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听傅雷讲艺术
1904300000010

第10章 我听傅雷讲美术 (9)

傅雷先生对他们两人的人生道路有一个简短的分析,颇有见地。他说:“雷氏的生活中,一切都有方法,都有秩序;庚氏的生活中则充满了任性、荒诞与诗意。”在对这两位大师的介绍、分析、比较中,我们看到傅雷先生虽然对雷诺兹充满了敬意,但他却似乎更倾向于庚斯勃罗,或许庚斯勃罗作为一个艺术家更为纯粹,而这恰好与傅雷先生的气质、禀赋相契合,而他此后的艺术生活、人生道路,我们从他这种倾向上或许也可以略窥一斑。

两个画家人生道路的比较

英国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在十八世纪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传统,直到十八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了具有英国独特风格、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画家,其中尤以荷加斯、雷诺兹和庚斯勃罗最为著名,后面两位画家就是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

雷诺兹生于1723年,死于1792年。庚斯勃罗生于1727年,死于1788年。他们两个是英国十八世纪同时期的画家,他们也是奠定英国画派基础的两位大师。

这两位大师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两个人的人生是相互竞争的人生。

雷诺兹曾绘制历史画、宗教画,而庚斯勃罗则留下不少风景画,但他们两人的不朽之作都是肖像画,他们两位都是英国最著名的肖像画大师。

他们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交往的也是同样的阶层、同样的人士,甚至请他们绘画的主顾也是相同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同一个人物的肖像,如西登斯夫人、英王乔治三世、罗宾逊夫人等,两人的作品竟也十分相似,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只有细心的观众才能辨认出来。

由于如此相似,嫉妒与误解差不多将他们两人分离了一生,其实两人心底里都对对方怀着深深的敬意。只是到了暮年,两人才开始和解,成就了英国画坛的一段佳话。

雷诺兹与庚斯勃罗两个人都出身于小康之家,雷诺兹出身于英国德文郡的一个牧师兼教员的家庭;庚斯勃罗则出生于赛德贝利村的一个商人家庭,但他的母亲是一个艺术家。庚斯勃罗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他画了不少风景速写和素描,自小就有“神童”之誉。据说有一天有贼去他家偷东西,被他在墙头瞥见了,他把其中一个小偷的面貌画了一幅速写,报案时以此为凭据,案子很快就破了。而这张颇有意思的速写没有遗失,画家后来把它画入了一幅描写小偷的画中,人们把它悬挂在当时小偷所站的地方,据说过路的人竟会以为是一个真人。

在庚斯勃罗描画那个小偷的时候,他未来的竞争对手雷诺兹刚刚八岁,但他已经在学习绘画理论了。按傅雷先生的说法,“此时两人不同的禀性已经显露了——庚斯勃罗醉心于绘画,雷诺兹研究画理”。以后他们的一生也都是如此:庚斯勃罗是纯粹的画家,拙于表达,连自己的绘画原则都表达不出来;雷诺兹在作画之余,还著书立说,他的文章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

十八岁的时候,雷诺兹被父亲送去拜鲁本斯的再传弟子赫德孙为师,学习肖像画。在二十岁的时候,他因为与老师发生争执而回到故乡,自己开始专门接受肖像画的订货。

小雷诺兹四岁的庚斯勃罗在同一年去一个法国雕刻家的工作室中学习,不久他也因为与老师意见不合而走了,后来他又曾拜一位历史画家为师,同样,在十八岁的时候回到了故乡。在家乡,他终日在田野中描绘自然。在后来周游英国内地时,他遇上了十七岁的少女玛格丽特,与她结为夫妇。而她恰是一个亲王的堂姊妹,亲王赠给她二千镑的嫁资,画家便与新娘搬到一郡的首府去了。

而雷诺兹在学艺期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便把家迁到了波利摩斯,在这里,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知名的画家。在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受保护人的资助,获得了去意大利游历学习的机会。他待在意大利的时间前后约有三年之久,他十分注意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诸大师的成就,在这期间,他非常欣赏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的构图与色彩,尤其崇拜米开朗琪罗。他在这里总结绘画的规律,“每次逢到特异的征象,他立刻归纳成一个公式,一条规律”,在他的日记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753年,他从意大利回到英国,既有名声,又有保护人,接受了一个艺术家最完美的教育。

而在此之前,1748年的时候,庚斯勃罗隐居于故乡。在一个小城之中,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努力于绘画事业,他为别人画肖像,为自己画风景,可是他的名声只流传于一个狭小的圈子中。

至于雷诺兹,荣誉在他归国之后也就接踵而来了,而他也善于为自己招徕主顾和名声。当时他的老师赫德孙还是一个时髦的肖像画家,为了竞争,他刚开始定的价金很低廉,而他的画作质量也很高,由此吸引了不少人。等到后来,他立足已稳,便提高了价格——后来他住在伦敦最上层的区域内,过着豪华的生活。他的家同时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沙龙,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和他来往,他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由于他学识渊博、交际广泛,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1760年,他组织了英国艺术家协会,像巴黎一样每两年举行一次展览。到1768年,他又创办了皇家美术学院,并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他是当时的大师,艺术界的领袖。1769年,英王赐予他爵士称号。1784年,他成为英国宫廷中的首席画家。1792年他逝世之后,他的遗骸陈列于皇家美术学院,葬在圣保尔大寺,达官贵人、学者名流争相前往吊唁,真是达到了一个艺术家所能享受的荣誉的顶峰了。

庚斯勃罗所过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人生,他徜徉于山水之间,向大自然学习雷诺兹从文艺复兴大师那里学习到的艺术与技巧。1760年,他迁到了贝斯居住,那是一个上层人士的避暑胜地,他在这里很快就成为了最知名的画家,主顾来得如此之多,使他不久后也像雷诺兹一样拥有了豪华的宅第。但与雷诺兹不同的是,荣誉与金钱病没有使他陶醉,他只在他自己喜欢的时间内绘画,并且只画他喜欢的人,他甚至说过要在门口放上一尊大炮以拦阻他的那些主顾;但当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他觉得面目可喜的行人时,他可以为他画像,并且送给他。他可以好几天在田野里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听音乐入神到窃贼将室内的东西都偷光了也不知晓。

可是庚斯勃罗的名声未曾超越省界。1761年,他送了一张肖像画去参加国家展览会,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后来,他又送了两幅风景画去,但没有受到赞赏,因为那时风景画的时代还没有来临,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虽然如此,他的肖像画仍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贵人们汹涌而至,请求他画像的盛况已不亚于雷诺兹。1780年,画家迁居到伦敦,他与雷诺兹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1784年,庚斯勃罗因为展出作品的陈列位置问题,与皇家美术学院闹翻了,或许这就是两人之间的矛盾的反映。从此之后,两人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但在他们生命的暮年,两人实现了和解。傅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动情地写道:“当庚斯勃罗在垂暮之年感到末日将临的时光,他写信给雷诺兹,请他去鉴赏他的最后之作。那是一封何等真挚何等热烈的信啊!他向雷诺兹诀别,约他在画家的天国中相会,‘因为我们会到天国去的,梵·多克必然佑助我们。’雷诺兹方面,则在数月之后,在王家画园中向庚斯勃罗作了一次颂扬备至的演说,尤其把庚氏的作品作了一个深切恰当的分析。”

两位大师最终还是和解了。

两幅《西登斯夫人》肖像

雷诺兹与庚斯勃罗两人都曾为西登斯夫人绘制过肖像。西登斯夫人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女演员,她是一位颇有思想的女性。对比一下这两位相互竞争的大师为同一个女性所绘制的肖像,或许会使我们对他们不同的艺术特色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据西登斯夫人所述,当她来到雷诺兹的画室的时候,画家雷诺兹走过来搀住了她,将她引领到专门为模特儿设置的座位面前,让她扮作“悲剧女神”的模样与姿态,于是雷诺兹就将她画成了一位悲剧女神,这是雷诺兹经常采用的方法。肖像画完的时候,善于辞令的雷诺兹对西登斯夫人说:“夫人,我的名字将签在你的衣角上,贱名将借尊名而永垂不朽,这是我的莫大荣幸。”

画面上的西登斯夫人如悲剧女神一般端坐在高高的座位上,她的头仰着,眼睛凝视着前方的什么,头上戴着冠冕,长袍垂到脚下,一条手臂拢在胸口,另一条手臂靠拢在椅旁——她的姿态很自然,但在她背后,有两个观念化的人物,一个是“罪恶”,一个是“良心的谴责”,他们加上红色的背景,使西登斯夫人如置身于舞台一般。虽然似乎很像“悲剧女神”了,但从画像中,我们看不出西登斯夫人个人的性格与特点来。然而,画面是美的,技术是高超的,作为悲剧女神的西登斯夫人也确实显示出了其高贵与美丽。

庚斯勃罗的画与雷诺兹的风格全然不同,在他的肖像画中,没有“悲剧女神”,没有“观念化的人物”,没有舞台背景,在他的笔下,只有真正的西登斯夫人——她穿着一件蓝色的绸袍,简简单单地坐在那里。她的头没有仰起来,只是很安闲地看着什么,头上戴着一顶当时流行的插有羽毛的帽子。

傅雷先生对这两位画家艺术风格的分析颇有见地,他说:“雷诺兹因为学识渊博,因为他对于意大利画派——尤其是威尼斯派——的深切的认识,自然而然要追求新奇的效果;庚斯勃罗则因为淳朴浑厚,以天真的艺术家的心灵去服从他的模特儿。前者是用尽艺术材料以表现能力的最大限度;后者是抉发诗情梦意以表达艺术素材的灵魂。”

他们两人的不同也可以通过另一件事反映出来。雷诺兹曾经提出“在画面上蓝色不能作为主要颜色来使用”的理论,这是他从威尼斯画派那里发现的秘密,他在旅行日记中曾经提起好几次。可是庚斯勃罗竟然绘制了一幅《蓝衣少年》的画,画面上描绘了一位身着蓝色衣裤的少年全身立像,那闪闪发光的蓝色衣服,被一片优美的银灰色衬托着,显得十分光彩夺目。这幅杰出作品成为了庚斯勃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傅雷先生也指出:“这是不信任定律、规条与传统的最大成功。”

十、完美的巨人——艺术家的人品与学问

傅雷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对达·芬奇的介绍,共有两章,前面一章着重分析了名作《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后面一章重点介绍了达·芬奇的“人品与学问”。

为什么傅雷要介绍一位艺术家的“人品与学问”呢?因为在傅雷看来,作为一个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做人,在《傅雷家书》中,他也不厌其烦地这样教导傅聪,而他自己也是集品格与学问于一身的典范。强调“人品”,表明傅雷依然奉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念;而重视“学问”,则显示出他心目中的伟大艺术家不应该只精通艺术,还必须同时兼通自己专业以外的艺术与学问,这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艺术门类,从而创作出艺术上的杰作,在这一方面,达·芬奇则是一个很典型的艺术家。我们即以达·芬奇为例,来介绍傅雷对艺术家人品与学问的推崇。

达·芬奇的学问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位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他几乎在人类的一切知识领域都做了探索,并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达·芬奇的传记的作者是个历史家、艺术家,他在传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有时候,上帝赋予人以最美妙的天资,而且是毫无限制地集美丽、妩媚、才能于一身。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的行为总是值得人家赞赏,人家会觉得这是上帝在他灵魂中活动,他的艺术已不是人间的艺术了。莱奥纳多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达·芬奇自幼喜欢弹琴和唱歌,颇具音乐天赋,但他并不满足,想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决心做一个未知世界的研究者,在佛罗伦萨浓郁的艺术氛围影响下,他特别希望成为一个画家。

可是他的父亲反对他想当画家的愿望,因为在那时候,画家是被人视为下等人的,父亲希望他能当一位律师。小达·芬奇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父亲。有一天他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一条逼真可怕的龙,放在半明半暗的房门口,当父亲踏进他的房门口时,突然失声惊叫逃走,这时达·芬奇笑嘻嘻地抱歉道:“爸爸,别怕,那是我画的龙,我知道我画得很好。”达·芬奇胜利了,父亲知道儿子有绘画的才能,在达·芬奇十七岁的时候决定把全家移居到佛罗伦萨,并把达·芬奇送到当时的大艺术家佛罗基俄的绘画雕刻工作室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