满尘烟、噪音的城市来到环境幽静的郊区,与青山绿水、花草虫蝶为伴,与风声、鸟语、蛙鼓、虫唱、鱼闹、林喧为伍,就有心情轻爽、脑清目明、心旷神怡之感。

而垂钓时全神贯注,直视鱼漂,又能诱使垂钓者迅速进入“放松入静、恬淡虚无、安闲清静”的状态,可以松弛身心,陶冶性情,延缓衰老。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或神经衰弱、年老体弱的人来说,可谓“益莫大焉”。从垂钓姿势上说,时而站立,时而坐蹲,时而走动,时而振臂投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时可以存养元气、松弛肌肉、聚积精力,动时可以舒筋活血、按摩内脏、产生抗力。如此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就使人体内脏、筋骨及肢体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体质。

垂钓之处,大多是有草木的水源地方,或湖边塘畔,或水库滩涂,或江岸河沿,或涧岩溪旁。其处水浪翻飞,草木葱茏,在大自然中,吸人清新的空气,有利于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大有裨益。

旅游有助于心理健康

旅游是一项陶冶性情、锻炼身体、增长知识的娱乐与健身活动。祖国河山壮丽,景色秀美、绚丽多姿:飞流直下的瀑布,幽静急湍的山泉,蔽天遮日的密林……

赏园林美景,览碑文石刻,逛都市风光,观风土人情,可令您心胸舒坦、耳目清新、移情养性、心旷神怡。自然界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它对提高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心肌营养,增强摄氧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减轻疲劳大有益处,无怪人们称它为“空气维生素”。

旅游有助于复苏生命的活力,这是大家共同的体验。要是长久待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心情很容易郁闷。但如果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畅游一番,多少会令人感到神清气爽。唐诗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磐音。”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是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的心理卫生方法。有的国家甚至不惜花费巨金把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建成“森林疗法”的公园,让人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调节情绪,启迪心灵。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时候,心情抑郁,于是“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山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结果,令人乐而忘返的山光水色,改变了他当时的苦闷心境。

恩格斯当年被失恋的痛苦所煎熬的时候,开始了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的旅行。

旅游地点的选择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及性格心情有一定关系。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与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指出,旅游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年高的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轻的攀山登岩,砺炼意志;新婚夫妇,静舍小憩,蜜月更甜。多血质者应去名山大川,直抒胸臆;胆汁质者则宜游亭台楼榭,静静心境;抑郁质和黏液质者则以观今古奇观和起落较大的险景胜地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