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壶煮水,当水快烧开时,就会冒出阵阵水汽。这样的现象是很多人都习空见惯的,可对于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瓦特来说,却大有文章。
1736年1月19日,瓦特生于英国格拉斯哥。瓦特小时候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一次,瓦特的姑妈让他烧水。他守在炉子旁,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煮水的水壶。水快开了,强大的水汽直往上冒。尽管壶盖紧紧地盖着,可还是颤颤巍巍地动了起来。水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先是从盖的边缘往外冒,接着是集中力量把壶盖往上顶。一下,两下……终于,强大的蒸汽把壶盖顶起,直冲向炉子上方。
此时,瓦特早已看呆了。他的姑妈在一旁大喊:“詹姆斯,我从来没看到过你这样的孩子。半个小时过去了,你一言不发,一会儿把水壶盖盖上,一会儿又取下……你不能去看看书,或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
她当然不可能想到,这个在她眼里不怎么听话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影响人类工业进程的大发明家。
在学校里,瓦特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尤其是他的数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然而课堂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求知欲望强烈的瓦特。课余时间,瓦特总是沉浸在一些研究天文、化学、物理等学问的书籍里。后来,他还掌握了好几种语言。瓦特可不是一个只会死盯着书看的书呆子,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经常到他父亲的工场里去看大人们干活,或者当个小帮手,学点修理仪器、制作模型等技术。
起初,瓦特的家境还算不错,但在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因轮船失事受到牵连而破产了,这让瓦特一家陷入贫困之中。因为没钱,瓦特无法继续学业,更不能上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开始学着自己谋生了。他打算学一点手艺。于是他先后到了格拉斯哥、伦敦等地学艺,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工匠,可以靠手艺养活自己。
伦敦的冬天十分寒冷,特别是到了半夜,更是寒冷刺骨。瓦特所租的那个小屋子,冷得像一个冰窖。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本想好好休息一下,但一想到第二天还要给客户送仪器,便只好起来继续拆洗仪器。瓦特是个工作狂,只要一工作,便浑身是劲儿。
瓦特是一个特别爱思考问题的人,经过长时间地锻炼,他的技术变得已经相当成熟了。对于那些复杂的仪器如经纬仪、罗盘、四分仪等,他都了如指掌。正因为这样,他被当时格拉斯哥大学的一位教授迪克特看重了,于是在迪克特的帮助下,瓦特成了一名大学仪器修理工。在这里,瓦特丰富了自己在机械方面的知识,同时还结交了一些科学家朋友。
这时,蒸汽机已经在伦敦出现了,只是这种蒸汽机比较,应用范围比较窄。对于这种机器,瓦特充满了兴趣。一次,学校让他修一台纽可门式蒸汽机。在修理过程中,瓦特发现这台机器的效率不高,于是他便萌发了改造蒸汽机的愿望。经过反复思考,他发现其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冷却过程是在汽缸里完成的,而冷却过程完成后还得把汽缸重新升温,这一过程浪费了很大的热量。于是瓦特立即投入了他的发明之中,最终他制作出了一种分离式冷凝器,这种冷凝器可以让冷却过程在汽缸外进行。这种改良后的蒸汽机可以节约四分之三的能源,但功率却提高了很多。
当瓦特对纽可门式蒸汽机继续进行研究时,又发现了第二个缺陷。他发现这种机器只能做往复运动而无法做旋转运动,这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为了对其进行改进,瓦特又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试验。与此同时,一系列不幸也纷纷找上门来。1773年,一直在为瓦特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的工业家罗里克破产了,瓦特的研究经费便不得不中断了。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又因病去世了。如此巨大的痛苦换成是一般人,也许早就崩溃了,但瓦特却并没有被打倒。他的研究并没有因此停止。后来,他搬到了伯明翰,找到了新的资助人,继续研究。1784年,他发明了平行传动装置,使蒸汽机开始能做旋转运动。继而在1788年,他又发明了离心式调节阀。1790年,他设计制作了汽缸示动器,使蒸汽机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瓦特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后人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62.思想领袖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孕育着重大变化的欧洲,而法国则是这场重大变化的中心,因为当时在法国发生了一场意义巨大,影响深远的运动——启蒙运动。所谓“启蒙”就是开启民众的智慧,使民众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自己,从而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权利。因此,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在思想上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准备。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他是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深刻影响着18世纪的欧洲。因此有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169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
少年时期,曾在耶稣会主办的贵族学校就读。父亲对伏尔泰抱有殷切的期望,他希望伏尔泰长大以后能够当一名法官或律师,于是在伏尔泰中学毕业之后,父亲打算让他学习法律。然而伏尔泰却对枯燥的法律丝毫不感兴趣,他梦想成为一名诗人。
事实上,他确实具备诗人的天赋,读书期间,他经常会即兴作诗,常常出口成章。他十分讨厌当时的贵族,因此就写了一首嘲讽贵族的诗,不成想却惹来了牢狱之灾,他被关进了巴士底狱。关押他的贵族本以为这样可以搓搓他的锐气,没想到伏尔泰死性不改,依旧坚持创作。最终写成了一部名为《俄狄浦斯》的悲剧。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被搬上了舞台,结果赢得了重大反响,伏尔泰一夜成名。
成名后的伏尔泰依旧我行我,又写了不少讽刺诗,极力嘲笑那些弄虚作假,贪污腐化的贵族们,结果再次入狱。出狱之后,法国政府就对他下了驱逐令,伏尔泰只好只身前往英国,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初来伦敦,伏尔泰就被体会到了伦敦和法国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又对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进行了研究。此外,他还接触到了英国的新兴文学,尤其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兴趣浓厚,于是他便把剧作翻译成法文,介绍到了法国。
1743年,伏尔泰的《哲学书简》正式发表,这是一部讨伐法国封建制度的檄文。在书中,伏尔泰高度赞扬了英国的革命,对法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同时还极力宣扬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看来,人生而自由,而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他主张法国也应该像英国那样建立一个由资产阶级主导的开明君主制。
对于天主教会,伏尔泰深恶痛绝,因此在书中对天主教会进行了激烈地谴责,他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联合起来将这个残暴邪恶的势力彻底粉碎。如此反动意味十足的书,必然会招来政府的极力扼杀。于是法国政府将其判为禁书,并当众烧毁。
这对于伏尔泰来说更将是一场灾难,为了避祸,他便来到法国和荷兰边境的一个贵族庄园过上了长达15年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并没有闲着,而是先后完成了悲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或命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的创作。
175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向伏尔泰发出邀请,伏尔泰应邀访问柏林。单纯的伏尔泰认为腓特烈二世是一个试图改变德国现状的开明君主,于是便开始极力宣扬自己的启蒙主义理想,他认为如此一个黑暗、落后的德国应该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然而,腓特烈二世并没有把伏尔泰的话放在心里,确切地说他对伏尔泰的思想言论丝毫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利用伏尔泰,给自己披上一件“开明君主”的外衣。伏尔泰的一腔热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只好带着沮丧的心情于1752年离开了柏林。
1760年,伏尔泰定居于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并在此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年。在此期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著论,其中包括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哲理诗《自然规律》等,此外,他还把中国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了《中国孤儿》。
虽然人不在巴黎,但他的心却从没有和巴黎分离过。他时刻关注着法国的社会,晚年时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抨击教会和专制统治。后来这些小册子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欧洲各地广为流传,激励着这些地方的人们为赢得自由和平等而努力奋斗。
当时,很多欧洲的哲学家、艺术家甚至演员都曾拜访过伏尔泰,结果使得这个小小的费尔奈庄园竟成为了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最有成就的文学作品是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无不传达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带去了生的希望。
1778年2月,法王路易十五去世,84岁高龄的伏尔泰终于有机会重返阔别了整整28的巴黎。他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被称为是勇敢的斗士。
就在这一年的5月30日,伏尔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由于他拒绝承认基督的神主,因此教会不准把他葬在巴黎。大革命时期,伏尔泰的骨灰被运回巴黎,葬于法国伟人公墓。
边栏
伏尔泰(1694年—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曾说:“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63.冲向巴士底狱
对于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人来说,“巴士底狱”无疑是他们最痛恨的东西。他们渴望有一天能把它推翻,那样他们就可以获得自由了。巴士底狱原名“巴士底要塞”,在法语中,“巴士底”意为“城堡”。公元12世纪,英法两国爆发了百年战争,为了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法王查理五世下令修建了这座军事要塞。
巴士底狱占地面积约2670平方米,有8座高约100英尺的塔楼,塔楼间由高24米宽3米的城墙相连,城墙上还配有15门重炮;城堡四周被一道宽26米深8米的壕沟所围,只有一个吊桥与外界连接。城堡内还设有一个军火库,里面装有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的炮弹。它是整个巴黎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可以俯视整个巴黎。
后来随着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要塞逐渐失去了它的御敌作用,到了14世纪末时,它已经成为了法国政府关押政治犯的王家监狱。现代的法国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巴士底狱”:“当时的巴士底狱实际上是全法国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个监狱,并且还是巴黎人民所畏惧的王朝的象征。”
多少年来,法国人们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样痛恨这座万恶的巴士底狱。他们梦想有一天把它彻底推倒,机会终于来了。
当法国到了18世纪后期时,它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以法国国王为首的贵族阶级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而横征暴敛,搜刮钱财,致使广大下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法王路易十六的统治时期,法国人民更是困苦不堪。路易十六是穷奢极欲、昏庸无能,为了满足自己享乐,他花钱如流水,致使国库出现亏空。眼看已经没钱供自己享乐了,于是在1789年5月,他宣布召开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
何为“三级会议”呢?在法国旧制度中,三级会议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分别是来自三个等级的代表。三级会议并不是定期召开的,它只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才会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召开于1302年的5月,直到路易十六之前,共召开过除21次。
在当时的法国,国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僧侣为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为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的人数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但他们却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贵族,他们常常为了一己私欲而想尽各种方法压榨平民。第三等级通常都是一些工商业者、银行家、律师、作家等。一直以来,第三等级的人民对法国的封建统治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他们渴望改变现状,废除法国的封建统治,从而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这次他们打算借会议召开之机,提出自己的要求。会上,他们建议限制国王的权力,并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他们还宣布由他们自己组织国民议会,代表全体法国人民讨论国家大事。对于法国路易十六来说,这些要求简直就是挑衅行为,为此他暴跳如雷,同时他也隐约感到一阵恐慌。于是他下令出动军警,封闭会场,禁止国民议会开会。
路易十六如此专横的行顿时激起了第三等级代表的强烈不满,他们怒火中烧。为了与国王对抗,他们在1789年7月9日,将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这一举动立刻招来了国王的反对,盛怒之下,路易十六开始偷偷向巴黎调集军队,准备逮捕第三等级代表,用武力解散国民议会。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人民群众的耳朵里,整个巴黎瞬间沸腾了,群情激奋的巴黎人民在7月12日举行了盛大的示威游行。
在罗亚尔官的花园里,一个年轻人声嘶力竭地高喊:“公民们,国王雇佣的德国兵正向巴黎开来,他们要带来流血和屠杀,拿起武器吧,这是我们唯一的生路!”“拿起武器!”“拿起武器!”
市民们更加激动了,他们返回家中拿起斧头、菜刀、铁棍、猎枪准备向王宫进发。就在这时,国王的近卫军赶来了,他们二话不说,挥刀就砍,刹那间,街道上血流成河。然而愤怒的群众并没有被吓到,他们冲向军火库,拿起火枪和国王的军队展开了厮杀。随着阵地被一个个攻下,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已经占领了整个巴黎。此时,国王就只剩下巴士底狱这最后一个据点了。
“到巴士底去!”随即,起义者便从四面八方向巴士底狱涌去。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见起义军汹涌而来,便用大炮对准人群开始了猛烈的轰击。大批起义者应声倒地。此时,人群中有人大喊道:“大炮,我们需要大炮!”
然而他们找来的都是一些陈旧的大炮,根本无法守军对抗。敌人的大炮凶猛无比,起义者的伤亡不断增加。几个小时过去了,就在起义者无计可施之际,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终于被拉来了,在一个有经验的炮手的指导下,一颗颗炮弹怒吼着向巴士底狱射去,在炮火猛烈的射击下,围墙终于被轰塌了。守卫的士兵走投无路之际,只得投降了。象征着封建罪恶的巴士底狱就此被彻底拆毁了。攻占巴士底狱为全国性革命吹响了号角,各个城市的人民纷纷起来响应巴黎人民的号召。他们手拿武器冲进政府,夺取了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