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制约领导者思维创新的枷锁
创新思维对原有思维方式的超越,本质上就是依据解决问题需要,在头脑叶]对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组合。它必然突破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限制。因此,阻碍思维创新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们头脑中传统、固定观念和思维中形成的习惯与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人们思考,解决问题倾向性。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或多或少就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使人们在新问题面前仍然习惯地依据原有思路进行思考。
思维定式在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的时候,能够驾轻就熟,使问题得到不错的解决;但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往往产生负面的结果。思维定式的形成,与现实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很大的惯性,一旦定型之后就极难改变。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两,而是已知的东西。”
人的头脑中的思维定式有许多种,其中与创新思维有关联的、影响较为普遍的定式主要有从众定式、权威定式、经验定式。
第一,从众型思维定式。从众,就是跟从大众、追随大伙、随大溜,它是思维枷锁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思维从众倾向比较强烈的领导者,在认知事物、判断是非的时候,往往是附和多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
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向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如“这些事有人会想的,看看别的单位是怎么做的”,“上级领导是不会错的,遇到问题报告上级”,于是,思维领域的从众枷锁就逐渐形成了。
在很多场合,“别人都这么做”就是自己这么做的最充分的理由。于是乎,只要来了上级,先汇报,再去酒家,再去娱乐:这似乎成了一条不言自明的公理。由此可见思维中从众定式的影响之大。
当然,如果领导者不与周围的人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有可能会被孤立.新思维就无法推行;如果与周围的人群过分地保持一致,自己的新思维也就被忽略、被扼杀了。如何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变成团体的行动,那是领导的艺术所在。
第二,权威型思维定式。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
在思维领域,不少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并大加贬谪。这就是思维的枷锁之一——权威枷锁。
在权威思维定式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种唯上唯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使人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去想:书上是怎么说的,上级是怎么说的。企图在书上、在上级指示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唯上唯书的思维习惯,在中国人的思维中表现十分突出。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封建专制制度,长官意志盛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国人“唯上级旨意是从”的习惯。对于多数十部而言,尊重领导是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本身没有错,然而现实生活中过于迷信领导就会出问题。一些领导者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想办法,而是请示领导,开口闭口“这是上级领导讲的”,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维。
领导者应该尊重上级领导,尊重专业权威,但是不能迷信权威。为了打破思维定式,保持头脑的灵活和思维的创新,必须对进入思考范同内的权威先来一番彻底的审查。
当领导者听到某些权威的论断时,应认真想一想,那位权威是不是其他领域的,其他专业的,其他地方的,是不是最新的。也就是说,他的论断是否符合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经过这样的审查,也许能够发现,不少权威的论断仅仅适用于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其权威性就丧失了。
第三,经验型思维定式。领导者生活在一个经验的世界里,从小到大,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件,都进入他们的头脑而构成了丰富的经验。
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进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经验积累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另一方面,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东西,因而又有可能导致领导者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经验型思维定式,结果就会削弱头脑的想象力,造成创新思维能力的下降。
为什么“经验型思维定式”会形成思维枷锁呢?因为要受时空的限制。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而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外国或外地的成功经验,只能说明在外国或外地是成功的,在本国或本地是否成功则不一定。这就是全国各地都去学海尔、华西村却多数不成功的原因。
任何一个领导,不管经验多么丰富,总是有限的,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是无穷多的。如新世纪头几年发生的禽流感、“非典”等突发性事件,这是领导者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个人的经验,往往只是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的、偶然的东西出现,如果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现在的问题,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3)领导者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并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让创新思维为工作实践插上翅膀,对每个领导者来说,就成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
第一,下决心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下决心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由于传统观念、固定观念、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都是存在于人脑的潜意识当中,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它们的支配,因此要想克服这些因素,就要求思维者必须有反思传统、习惯的自觉意识,有怀疑批判精神,敢于冲破旧观念的束缚。
领导者要注意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创新意识就是创造的激情,探索新领域的思想和观念。创新热情是热爱科学、迷恋事业、追求真理、力争贡献的强烈情感。创新热情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是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内驱力。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即便出现失误或失败也不会气馁,而是重新再来。
注意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重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独立有利于提高刨造能力,而盲目服从和过度依赖将不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超常。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墨守成规、谨小慎微,而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应注意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第二,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领导者要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
创新意识来自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的热爱,来自对自己事业的成就感、危机感。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孤芳自赏,而是积极开拓,不断创新,使自己负责的工作激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从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中,实现决策思路的独创性,从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中,实现决策思路的突破性,从需要与可能的结合中.实现决策思路的科学性,确保决策的质量,避免不应有的失误。
领导者应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工作、钻研自己的丁作,熟悉自己的工作,主动去创新,大胆去闯、去试。“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达到了一定程度,创新就会不期而至。
第三,具有高度的自信和充足的胆识。领导者要提升创新能力,需要高度的自信。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一遇事情就说“过去没做过”,碰了几个钉子就气馁,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顾虑别人的评价与讥讽,惧怕犯错误而谨小慎微,缩手缩脚,难以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离不开胆识。破除传统、习惯,克服唯上唯书的倾向,是需要存勇气的。因为传统的东西,权威所支持的东西同时也是为社会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接受的东西。突破它们,就意昧着向多数人支持的东西挑战。而这种挑战本身却又不能保证次次成功,相反却经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因此,这就特别需要正确对待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和曲折,甘冒失败的风险,克服胆怯心理。
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要有坚韧不拔的劲头。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着对旧事物的否定,其间必定充满着坎坷、阻碍及各种艰辛,这就需要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能够在挫折面前坚持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永不低头,才可能闯出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