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李素丽
下午4点后,已经跑了10趟车的李素丽仍然神采奕奕地出现在记者面前,露出她著名的甜美笑容。
“累不累呀?”记者几乎是随口“关心”了一句,但没想到她会很爽快地回答,“累,肯定累呀,谁不知道歇着好呢?”又要跑车,又要座谈,还要接受记者们的轮番“轰炸”,听说她最近每天只能睡2到3个小时,在车上大口地吞着苦咖啡。
“会不会觉得太苦自己了?”
她想了想说:“那倒没有,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只要大家满意我就高兴。”在这一点上她很像个“劳模”,总是迅速地想到别人。
李素丽今年34岁,做了15年公共汽车售票员,并且做得兴致盎然。在人们的追问下,李素丽一再声明“说了你们也许不信,15年前我刚坐上售票台的时候就挺喜欢这工作的。”但是她表示,说不清楚是李素丽选择了售票员这个职业,还是这个职业选择了李素丽。尽管李的父亲就是一名老公交司机,但她否认两代人在职业选择上的某种延续性。
15年前,李素丽报考过北京大学中文系。她曾希望成为一名播音员。“既然干了售票员干吗不干好呢?只要肯用心,没有干不好的事。”李素丽这样认为,“服务是没有止境的,售票员工作不是开关门,收验票那么简单,里面有学不完的学问。”除了向老公交们学习服务技能外,李素丽她还捧起了心理学、语言学的书,学英语、学哑语、学方言,同事中谁家从外地来了客人,她都要跑去跟人聊上几句。1993年李素丽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考入北京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她的19门功课成绩全在80分以上,代表全体学员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拿了个大专本够用5年吧,还得再学。”李素丽说,“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了,爱照相、爱跳舞、爱做莱、爱和家人郊游还爱和父亲一起出去打台球。”
她常用“挺好的”、“挺有意思”、“过了瘾”这样的词,她仿佛擅长从生活中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然后为此欢欣鼓舞,“从前我每个月才挣17块钱。现在能挣700多呢。”她似乎很知足。
车厢里的“艺术”
同李素丽搭班的司机何美荣是一名老公交、老模范,18年前她当售票员的时候就曾和同事一起到过公交总公司的标兵车。但她还是第一次在车厢里听到乘客献给售票员的掌声。一天上午9点多,1333号车从西直门发出,李素丽同往常一样拿起话筒微笑着说:“乘客同志们,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不论您来自何方,我都将用北京人热情、友好的传统。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在旅途中,您如果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请您不要客气,我会热情地帮助您。因为我们的服务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我们的服务目的就是让您玩得痛快,行得方便,坐得舒适。让我们在一个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度过这短短的乘车旅途。下面请您准备好零钱。我现在到您身边售票。”话音一落,一位在上车时受到李素丽帮助的大妈立即站起身带头鼓起掌来。随即,车内响起了一片掌声。何美荣坐在驾驶台前,摘下了眼镜。
“亲切、自然、热情、得体”,这是人们对李素丽服务的评价。人们不难想象,为了做到这些李素丽付出多少努力。有人告诉我,单是上面那一段自编的宣传用语李素丽就改了50多次。对着镜子练,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听,甚至让丈人和女儿扮做乘客在家里“演习”。
李素丽在60路时带出的徒弟沈玉洁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93年9月的一天早晨,公共汽车到北京市妇产医院了,一位老大爷忽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里面装着儿媳妇的住院费。老大爷急得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沈玉洁当时也特着急,怎么办呢?这时素丽姐从后门过来问明白了怎么回事,说“别着急,是不是掉在地上了?大家都帮忙找找”。地上没有。素丽姐拿起话筒又说:“乘客同志们,这位老大爷的钱包不见了,里面装的可是治病的钱。出了这种事谁也走不了,我们只能把车开到公安局去,耽误大家的上班时间,不如我们都把眼睛闭上。如果哪位同志捡到了就请他把钱包扔在地上。”车上的人都把眼睛闭得紧紧的,结果一睁开眼——地上躺着4个钱包!李素丽竟然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如此的传奇。
15年来,李素丽探索乘客心理,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服务方法。她把乘客分成几类:上班族,他们来去匆匆不需要太多照顾,只希望快点儿到站,不堵车,别太挤;中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打听事儿,要提醒他们礼貌上下车、小心过马路;外地打工者,他们常常一提拥而上成群结队,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遵守首都的社会公德;至于老幼病残孕和带小孩的乘客,他们怕挤怕摔怕碰着,对他们一定要加倍小心,特殊照顾。
季节不同,李素丽的职务服务用语也跟着变换。冬天要提醒乘客上下车小心滑倒,夏天得提醒穿长裙的同志上下拎着点儿,别让人踩到。对跑来的乘客她说:“您不要着急,司机和全车的乘客在等着您。”疏导乘客的时候她说:“请您再往里走半步,后面的乘客就能多上来几位。”进站的时候她说:“骑车的同志请您注意安全,车要进站请您靠外侧倚。”在宣传礼让的时候,李素丽说:“乘客同志们,现在车厢里的人比较多,不知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都有没有座位?”听她这么一说,我在前边开着车心里都特自豪,60路司机左金凤说。
曾经有两位乘客走到售票台前,要求再听一遍李素丽的宣传用语,李素丽就高高兴兴地又说了一遍。“只要乘客爱听,我就爱说”。记者替李素丽测算了一下,在21路车39分钟的行驶时间内,李素丽宣传了33分钟。剩下的6分钟在卖票。
沈玉洁说:“我第一天跟素丽姐搭班发现她早早就来了,把车刷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亮极了。素丽姐告诉我要让乘客一上车就有种回家的感觉。”在李素丽的车上。不仅常备药品、地图、针线包,还专门为晕车的乘客准备了塑料袋。李素丽说:“乘客万一吐了呢,溅到谁身上都不合适。”60路车队党支部书记王秀根说:“这塑料袋还真用上了。有一次,到法华寺那站,我看见李素丽拿了个塑料袋走下售票台,递给一位女同志,那位女同志下车前一个劲地说,‘同志谢谢你,你怎么知道我要吐了呢?’素丽说,‘看你的脸色就知道了’。”
人们说,坐李素丽的车不好意思逃票,不好意思不让座,想发火都发不起来。有一年春节期间车上人很挤,李素丽动员乘客给一位抱小孩的母亲让了座儿,那位母亲坐下来连个“谢”字也没说,让座的人不高兴地瞪着她。看到这儿,李素丽走过去哄着孩子“小朋友,阿姨这么累还给你让座儿,你说阿姨多好啊”。这位母亲反应过来赶忙红着脸道谢,紧张空气顿时消解了,周围的乘客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李素丽。过了几站这两位乘客都下了车,座位空了但是谁也没有移动脚步,因为旁边还站着一位40多岁的妇女。又过了一站,这位妇女也下车了。这时一个小伙子沉不住气了问:“售票员同志,我能坐这个座儿吗?”“当然可以。”李素丽笑着说。
在车厢里,李素丽是一位好客的“主人”,“主人”以她细致周到的待客方式制造出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一位乘客在意见簿上写了4个字——如沐春风。
真情的魅力
李素丽一直是60路车队的售票员。今年年初才“支援”了21路。临行前,60路车队的同事们凑钱和李素丽吃了一顿“送行饭”。从此留下了一个谜。除了当时在座的17个人以外,谁也不知道那顿吃了8个小时的“送行饭”中间发生了些什么。每当记者要求大家讲讲,几乎每一个人都红了眼圈,或是哽咽,或是语无伦次。王秀根在座谈会上当着20多个记者的面痛哭失声,她捂着脸说:“不能提那一段儿,我受不了。”我们只能大概知道。滴酒不沾的李素丽那天喝了3盅白酒,和继任的1709车组长李幼兰交接了工作。剩下的情节,我们无从推测。1709号车如今还挂着亚运会时李素丽和车组的人一起做的小红旗,已经洗得发白破了边儿。但车组的人不让换,说有这串旗就好像李素丽还在车上。
60路车队,有80%以上的年轻售票员是李素丽亲手带出来的徒弟。李素丽带徒弟绝不藏私,她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包括宣传用语,沿线地理情况全部传授给徒弟们。沈玉洁说:“上1709之前,我在车队的表现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坏。偏巧那会儿因为服务出了点问题给查出来了,成天垂头丧气的。素丽姐找到我说,‘洁子,上我的车吧。’我说,‘我成吗?’素丽姐说,‘你行’。一开始我自个儿都没信心,跟了素丽姐3年多,就上了1718(总公司的服务热情车)。”
李燕华是个老售票员,服务说得过去。乘客和车队有好印象,也没什么过高的要求。“素丽是个实在人,闲聊天的时候她给我指出我的热情不够。素丽帮我准备宣传用语。可我这么大岁数了对着一车人,实在张不开嘴。硬逼着,现在,也行了。”
车队里变化最大的要算女司机左金凤。左金凤最早是352路车的司机,那一片特别乱,司机没有不出车祸的,售票员没有不挨打的。左金凤说:“那会儿一开车一上班看见乘客心里就烦,老是请假,还说点风凉话儿什么的。”素丽劝我说:“咱们作为一个老师傅。一天到晚上班来,不好好干干吗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说:“就我这样儿的,能上你的车?不可能。”素丽说:“试试看。”刚一开始上1709对我压力挺大,我平时散漫惯了,哪儿刷过车呀。路上人一多我就急,素丽帮我照顾安全,嘿,她各方面都照顾我。时间长了,我也不好意思请假了。亚运会那会儿,素丽带着我们,车组团结得像一个人似的,不分你我,有事儿替个班,开车就走。后来素丽又劝我加入党组织,我说:“没敢想过,就是我敢想,人家对我也有看法儿呀。素丽说:‘看法肯定有,要靠自己扭转。’在她的鼓励下我交了入党申请书。素丽带着我上党课,参加活动,还让我看党章提高觉悟。我是1991年人的党。”
杨秀敏是北京市崇文区第二人民医院保健科大夫,她是60路的老乘客了。杨秀敏家离单位很远,每天上下班就得4个多小时。10年来,李素丽一直对杨秀敏母子特殊照顾。提起这段往事,杨秀敏还未开口眼泪就下来了,“我一直把这段回忆放在心里,我也没什么可报答她的,我就想啊,不论什么时候,李素丽还是其他人有困难了,我就把李素丽给我的这份真情用上。”在杨秀敏所在的保健科,李素丽也成为一个话题,“我们科长说,人家李素丽都把爱献给乘客了,咱们可是从事婴幼儿保健工作的,更要把爱献给管段里的孩子们。”杨秀敏的管段里有170多个孩子,3000多居民。记者跟她约采访时间时,她说:“明天不行,我出诊的日子是不能动的。”
杨秀敏与李素丽之间的故事很长,而且还会继续。下面的这一段李素丽和杨医生各讲了一半:
李素丽说,去年世妇会前夕,正忙的时候,女儿莎莎病了,发高烧睡不着觉她就整宿整宿地抱着莎莎在地上坐着,白天李素丽还要上班。后来杨医生不知怎么知道了,她跑到总站找素丽说:“你别着急,你忙你的去吧,孩子住院有我照顾。”李素丽当时哭着说:“谢谢你。”莎莎住了一个多月的市儿童医院,杨医生三天两头地往那儿跑。经过了这件事儿,素丽觉着更得为乘客好好服务了。
杨秀敏说,莎莎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她每次去几乎都看不见李素丽,她觉得素丽对孩子太狠了。有一个礼拜天,她一大早就带着儿子来到儿童医院,一看李素丽还是不在,她就站在医院门口等,一直等到下午2点多李素丽才来,她实在忍不住了说:“你这当妈的也太狠心了。”可是看见李素丽两眼血丝,嗓子也哑了。风风火火往医院跑的那个样子。又觉得她也不是不疼孩子。李素丽说:“孩子在医院里有医生护士照顾,我自然就得在车上照顾乘客。”
这就是李素丽,一位有着“劳模”光环却又普通实在的女性,如果想结认她,不妨哪一天来北京乘一趟21路公共汽车。
(作者系 中国妇女报记者 张祺)